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四川阿坝汶川县映秀镇映秀震中遗址,面对斑斑痕迹,你笑得出来吗?
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中,几名游客在废墟前有说有笑,遭到讲解员怒斥,“请文明祭奠,如果再笑请你出去!”
且怀善意地推测,游客的笑声与废墟、亡灵并无关系,此中不存在恶意。但即便如此,这种不合时宜的笑声依然令人愤慨。
对于所有亲历、目睹汶川大地震的人来说,这段历史刻骨铭心。永远停留在2点28分的时钟、从高空强行跳伞进入灾区的空降兵、躺在担架上向解放军敬礼的3岁男孩......那些照片、视频带给我们的冲击、伤痛、感动至今难以平复。2008年5月19日下午2点28分到31分,举国默哀,汽笛悲鸣,有多少人在这三分钟内流下眼泪,甚至难以自制放声哭泣?山河呜咽,莫过于此。
12年来,受灾的地区浴火重生,受伤的民族负痛前行。设立公祭日、保留震中遗址、兴建纪念馆......种种举措不仅是为了保存这段记忆,让逝者安息,更是为了向后人述说历史,让生者坚强。任何心智成熟的游客到访此地、目睹此景、重温此事,心中绝无可能生起一丝笑意。因此,我们不必过分追究笑声背后的用意。
但这样的笑声,不论其用意,必须受到严厉的当面斥责和警告,因为此地并非嬉戏玩乐之地,此景并非博人一笑之景,此事并非滑稽幽默之事。我们并非苛求所有到此参观的游客都必须高度共情,但保持肃穆是对于所有亡灵最起码的敬畏,也是文明参观的底线。显然,视频中的笑声突破了底线,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低劣的素质,以及对于生命的不尊重。
相形之下,讲解员的怒斥既显得义正辞严,同时也给在场的游客和不在场的看客上了一课:参观前必须做好伦理评估,了解场所、场合的特殊性,规范自身的仪态举止。比如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时,不大声喧哗、不嬉笑打闹理应成为常识。而地震遗址、大屠杀纪念馆这些象征伤痕的场馆,自然更需要游客克制情绪,恪守礼节,否则就应该被“请出去”。
流传的视频中,还有两名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在现场悠游。我们无法苛责少不更事者,只是希望身边的家长做好合理的引导和规劝,将民族记忆作为生动的历史教材,把震中遗址当作特殊的亲子课堂,更可以将这条天人永隔的短信念给孩子听: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还有什么,比这句话更有教育意义呢?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