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2017-09-22

  中国青年网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执行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中,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这一成果北京时间22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学》上在线发表。

  通过“发现”号无人潜水器携带的深海激光拉曼光谱探针,科考团队在我国南海约1100米的深海海底,探测到两个站点存在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这也是科学家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

豆瓣一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据介绍,其中一个站点分布在冷泉化能极端生物群落中,动态合成并分解的天然气水合物可以为深海极端生命提供甲烷等能量源;另一个天然气水合物站点则位于一个活动的冷泉喷口的内壁。

豆瓣一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科考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拉曼光谱探针,在1000多米深的海底对裸露在外的天然气水合物进行了现场探测。数据显示,快速生成的天然气水合物并非单一的笼型结构,其内部存在大量的甲烷、硫化氢等自由气体,这也是国际上首次使用原位拉曼光谱数据证实这一科学结论。

  据介绍,天然气水合物一般分布在深海沉积物或者大陆永久冻土中,而裸露在海底表面的天然气水合物则需要大量的深海冷泉流体作为气源,因此极难存在,是研究其形成、分解、成藏以及和海洋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极佳天然试验场。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OFweek新能源汽车网讯 这几天,“可燃冰”一词成了各大新闻媒体的热门词。这一情况主要源于5月18日一则央视新闻报告: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在2030年以前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将会得到商业性开发利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发去贺电。

豆瓣一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说实话,可燃冰试开采成功并不是引起民众兴奋的G点,尽管这可能在未来对国家乃至世界的能源格局产生巨大影响。而真正令民众兴奋的是央视在新闻报道中提到:可燃冰所蕴含的能量巨大,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分解释放出约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以一辆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为例,假设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跑300公里,那么加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这辆车就能跑5万公里!按现在家用汽车60升左右的油箱量,如果将来技术实现,那加上一箱等体积的可燃冰的话,一次可以跑上一年多了。省去了加油的麻烦,真是方便。

  这种情况真的会出现吗?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hydrate),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且遇火可燃,而被称作“可燃冰”或“固体瓦斯”、“气冰”。赋存于水深大于100-250米(两极地区)和大于400-650米(赤道地区)的海底沉积层内,这里的压力和温度条件,能使天然气水合物处于稳定的固态。

  根据资料显示,世界可燃冰碳含量估计值是当前已探明所有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中碳含量总和的2倍,海底可燃冰的储量至少够人类使用1000年。墨西哥湾、西非、北冰洋、南海及我国西藏地区可燃冰储量丰富。中国可燃冰资源储量为800多亿吨油当量,相当于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2倍。这不得不让全世重视了。

  众所周知,如今的化石能源已经被开采的差不多了,寻找可代替的新能源迫在眉睫。另一方面,虽然电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很多年了,但科学家们心知肚明,电能源始终无法完全替代化石能源。在家用车领域,一箱油可以跑300-500公里,而电动车充一次电实际可200-300公里,而随着电池的损耗,到后来续航里程可能只有原来的80%,甚至更低。而且说实话,这几年全世汽车制造行业在电能源研发和利用方面还没有突破性成就,甚至可能会在这条路上迷失方向。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郑州用户51xxxx195”:什么时候能上市呀,产品

  网友“让梦做的绠像样”:可燃冰,,,,,

  网友“屁屁君丶”:别想了,开采难度大,价格贵,转化应用难

  网友“gnin”:照你这么说还要啥核动力航母,直接用可燃冰

  (2017-09-08)


  OFweek新能源汽车网讯 真是可喜可贺!历史性突破,中央发来贺电!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豆瓣一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可燃冰并不是什么新物种,它是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与天然气完全相同。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南海神狐海域蓝鲸一号钻井平台宣布: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这离2007年5月我国在南海北部首次采样成功差不多20年。

豆瓣一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中央发来高规格的贺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贺电中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并参加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任务的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参加这次任务的全体参研参试单位和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

  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在500多字的贺电中说,天然气水合物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这距离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仅两个多月。从2015年总理报告提出“新能源车”到2017年总理报告提出“清洁能源汽车”,从政府报告中“鼓励”到中央高规格“贺电”,彰显我国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发展绿色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新思路。

