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专门选了个好天气前来,昨日的京城刮了一夜风,醒来后碧空如洗,天空蓝得透彻,如同加了一层漫画滤镜。秋高气爽的天气让人极为享受,怪不得老舍把北平的秋称为天堂。
坐地铁西郊线抵达香山站,出站后发觉游客太多了。如潮的人流似角马群过河一般拥挤着向前赶,站在人群里根本不用自己走,直接是推着前行。
可能去的有点早,香山叶子并没有红,印象里层林尽染、漫山红遍的美景没有出现。本来有点失望,但在游览一圈后,香山风景与人文早已冲散了失望,又满心欢喜起来。
据明代成书的《宛署杂记》记载:“妙高堂(香山寺中的一座建筑),在宛平县西四十里香山寺右,唐以来有之。”如此看来,香山成为人文胜地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了。
香山之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早年间山上栽有大面积杏花,每年花期一到,便花香浓郁,故而得名。另一种则是来自《香山永安寺记》,讲到山中有一块大石头,形状和寺庙烧香的香炉很像,久而久之便取名为香山。
香山并不高,海拔550米左右,占地188公顷,但山路较多,较为陡峭,尤其是最高处香炉峰,因攀登困难被叫做“鬼见愁”。我爬过很多高山,但500米的香山还是让我吃了不少苦。
香山成为皇家园林的历史,是从明朝朱棣迁都北京后开始的,而在香山营造宫苑,元代时已出现。元世祖忽必烈曾到香山上的永安寺游览,元仁宗在位时,还将永安寺更名为了“甘露寺”。
因环境优美,风水极佳,香山一带在明代被划为皇家陵寝区域,专门埋葬皇子、公主以及皇帝的妃嫔。1441年,大太监范宏出资七十余万修建了永安禅寺,万历皇帝在游览香山时,感叹景色苍翠便写下了“来青”二字,这便是香山寺旁的“来青轩”。
到了清乾隆时期,香山开始修建大型园林工程。乾隆帝是极为喜欢香山的,每逢夏秋时节,都要到此狩猎纳凉。他还专门修建了座勤政殿,位于静宜园内,作为在在此期间处理朝政和接见大臣的场所。
无奈繁华终究还是被铁蹄打破,清朝末年,外国侵略者侵入中国,远在京西的香山公园也没能幸免。1860年英法联军将香山公园的奇珍异宝洗劫一空,能带走的都带走,带不走都一把火烧毁。
命运对香山的摧残还没有结束,1900年八国联军再度抢夺,这次连寺庙也没放过。从此一代名园瓦砾遍山,几近荒废。
如今看到的建筑,基本上都是重修的,山上还有一些残垣断壁的寺庙,没来得及修,若不是旁边有文字介绍,游客们都不知道原来山上曾有这么多建筑。
比如“游目天表”,始建于1745年,殿宇内设有宝座、屏风、包厢,是供清朝皇帝游玩时休息场所。可惜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原建筑所剩无几,现在看到的是2003年原址上复修的。
这座京城旁的山峰,与它所处的京城同甘共苦,它的一山一石,将这个民族所经受的磨难一一记录下来。
香山公园正式面向大众开放是在1956年,之后开始大范围复建。2002年重修了勤政殿,还原了这座皇家特色建筑,据说殿外牌匾还是乾隆皇帝亲自题写的。
焕然一新的香山公园,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皇家园林,而成为了市民郊游的场所。此处环境清幽,静谧淡雅,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6%,茂密的植被足以将阳光遮挡在外,一年四季皆有自然美景。
山中偶尔会有小松鼠穿梭,它们个头不大,却体态轻盈,在山林间上下穿梭,一旦也不怕人,引得游客驻足观赏。
山林内古树众多,几百年古树随处可见,据统计至少有5800余株,占到了北京城区古树的四分之一。这些古树平常还较为低调,可一旦到了秋天,便将所有能量挥洒而出,漫山遍野的红叶,更成为京城盛景。
需要注意的是,香山红叶并不是枫叶,而是黄栌,数量将近10万株。除了红叶,这里还有金黄的银杏、苍翠的油松,秋风一吹便化身为了缤纷之秋。
深秋时节的香山公园,身披五彩霞衣,以艳红为主色,配以明亮的黄、苍翠的绿,各种颜色点缀其中,这座昔日皇家园林将会惊艳全国,成为一片色彩王国。
倘若遇到晴朗天气,便不能再好了。此时的香山公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美得清澈,美得酣畅,美得悠远,美得深沉。
一生痴迷于写诗的乾隆皇帝,看到香山美景后诗兴大发,写了篇“绚秋林”。文中描绘秋日风光为“深秋霜老,丹黄朱翠,朝旭初射,夕阳返照。绮缬不足拟其丽,巧匠设色不能穷其工。”
这在乾隆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实属难得佳作。至今山林内还有一座“绚秋亭”,位于半山腰处,是为纪念乾此文而建。
导游说,香山红叶的最佳观赏期还有10天,等到红叶漫山时,全国各地的游客挤破了头也要前来。我今年是没机会了,只能期待下次光临,若你也想看香山红叶,建议11月初前来,那时应是最美的时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买卖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