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故乡的水井
文|邓秀真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一首思乡古诗,把我的思绪带入了久违的故乡,这不正是我故乡四季风光的生动写照吗?我的故乡在鲁北平原,村庄坐落于紧邻马颊河西岸的河坝下。春天,麦苗青青翠翠,挤挤挨挨,一片片油菜花点缀其间,微风吹来,像穿着金黄色礼服的小姑娘在碧绿色的地毯上舞蹈。夏日夜晚,在河坝上的树林里,灯光密密麻麻,时明时暗,都是抓知了猴的伙伴,叽叽喳喳,满载而返。秋高气爽,白云蓝天,放眼望去,玉米田连成一片片,深秋,郁郁葱葱的叶子变黄,金黄色的枣叶也均匀地铺在地面上;每当夕阳西下,站到河岸上,放眼望去,河水粼粼,微波荡漾。寒冬腊月,河面上结一层厚厚的冰,远看,像翡翠般又像水晶,熠熠闪光,近看,像一块蓝白色的大玻璃;为了省掉转跨河大桥的麻烦,伙伴们滑行着过河去赶集或上学,在冰上做出各种惊险动作。
二十年前,父母搬到了城里的楼房居住,除了有红白大事,我极少回村,偶尔有事,也是来去匆匆,那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故乡。尽管现在身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但家乡始终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我的村名叫邓家井村,只是划分乡镇后,本属于蒋桥大队的小村庄就很少有人提及,填写履历籍贯就一律成了蒋桥村。在村子的北边,有一口水井,从我出生它就在,不知挖掘于何年何月,村里邓姓居多,邓家井由此得名。顾名思义,井是村里一大特色。印象中,井口呈圆形,直径约一米半,阶梯式的井台用石头铺砌得圆圆正正,端庄大气。向里望去,井壁用砖砌得整整齐齐,向下四五米处井口变小,套着一个方形小井,称井中井,据老人说,里面有一泉眼,泉水或“涓涓”或“汩汩”外冒。怪不得此井水常年充盈,即便是大旱年份,照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冬,井水温润而温乎乎冒热气,夏,井水甘冽而清凉凉冰手脚,且水质纯净清澈,胜似矿泉。每到盛夏,艳阳高照,浇菜畦的时候,人们习惯把黄瓜放篮子里固定好,用一条长绳沉入井底,待上个把小时提上来,带着晶莹的水珠,咬一口咯嘣脆,解渴解饿,实在是享受。如果遇到大雨滂泼,井水盈满,跪在井台,伸手就能掬几捧甘甜的泉水喝。
我小时候,全村人的饮用和种菜浇灌全靠这口井水,当然,当时没有洗衣机、没有抽水马桶,人们也很少洗浴,用水量少。村民种菜除了自给自足,大多数人家都到集市上摆摊或走街串巷叫卖,换取零花钱。尤其记得,一般的菜都一角钱几斤,卖上两三元钱就是不小的收获,有欣喜若狂的感觉。听娘说,我六七岁的时候,就和她一块推着水车浇地。其实,水车是一种灌溉工具,就是在井台上放上木制梯架子,上面安装一个带链子的简易机器,推着木棍走就能有水从井里流出,我和娘抱着一个推水的粗木棍,绕着井台子画同心圆吧。清凉的水,泛着白光,源源不断地流出,从一个窄窄的铁斗子里顺着阳沟流入我家的菜地里,菜喝饱了水,立马滋生起来,眼看着在拔节生长。阳沟四通八达,蜿蜒交错,通到每家的菜畦地里,只是谁家浇完菜畦就会堵上自家阳沟口。后来,水车拆除,直接从井里用水桶提水,接着倒入井口阳沟,为了水流延绵不断,需加快速度一桶桶不停提水,看到打出的井水争先恐后般鱼贯流入自家菜畦,心头涌出一种幸福感,忘记了疲惫劳累。由于一家接一家不住地浇地,渐渐会露出小井的井口,人们往往歇息一下,泉眼里冒出的汩汩清泉就会快速没过小井。从早上到夜晚,井水一刻不停供给人们饮用和灌溉。对家家户户来说,冒着盈盈月光、顶着烈日炎炎浇地已司空见惯。