  中国汽车情报老专家程振彪认为,我国在海底成功开采可燃冰中央发贺电,可见此事的战略意义,其意义深远,令许多人想不到,它不亚于我国当年爆炸原子弹。他在2008年8月31日完成《我国清洁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发展战略的选择》课题研究中从汽车能源可持续的角度专门对可燃冰做了介绍,并建议要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及开发可燃冰资源。实际上,这关乎我国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之大事。早在1999年,国家科技部、环保总局、发改委等部门就启动国家清洁汽车行动计划,行动并不迟缓,投入并不少,但各种复杂原因收效甚微,或者说效果并不显著。

  我们重视可燃冰试采成功的意义并不是说现在就依赖它,而只是认为其给我们开辟了前景,发展天然气汽车的方向是正确的。如果说2030年可望商业化,听起来很远,实际也就10来年。程振彪回忆起说,他在2008年提出可燃冰距今近10年,业界认识不到这个问题,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针对媒体报道中说“假设一升可燃冰等于164升天然气,100升天然气可使汽车跑300公里,那相同体积的可燃冰可使汽车行驶5万公里”的说法,程振彪说,这仅是理论上的计算,也不算是谣言。这是很简单的算术题,仅仅是个比方。在程振彪的著作中也有这样的话:相同体积的可燃冰释放的能量是天然气的164倍。这样的说法更严谨些。

  要说天然气和可燃冰首先会动谁的奶酪?肯定是煤和石油!对汽车来说更显得迫切,无论是传统的燃油汽车还是主要靠煤电获取动力来源的电动汽车。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后续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正如贺电中所说希望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为推进绿色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天然气汽车,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湖南石油分公司总经理潘桂妹在两年前就建议加大天然气汽车推广力度,逐步完善天然气汽车生产、加气站建设、天然气汽车购买补贴、加气站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支持政策。可燃冰的发现和试采成功将使天然气汽车的发展前景更好看好。可燃冰延长了天然气的使用寿命,其含有的有机碳总资源量相当于地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可看作是人类后石油时代的主要能源之一。

  从今年两会的提案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存在较大想象空间,更多元化,在相当长时间内可以说会并行、两腿、多轮、多路径发展,并不会谁吃掉谁、谁淘汰谁。无论是既定的纯电动也好,还是国家、国际和社会正形成的新共识——氢能源也好,还是代表、委员提出甲醇汽车、太阳能汽车、天然气汽车等,也不管是一夜爆红的可燃冰也好,新能源服从的前提是必须环保、绿色、经济,而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获取和与之匹配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

  以新能源汽车最具战略意义的突破口——燃料电池汽车的加氢站为例,虽然设置密度不必像纯电动汽车充电站那么高,建设起来肯定比充电站要复杂得多,牵涉的面更广。无论如何,天然冰是石油时代我国能源战略的新选择,也是我国清洁能源汽车的可行选择,至少为我国清洁替代燃料汽车核心技术争取了10、20年乃至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就应点赞、鼓掌、喝彩。

  (2017-08-30)


  数月前,我国在南海首次成功稳定开采可燃冰,使得世界为之侧目,纷纷感叹中国在可燃冰能源开采使用上,又取得一项领先世界的技术优势!

  如今,这项感叹还未远去,中国在能源钻探上再取得重大突破。日前,我国科学家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处,首次钻获236℃高温的干热岩体,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上的重大突破。

  干热岩是一种温度在150℃以上,深埋地下数千米,内部没有水或蒸汽、致密不渗透的高温岩体。如果简单理解的话,其实可以将其想象为“一种发热的岩石”!

  而因为其“发热”属性,一般工业使用中,主要就是提取其内部温度,用于发电、供暖、强化石油开采等等。在能源专家看来,干热岩石的应用前景十分有潜力,与可燃冰一样是人类未来最具有应用价值的清洁能源。

  目前,我国受限于贫油、少气、富煤的能源结构,煤炭这种重污染的能源一直被大量使用,仅2016年煤炭的使用量就达43.6亿吨,占全国使用能源总量的6成多,远超全球煤炭25%的平均使用率。

  因此,为了优化改善能源结构,我国近几年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石油、天然气,来减少煤炭的使用量。不过受限于成本、技术、国际局势等各方面原因,这种改变效率十分缓慢,且能源的大举外购,也使得我国能源安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严重威胁我国国防经济安全。

  单可燃冰以及干热岩的出现,将极大改变这一现象,暂且不说我国可燃冰那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的储量,仅干热岩这一资源,我国勘察初步评估认为,陆地干热岩资源储量达860万亿吨标准煤。

豆瓣一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尽管按照国际标准,其中仅有2%能进行有效开采,但也有17.2万亿吨标准煤的储量,大概相当于我国2010年全年能源消耗总量的4400倍。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干热岩配合可燃冰,我国能源安全将获得到极大保障!

