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号第二十三天:业拉山 八宿 90
沿G318,经业拉山、72弯、怒江大桥,宿八宿县城雅红客栈,共90公里,轻松完成今天行程。
业拉山,我来了
业拉山海拔4658米,其实相比东达山或其它路线进藏的垭口,业拉山在西藏不算高。不过业拉山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山势起伏大,相对高度高。如果自东向西从自己早晨离开的邦达县城算起,业拉山的垂直高度只有600多米。可是下山往八宿,起伏变化的海拔达到1500米。因此,业拉山的山地风光因为高海拔差异的变化,在318骑行线上相当闻名。
骑行登上业拉山的垭口不是非常吃劲,因为还算平缓。远远看过去,因这里地质条件的原因,山顶岩石和土壤风化严重,不像其它垭口风格,反而显示出崎岖嶙峋的喀斯特地形特征。像城门一样在远处伫立的岩石,不过是大自然的杰作。
从平坦辽阔的邦达草原慢慢上升到垭口,是满眼苍绿的庄稼地。那是上来的路。我们放下车站下来玩玩,相互拍照。湖南的小潘今天多了个伙伴。他们约好汇合了,姓刘。他们的计划和我有所不同。一,他们边玩边走,不同于我这次相对纯粹的骑行;二,他们严格遵守318骑行的“穷游”规则,每天经济限额严苛。而我,虽然多少知道一点这些规则,没想去特别遵守。毕竟我这年纪不太缺钱了。
离开垭口从另一侧下山,是川藏线最著名怒江七十二拐。怒江七十二拐,是正好七十二个拐弯吗?不是。有人叫它九十九道拐,还有人数出了一百三十多个。这条下山的路具体是多少个拐弯?说不准。想起了“庐山四百弯”的故事。
不允许拍照的怒江大桥
据说当年庐山盘山道弯路都说有四百个弯。毛爷爷第一次上庐山时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回答也是四百道。毛主席就让一名工作人员每拐一道弯扔一根火柴。那时每盒火柴100根,到山顶时用掉四盒火柴。毛主席路上抽四次烟用了四根,庐山的盘山公路便有了三百九十六道弯的准确数字。
这个数字至今没有变过。像主席这样认真的人估计不多。想要知道怒江究竟多少个弯现在本不难,拿出施工设计图查一下就出来了。只是这样做有焚琴煮鹤的煞风景,不如让每一个通过的人自己去数好玩。每个人数出不同的数字,让“七十二拐”之行增加了无穷的趣味。
骑车沿着七十二拐下山,看到汽车行驶在山壁上,盘旋转着一个又一个U型拐弯,蛮吓人的。自己骑行时便小心又小心。骑的过程反而没看时吓人。骑到山下,看见奔腾的怒江水从身边奔流而过,很壮观。
在怒江大桥外留影。这座大桥是中国大地上唯一不许
上桥拍照
的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怒江大桥,318国道川藏线唯一能够行驶大型货车的大桥。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现在怒江大桥由武警24小时不间断守卫看护,确保大桥没有一点点意外。
二、为了对修桥指战员的敬意。怒江大桥修建在建国伊始。由当时西南军区第18军54师162团2营4连某排,担任最危险的任务。那时候建桥,就是人工最原始的方法。年轻的指战员们不分昼夜,奋战在工地上。浇筑桥墩时,一名战士劳累过度,不慎掉入水泥中。水泥在凝固,无法抢救。小战士在水泥中缓缓招手,示意大家继续干。在战友的泪水和呼叫声中,小战士的血肉之躯与水泥一起,缓缓化为了桥墩。
七十二拐上的发卡弯道
这个桥墩在后来怒江大桥重建的时候,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小战士的英魂,一直守卫着大桥。八个月的浴血奋战后,某排除了排长,所有战士都牺牲建设大桥的工地上。排长在大桥将要完工的时候,不愿独活。他对着怒江大桥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毫不犹豫地跃入滚滚的怒江水中。
建设者的故事令人动容。我无法想象,假如不禁止拍照,嬉戏开心的游人,每天会有多少次惊动安息的灵魂?我不由脱下头上的帽子,为前辈战友默哀!
这一天,我经历了318国道上由东向西的最后一个垭口。经历了号称“死亡之路”的怒江七十二拐,看到了山顶的荒芜和住宿处的美妙景色。这一天的变化和经历太过丰富。因为多了两位同行的年轻朋友,感觉与自己一个人独自骑行有很大不同。
扫街八宿县
下午三点就到八宿县了,很轻松。一个人去扫街,看到赏心悦目的绿色庄稼地。真的想不出来,这里的风光居然找不到早晨过垭口的一点点相同。也没有了骑行七十二拐时的危险和惊心动魄。照例到县政府大楼前打卡,买了熟食回来和他们分享。
?记录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