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有三个原因,第一,谈热点,蹭热度;第二,挖一挖《后浪》的文化启示;第三,写给在观看《后浪》中,所有感到抗拒的情感。我们在包容中批判,在批判中包容。关键词:合理的表达权利、视频背后的文化冲突、社会治理的前进方向。整体内容还是比较大,穿插了一些知识分享。”
“从三分又五十三秒的后浪开始”
五四的前夜,哔哩哔哩,定位于中国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发布了一则视频,名为《后浪》,仅用三分五十三秒,掀起议论巨浪。
视频也在《新闻联播》之前播出,B站说这是个宣传片,被很多人视为B站打入主流文化的举动。由于被多家媒体转载和解读,在五四热度加持下,《后浪》带着评论里的数万争议,拄在微博热搜的显眼位置,没有下坠感。
从加速社会通过五四来进行自我思考的角度来看,《后浪》倒是成为了一个重要符号。
除了后浪以外
衍生了前浪、中浪等话题
▼ 《后浪》 在微博的讨论情况
从评价倾向看,态度无非三种:认同、无感、不认同,想来理解个中情感,《后浪》照亮的,的确是百态滋味。
有人眼中,这光就挺暖和、挺激励;而有人眼中,说实话,这光有些扎眼,它更像是照在别家屋内,自家仅是借着些余光,被照亮的是生活里的艰难求索。这基于每个人,不同的状态。
争吵与辩驳,戾气很重,这无可厚非。无论吵得再激励,前提是别捂着对方的嘴说自己的话。需要了局的,是那些不好听的声音,背后蕴含的下坠感。
“说说《后浪》的画面内容”
内容,以B站视角出发,站在时代前沿,展示了年轻一代所能碰触的,部分美好事物。设计之中透露的B站文化、消费文化、阶层文化,是本次争议的核心。
何冰老师的大宋提刑官可能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
▼ 《后浪》 截图
说B站文化
视频具有强的B站文化特征,但并不全面。多个领域的知名UP主亮相,展示的,有现代化的城市、科技控、二次元、LO娘、新潮旅行、新工作方式,等等。
B站的文化是多元的。但出镜的几位,具有较强的小众特征,视频中夹着些诗与远方的理想主义色彩,营造了颇为小众的理想生活状态。
理想总是要有的,但共鸣也很重要。有的人,更多能看到“新颖与多元”,有的人,更多能看到“比较”。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比较,视频展示了鸿沟。
试图通过展示小众内容来解释大众文化,必然引发冲突。而当主流媒体、以长辈为代表的人群一齐转发时。事件演变成,对青年群体话语权的争夺。
视频展示的文化很多元基于可得性来看,仍有小众标签
▼ 《后浪》 截图
本身厌恶被定义,是新一代青年人的特征。但生活总是个不断贴标签的过程,所以青年人表态,我们要拿到选择自己标签的权力。
呈现生活的美好本来是对的,B站上有很多分享生活日常的视频,同样能表达青年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但好像,一部分相对更为大众的内容偏偏没有获得更多的呈现,占比较小。所以说视频代表B站里的主流文化了吗?可能不是,有的媒体将其解读为青年宣言,也不能令人接受。但是单看文字,还是很有意味的。
很多社评认为这是“青年宣言片”其代表性不足,必然招致话语权争夺
▼ 北京青年报 社评截图
说消费文化
视频中所展示的美好,很大程度联系着自由的选择,选择爱好的权力。爱好之中更多聚焦的又是消费端的内容,很容易被解读出,过多的消费文化呈现。
得益于生产力发展,十九大指出,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尤其对于新世代的青年群体,本身对于美好生活就有着十足追求。
为什么说视频的目光更多聚集在消费端?很多爱好,总是“烧钱”的。
因此,当视频的目光过多聚集在消费端——如何享受生活的美好,而非生产端——如何创造生活的美好。那些正埋头在生产端的青年一代,感受到的是被忽视。
青年人自嘲“柠檬精”,有无奈与洒脱,但问题一直摆在那里。
归根结底,是没有那么多的社会资源。
这里顺便提及消费主义,在消费主义中,有一个为人们所批驳的倾向。即是,消费主义使得大多数人,追求体面的消费,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人们认为过度的消费主义文化常常引发精神灾难。
这是略有些严重的解读,理性的消费观教育和碍于钱袋子的实际,从主动与被动来看,大部分消费都将是趋于理性的,卖肾式消费,只是非常态。
消费文化滋生很多名词
▼ 图源:百度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019年,消费是第一动力贡献率达57.8%,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