  (2017-09-08)


豆瓣一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中国民用航空网通讯员陈思阳孔祥龙孟庆涛讯:7月29日,南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原南航珠海直升机分公司)西科斯基S-92直升机执飞的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可燃冰试采项目顺利结束。项目运行73天,共保障飞行132架次,安全运送平台工人3667人次,助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开采壮举。

  3月中旬,中国石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南海可燃冰开采项目”开始运行,其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南航通航承担人员和设备的直升机运输任务,

  5月14日,蓝鲸1号可燃冰开采平台成功完成平台加油。从航油运输、平台油罐清洗到人员培训,南航通航公司帮助中石油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并在深圳、珠海、平台“两岸三地”多次奔走协调,确保顺利实现平台加油。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宣告可燃冰试开采取得成功!南航通航顺利保障了国土资源部领导乘直升机前往平台宣读中央、国务院贺电任务。中石油对南航通航安全高效的保障和周到细致的服务给予了高度肯定。

  3-7月,南航通航做好项目预案,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期间共保障重要飞行任务22班,运送国家要员、技术专家往返海上钻井平台400余人次,保障服务抓住细节,保证任务执行不掉链子,并于7月31日收到中油海的表扬信。

  南航通航西科斯基S92直升机飞抵南海钻井平台

豆瓣一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南航通航S92直升机保障南海可燃冰试采任务

豆瓣一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2017-08-04)


  OFweek新能源汽车网讯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宣布:“中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现连续超过8天的稳定产气。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豆瓣一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不料,这个新闻随即引得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XXX媒体: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打开一个可采千年的宝库。

  XXX媒体: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打开一个可采千年的宝库。

  XXX媒体:中国可燃冰试采技术领跑世界。

  XXX媒体:可燃冰有望在2030年实现商业开发,降低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

  XXX媒体:中国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是全球试采成功的第一个国家。

  XXX媒体:如果中国确能成功实现工业开发“可燃冰”,那么其在同美国争夺世界最发达经济体的战役中又多了一张非常重要的王牌。

  某媒体现场报道:

  (2017-09-11)


  可燃冰是目前的一种新动力源,可燃冰又被称为甲烷水合物,这种物质为固体形态的水于晶格(水合物)中包含大量的甲烷。最初人们认为只有在太阳系外围那些低温、常出现冰的区域才可能出现,但后来发现在地球上许多海洋洋底的沉积物底下,甚至地球大陆上也有可燃冰的存在,其蕴藏量也较为丰富。甲烷气水包合物作为石油、天然气的新时代替代能源而备受期待。

  但是请注意——可燃冰的能源密度不可能高于液化天然气。媒体炒作:“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可见可燃冰能量密度非常之高,而且在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石油、天然气、煤炭要多出10倍之多”,这句话也不靠谱。可燃冰不可单独利用,只能以气态天然气形式利用。纠结可燃冰含164立方米天然气没有意义,可燃冰能源密度再高也高不过液化天然气(1吨液化天然气=1360立方米天然气)。表说明化石燃料的比能量和能源密度的数据。可燃冰的能源密度(Energy density)比石油、天然气、煤炭要多出10倍之多显然不对。

豆瓣一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现代军舰的动力系统,无非是四种动力模式构成:核动力-汽轮机、锅炉-汽轮机、柴油机组、燃气轮机。最简单的使用模式自然是外燃机模式下的锅炉-汽轮机组模式——燃烧->烧水->蒸汽推动轮机。但是,可燃冰燃烧的副产物是水分溢出。因此可燃冰单独使用并不合适。正确使用是将可燃冰以气态天然气形式利用。

  但是LNG动力船舶虽然经济性更好一点,但是设备占用的空间更大。对于军舰的整体设计来说并不合算。而且很关键一点,军舰的全寿命成本中,燃料成本所占的比重要远远低于民船。而LNG也并不能让舰艇跑的更远、更快。所以说未来的水面舰艇动力系统,仍然会以核动力-汽轮机-综合电力系统,使用液态燃料的燃气轮机-综合电力系统为核心发展。

豆瓣一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要是把军舰的油换成可燃冰会不会增大续航能力?军舰可以以可燃冰作为燃料,但是效果很差!