一年四季,韭菜和葱总是待在菜地里,这是农民的家常菜。春天,菜畦里种植了西胡、南瓜 、黄瓜、豆角等,清晨来到菜畦,放眼望去,葳蕤的绿叶舒展,架子上挂满果实,黄色的黄瓜花、淡紫色的豆角花,饱含露珠,在阳光照耀下,婀娜多姿,争奇斗艳。南瓜花是要嫁接的,找一个正在开放的雄花,掐下花冠,用柱头触入刚开放的雌花花蕊里,就完成了授粉任务。往往开始时找不到谎(雄)花,很多雌花就凋谢了,到后期,则是雄花居多。花开得多了,甜香艳丽,引来许多蝴蝶蜜蜂,它们在花里驻足,飞来飞去翩翩起舞,成了传粉的使者,省去了挨个接花的麻烦 。此时,静寂的菜园俨然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生动活泼和曼妙无比的圣地。娘往往把黄澄澄的南瓜谎花大把大把采摘下来,用开水焯一下,切碎,加鸡蛋和面,锅底加油,烙成花饼,一道香糯可口的美味上桌了,是专门招待客人的。冬季,芹菜、萝卜、雪里蕻、大白菜则是主打菜,放眼望去,一片片青乎乎、绿油油,闪着亮光。彼时,村民很少使用农药,有井水保证充足的水分,施用草木灰、农家肥,这样种植的菜,甜中带着醇香,脆中带着劲道,纯绿色天然。
从我记事起,见村民挑水或用独轮车推水吃。一根竹木扁担,两头挂着铁链子,链子上有挂钩,可勾住一对大水桶。爸爸在外村教书,回家时,把一口大水缸挑满,能供我们吃十天八天的。但他如果忙于工作或遇到恶劣天气,缸里的水就吃空了。我十二岁时身高就长到一米六,自觉力气大,向娘恳求,再三要学挑水。我挑起大木桶就去井边,经指导很快便学会了挑水。这打水可是个技术活,遇水位低了,人就要趴在井台上,一只手提着扁担,胳膊尽力下伸,把钩住水桶的另一端放入井下,待桶底触到水面,使劲把扁担往外拉拽,水桶乖乖地斜扣于水中,瞬间就注满了水。此时,要眼疾手快,快速把扁担上提,同时确保勾子是挂住水桶的,不然,水桶就会掉入井底,还要拿三齿绑上长绳去打捞,那很麻烦,有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捞不上来,永远沉入井底了。有时,力度和时机掌握不好,水桶摆上很少水,只好提上来,再一次次把水桶伸入井中打水。记忆犹新,有一次挑水,我把木桶注满了水,但提到半截再也提不动了,如果再用力,人和扁担水桶会一同掉入井中;如果放弃,扁担和水桶会掉入井里。正当我心急如焚不知所措之时,一个同族大爷来挑水看到了,帮我把水桶提上来。至今,那一幕还时常浮现眼前,心有余悸。大爷还专门跑到我家告知我娘:“他大嫂子,再以后不要让这么小的孩子去井里挑水了,太危险了,如果没水吃,告诉我一声,我给你担来就行。”水井距我家大约三百米,那时,我毕竟才十二三岁,挑着大大的木桶,即使挑多半桶水也很沉,步伐要保持均匀,身体不能起伏太大,否则水就会外溢,要绕过村里拐弯抹角的街巷,走过坑坑洼洼的小路,中间往往需歇息一两次才能挑到家。后来,有了铁皮水桶,轻便多了,随着年龄增长,我力气也大了,一闷气不用歇息就能轻而易举把满满两桶水挑回家。
