这个镇原来叫小淘浦

这个镇原来叫小淘浦
在不少游客的眼里,江南一带古镇很多,有的可随口报出周庄、同里、甪直、沙溪、西塘、乌镇、南浔、木渎等。那苏北有没有古镇呢?就算你十分肯定地说:有!可一下子要随口报出还真不容易。不是那些小镇历史不够悠久,也不是人文景观不够分量,主要是交通不便,宣传不够,知名度也就局限于周边,没能辐射到全国,打响品牌。
这个镇原来叫小淘浦
近日,我有幸去了黄海边的安丰古镇,他的古老,他的文化底蕴,让我这去过许多古镇的旅游爱好者也大吃一惊,原来安丰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这个镇原来叫小淘浦
安丰古镇,与盐有关。汉朝时,盐铁专卖,朝廷控制。2200年前的吴王刘濞为了筹集造反军费,就开凿盐铁塘,控制盐运。由此可见,产盐的地方,一定劳工蜂拥、商贾云集,一定资金集聚、街市繁荣。安丰就是因了黄海边产盐而兴盛发展起来的。
这个镇原来叫小淘浦
安丰,古名小淘浦。浦,可以解释为水边滩涂,既然是小淘浦,估计在汉代时,人口还不多,规模还不大。但这一带,用海水烧囟煎盐,汉初已有记载,可谓历史悠久。不过崛起初创期是在南宋,有了小淘盐场,有盐场,就不再是个人行为,应该是民间的民营行业,自产自销。到了元代,小淘盐场被纳入朝廷管辖范围,设立了安丰盐课司,官办后,名正言顺,自然带动了这一带的迅速发展。当然,真正的繁荣期是在明清。因为在明清时,大宗的运输主要靠水路,安丰镇坐落在串场河畔,而串场河恰恰是当年运盐的河道,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安丰镇,此地成了“淮南十大盐场”之首,成为苏北重要的盐业集散地。
这个镇原来叫小淘浦
在古代,商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人口的膨胀,人才的集聚,资金的汇流,集镇的扩建,于是,屋宇鳞叠,商贾辐辏,店铺林立,寺庙出现,大户人家造房造园,平头百姓来此苦钱,养家糊口。日常天久,大街更长,小巷更深,形成了七里长街、七十二个半庙堂、千家店铺的大镇格局。
这个镇原来叫小淘浦
悠悠千载,当大部分古镇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不复存在后,留下的就弥足珍贵了。不知是不是因为铁路、公路的迅速发展,或者是清末张謇提倡的废灶兴垦,拓荒种棉,曾经靠水路、靠盐业红红火火的安丰古镇被遗忘了,被冷落了?但历史有时很奇怪,被重视未必全是好事,被冷落也未必全是坏事,至少,安丰古镇没有被建设性破坏,度过了一轮一轮的劫难,被保存了下来,基本上算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难得,极为难得。
这个镇原来叫小淘浦
所谓古镇,一般必须具备古街、古巷、古屋、古桥、古树、古井,古戏台、古寺庙、古书院,这些算硬件条件,这些在安丰古镇绰绰有余,几乎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如鲍家大楼、吴家宅院、万氏古宅、郝氏古宅、朱家大院、曹家大院、国防科技专家钱维翔故居、地方文史专家袁承业故居、语言文字学家周法高故居、名画家戈湘岚故居等,可与任何一个古镇相媲美;传统小吃草炉烧饼,当地土产麻虾酱、黄泥螺,非遗传承发绣、麦秸画,也不输那些名声在外的历史文化名镇。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名人,我梳理了一下,历史上曾经到过安丰,与安丰有过这样那样关系的,唐代有大将军薛仁贵、宋代有西溪盐仓监范仲淹、清代有“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比较出名土生土长的安丰名人还有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清代布衣诗人吴嘉纪等,一个小镇,名家辈出,耀眼灿烂,着实让安丰长脸。
这个镇原来叫小淘浦
古街的石板已在几百年的沧桑中踩踏得锃光发亮,每一块石板上都或多或少遗留着历史的信息,或许郑板桥在此漫步,或许王艮在此驻足,或许吴嘉纪在此寻觅过灵感,或许戈湘岚在此获得过素材……
总之,古镇随时可见识到、接触到老街坊、老行当、老手艺、老物件、老风俗、老美食,可游、可看、可听、可吃、可照、可欣赏。
这个镇原来叫小淘浦
我想说:安丰古镇,兴也盐业,衰也盐业。古镇有今日,当感谢盐业,感谢历史。随着未来沪通铁路的开通,及盐通高铁的开通,东台也将步入高铁时代,安丰古镇必会随着高铁的开通而迎来五湖四海的游客。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14 字。

转载请注明: 这个镇原来叫小淘浦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