▼ 图源:网络
官方对于消费,一直处于引导过程。加上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国际贸易骤缩,国家持续祭出扩大内需的经济拉动牌,如何形成健康的内部经济增长循环,引导消费成为共识。
没有消费促进的资金流动性,就业机会创造不足,经济很难快速走出萧条期,也就有了各个地方出台消费券等促进消费的手段。因此,有那能力的,该掏钱掏钱便是,没什么问题。
世贸组织预测2020年国际贸易将暴跌13%-32%,引发阵痛
▼ 图源:世界贸易组织官网
说阶层文化
《红楼梦》第十五回,有一段林黛玉还未到荣国府的心理感受,“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一个吃穿用度,刻着阶层差距的大字。
《后浪》争议,也显示阶层文化冲突的互联网具象化。
争议源泉,就是个资源分配的问题,倘若大家所占有的资源一样。此前所提到的,B站文化的小众部分,消费文化的消极部分,都不复存在,只不过这个时候,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那一天。
没有创造性的生产力改变,资源的稀缺性问题需要长期来解决。
当下,疫情使得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不明朗,或多或少有青年人受到了短期冲击,尤其是大学应届生,不确定性让部分青春变得迷惘。相应文化产品,也应多一些人文关怀,适当的情感抚慰。
收入差距是个不争的事实短期局势波动也存在影响
▼ 图源:网络
很多人重提阶级矛盾的思想。回应这种论调,现实同样决定了,头破血流风格的斗争不会是主旋律,怨天尤人也将不会长期持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转移到“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在经过曲折摸索后,确定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归根结底,这条路线有益于发展。
城市的多元赋予了不同的活力含义
▼ by pasaric & Zhang
在未来几十年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中,调和矛盾的方式,是公民呼唤话语权,政府提升公民话语权,实现从阶级社会到公民社会的转变。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持续教导,网络的发展,让一代又一代人,有自己对社会、对生活方式的良好定义,主人翁意识逐渐强烈。
由于资源分配问题不可能短期内被完全解决,倒逼教育、生活中的人格自信提升,平等概念势必得到强化,在平等的基础上寻找认同,缓和阶层差距带来的矛盾。
越南宣布2021年全民选举在国际、国内引发相关思考
▼ by PDP
用参与治理的思维和手段来调和矛盾,互联网争议,也是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因此每种声音都不能生硬抹去。
要紧的,是相关部门、代表保持同人民的沟通,真正做好代表,主动提供传声筒,传声机制,共同作为,不让抱怨停留于互联网上的口头表达。否则实质矛盾,依然存在。
正如我上一篇文章所言:
“说点文字部分”
何冰老师的演讲,富有感染力,节奏明了。纯粹看文字时,整体效果要比视频好,有一个自由遐想的空间,挑两处和大家分享。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我们总在物质和精神中挣扎,但时代总会过去。现在的时代,是互联网融于生活的时代。
网络成为社会基础设施
各个家庭对于互联网信息的可获得性很关键
▼ by picjumbo
“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
结合网络信息的开放性,知识性内容不断堆雪球,这有助青少年对知识的整合吸收,也加强对于自身作为独立个体的思考。
是社会前进与再平衡的驱动力和调节器,也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分化和歧义。
互联网思维,成为教育的重要因子。
结语
焦虑不是目的,答案才是
想象没有答案,行动才有
再看一看后浪,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一起交流,随意开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