记得奶奶告诉我,原来居住的村庄挖马颊河时碍事,她那一代人搬迁到这个村子里来的。因为井水澄澈清明,甘甜如怡,或许是里面的矿物质丰富,或许有某些防癌成分,据父亲讲,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村里未曾有人得癌症去世,四十多户人家,八九十岁还上地捡柴的老人比比皆是。记得我小时候,附近方圆三五里外的乡邻,慕名而来,到了春节前,排长队到我村井里取水,用于冲水泡茶,招待贵客。只见人们用小推车推着四个大大的塑料罐,或用三轮车拉着一车水罐满载而归。平时,有几个邻村做豆腐的,也专门来我村取水,据说用此水做出的卤水豆腐鲜嫩可口。现在,超市里、小摊上买回来的卤水豆腐,我品尝不出曾经那种细嫩豆香的味道。后来,村里安装自来水,从这口井里安装水泵,把地下水管通到每家每户,人们居家就能享用,再不用肩挑手提去取水了。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仅靠井水已不能满足需求,惠民工程走入乡村,三角洼水库的自来水引入村庄。到了旱季,人们靠抽水机用河水灌溉农田。这些,可能污染了井水,导致我们井水的口感不再那么醇厚甘甜,烧水的壶底也往往挂满厚厚的水垢,村里也陆续出现了几位癌症患者。
两年前,堂弟肺癌病重,我回老家待了几日,见到了久违的庄乡父老, 也专门去看了滋养我长大的那口水井。在我心中,娘和那井水是滋养我长大的乳汁甘泉,父老乡亲就是我在乡村赖以生存的五谷杂粮、瓜果蔬菜。熟悉的长辈,从我说话的“语听儿”很快便能认出,如久别重逢的知己,忆起我少时趣事,谈笑风生,毫无违和感。乡亲们帮助我们家处理堂弟的后事,竭尽所能,出钱出力。东家拿来质量上乘的金丝小枣,西家拿来洁白如雪的崭新棉絮,按村俗象征性地收取一角钱。那种淳朴善良、不求回报令人感动。见到村里一些小孩子,只是从他们的轮廓里,我能看出大人的影子,猜测是谁家的娃。也让我深刻领略了《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魂。
美不美 ,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尽管原来的蜿蜒街道和胡同已经被笔直宽阔的大街取代,低矮的土屋换成了鳞次栉比的红砖瓦房,原来随处可见的独轮木推车变成了各色各样的家庭轿车。但是,这里留下我太多的记忆,除了邓家井的井水,滋养了一方勤劳善良的村民;还有那些老宅老屋及街巷,承载着我和弟弟妹妹的童年欢笑;更有玩伴和同窗,丰盈了我从幼儿到少年的时光——上地打草捡柴,下河捉鱼摸虾,上学结伴同行,下课嬉戏打闹;听戏曲看电影,捉蝴蝶扑蜻蜓,踢毽子跳房子……这些画面常常像过电影一样浮现面前。
沧海桑田,井水无言;四季更替,水井在变。近期回村,我又专程去仔细观察了这口水井,原来那宽阔的井口和开阔的井台无了踪影,也不见了车水马龙打水的场景,周围的菜畦变成了农田,四周有点荒凉落寞。但故乡的水井仍是我抹不去的思念,想起它,就像穿行在内心深处的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捡拾起关于故乡记忆的珍贵碎片,拼凑成一个个五彩斑斓的贝壳,足够我珍藏回味余生的春夏秋冬。
作者简介:邓秀真,女,1965年5月出生,1986年7月毕业于滨州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系,中共党员,高级教师,曾任乡镇中学教师三十余年,现已退休。热爱生活,爱好写作,喜欢以文字形式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让我怎样赞美您,亲情友情和爱情》曾获得无棣方圆网散文比赛一等奖。作品散见于《渤海晨刊》《无棣大众》等刊物和《学习强国》《海外头条》《齐鲁壹点》等平台。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壹点号胶东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