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那么可爱,你竟然敢说它们恶心?”
可有些事情一旦亲眼目睹,没人能够坦然面对。
这只清纯可爱的奶牛猫从小在乡下长大,新年后有了一个新家,也过上了从吃“人食物”变成吃“猫食”的生活。可就是如此清秀端庄的小猫咪,有一天竟然吐出了虫!
图片可能引起不适,图源 | 豆瓣用户@哩粒
稍不留意会误以为是一根橡皮筋。
这只小猫咪给主人一份猝不及防的“惊吓”,但另一只小猫咪则为主人带来一场“拉锯大战”,铲屎官从猫屁股里扯出来一条20多厘米的虫子。
图源 | 知乎用户@阿宅小唐
萌爪君真心为这位勇敢的铲屎官竖起大拇指。
猫咪吐虫或拉虫并不常见,而一旦出现了这个问题,就说明猫咪肚子里有虫子作祟,危害猫咪身体健康,所以需要铲屎官格外重视。首要任务就是带着猫咪去医院做检查,一切治疗方案谨遵医嘱。
谁能想到仙女的外表之下,肚子里藏着令人头皮发麻的蛔虫、绦虫……以及更多。尽管偶尔会通过呕吐或排便出现在宠物体外,但多数是隐藏在宠物肠道内。
“我家猫从不外出,不可能有上面所说的虫子”
萌爪君不得不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真相:即便是不外出的家猫,也不代表没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
比如窗外飞进来的昆虫,主人外出时衣物或鞋底沾染等。同时虫卵繁殖能力极强,稍有不慎宠物就会被感染。
所以,驱虫是养宠过程中不可省略的一部分。
驱什么虫寄生虫可谓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以上只是其中一部分。
1. 体外寄生虫
寄生在猫咪皮肤毛发间,常见的有蜱虫、跳蚤、虱子、螨虫等。轻则瘙痒皮炎,重则导致贫血、营养不良,甚至死亡。
显微镜下的耳螨
得了疥螨的猫咪
得了蠕形螨的猫
2. 体内寄生虫
体内寄生虫比较隐蔽,轻度只能通过一些症状来判断,重度会呕吐出虫或拉出虫。
蛔虫
蛔虫是猫中最常见的寄生虫,体长3-12cm。特别是幼猫和流浪猫极易感染。
传播途径:
食入带有蛔虫的老鼠或其他动物。母婴传播。母乳也有可能引起小猫感染。感染症状:
多数猫咪不会有感染迹象。重度感染会表现出体重减轻、毛发枯燥、腹部胀大,可能会在粪便或呕吐物中看到蛔虫。钩虫
钩虫生存在猫咪的消化系统中,附着在肠壁上,以猫咪血液为食。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食入蟑螂或老鼠等中间传染媒介。皮肤感染。通常钩虫幼虫通过猫咪腹部或爪子侵入猫咪的体内。母婴传播。母乳也有可能引起小猫感染。感染症状:
可能出现腹泻、贫血(牙龈发白、无力)、血便或粪便呈柏油样。重度感染可能引起猫咪咳嗽。绦虫
长而扁平的白色虫体。钩状的嘴可以固定在猫咪小肠壁上,成虫可达20cm。
传播途径:
食入跳蚤。所以如果猫咪身上有跳蚤,很有可能也染了绦虫。吃老鼠。感染症状:
肛门附近有乳白色米粒大小的节片,常表现出猫咪坐在地板上摩擦屁股。可能出现腹泻、呕吐、或食量正常但体重减轻。虫体大量寄生时,可能堵塞肠腔,导致猫咪腹痛、肠扭转,甚至是肠破裂。还有其他一些不太常见的体内寄生虫,包括肺线虫、肝吸虫、滴虫、贾第虫、球虫。
如何驱虫通常来说,体外驱虫1月1次,体内驱虫1-3个月1次。驱虫频率根据猫咪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寄生虫的生活史以及不同驱虫药的驱虫种类会有所不同。
但就是驱虫这件事,让铲屎官们头疼不已。
刚做好体外驱虫,一回头就看到两只主子互舔。难道体外驱虫药更美味?都舔完了驱虫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多猫家庭必须要做好隔离。
为了安全给猫咪戴了耻辱圈,又名“口吐芬芳圈”,有些暴躁小猫咪一戴上就骂骂咧咧。而一些小机灵鬼又总有无数种方法趁主人不注意挣脱耻辱圈。
看到这一幕,铲屎的头都秃了。
更难的是给主子体内驱虫喂药这一环节,掰大猫嘴、研磨成粉、喂药辅助器……纵然你自以为身经百战,主子总有不得不吐出来的功力。
可谓是人与猫之间的斗智斗勇。而对于胆子格外小的猫咪,难吃就是难吃,再逼就应激给你看。
图源 | B站用户@萌宠大小橘
但驱虫过程不能省,一些无良商家借此大夸驱虫项圈的便利。
萌爪在此郑重提示,驱虫项圈的成分可能会有让猫咪中毒的风险。而且项圈本身有一定的危险性,一旦被勾挂无法及时解开,将有窒息风险。
怎么挑选驱虫药根据调查,驱虫的首要考虑因素便是安全性。
除去外在不确定因素,驱虫药本身成分是否安全也十分重要,有调查显示:70.74%的宠主都认为安全性是第一考虑要素。
一旦用错了药,猫咪在临床上会有食欲不振,流涎,呕吐,腹泻,神经症状有些甚至死亡不良反应。
所以,大家在挑选驱虫药时,千万不要随便乱选,一定要听从医嘱给自家主子服用合适的驱虫药,正确驱虫!
如有误欢迎指正!
萌爪君:
虫虫扫光光,猫猫更健康。
你身边如果有需要驱虫的猫咪,可以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它们的铲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