  (2017-08-26)


豆瓣一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小娃娃在客厅玩耍时,竟然被一米开外,正在玩打火机的哥哥“点燃”了涂在身上的花露水,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烧伤,而在这起事件中,花露水被引燃自然成为了大家最关注的话题。

  近来气温逐渐升高,各种蚊虫开始困扰市民的生活,花露水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了。看到这则消息后,我开始担心正在使用的花露水是否安全?难道一米左右的距离真的就能把它引燃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花露水的使用危险性未免也太高了。为此,我希望通过党报热线,请专家为我们作一些权威的解释,看花露水是否真的具有这么高的危险性。

  危险案例真不少 不少市民真不知道

  了解相关情况后,记者在网上搜索有关花露水和烧伤的关键词,结果发现了不少类似的案例。去年8月,东莞市的三岁男孩小浩(化名)在涂抹了花露水之后,疑似被一米开外正在玩打火机的哥哥“点燃”,造成了严重烧伤;去年9月,青岛男子小李(化名)在涂花露水之后点烟,引燃了自己的小臂造成烧伤;去年8月,6岁的重庆男孩豆豆(化名)在涂了花露水之后玩打火机,结果把自己的左手引燃,造成烧伤……

  尽管引发过不少意外,但不少市民仍表示他们对花露水没有这么高的警惕性。“花露水是家庭常备物品,从没有想过它会被引燃,可能造成这么大的危险。”市民陈女士说,她家的花露水一般都放在易取的地方,娃娃想用时也可以随便拿,“如果真有那么大的危险性,那我们将来用花露水就得谨慎了。在用花露水时,一定要保证周围无烟头、打火机之类的东西。”

  一米之外燃不了 厂家标出了避火需要

  那么,花露水真的如此易燃?以至于一米开外就能点燃?为此,记者专门找来一瓶花露水,取出一部分倒在瓷盘上,然后站在一米开外的地方点燃打火机,此时瓷盘中的花露水并没有任何反应,当火苗渐渐地距离液体仅两厘米左右的时候,花露水瞬间被引燃并呈现出了淡蓝色的火焰,燃烧一直持续,直到花露水挥发殆尽。这个实验足以说明,花露水近距离的确可能被引燃,但火苗若在一米开外,则几乎不可能被引燃。

  事实上,花露水的确可以被引燃,记者在红星路附近几个超市内看到,这里销售的花露水的主要成分几乎都是乙醇、水等等,而乙醇是易燃的。而在不少花露水的瓶身上,也明确标出了使用和贮存时,需要注意避火,以免引发意外等等注意事项。“的确没怎么注意这个问题,但我们平时用的量很少,应该不至于被引燃吧?”一位正在选购物品的市民说。

  专家解读 花露水可燃不易燃

  针对这个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一位相关专家告诉记者,由于花露水中含有酒精成分,从理论上说的确可能被点燃,要是引燃了周围物品,很可能造成更大危险。

  不过他认为,由于各个品牌的花露水所含的酒精浓度不同,所以会不会被引燃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可能容易些,有的可能困难些。

  至于一米开外点燃花露水的说法,这位专家表示不太现实,他认为即便要引燃,火苗也需要和花露水近距离接触,市民大可不必为此感到困扰。

  “总的来说,花露水是属于可燃物,但还没有达到易燃物的程度,市民可以放心使用,不必太过担忧。”

  不过,他同时认为,市民使用花露水时,还是要仔细阅读注意事项,不要将其放到可能接触明火的地方,保存和使用时也要做到避火,确保安全第一,以免引发意外。

  (2017-08-26)


  OFweek新能源汽车网讯 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试采满月了,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域可燃冰试采平台的信息显示,截至6月10日14时52分,此次试采已连续产气31天,总产气量21万立方米,平均日产6800立方米。

豆瓣一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石油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是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成功试采可燃冰,让人们看到了能源安全威胁得到缓解的一丝曙光。在汽车行业,可燃冰带来的话题效应也在持续发酵。其中之一,便是可燃冰实现商业化开采后,是否能解决燃料电池汽车制氢短板。

  “应用前景应该比照天然气”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朝全在《2016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会上曾表示,2016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65.5%,2020年前可能超过70%,对我国能源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不仅如此,据了解,中国每年还要进口大量的天然气满足国内需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郭焦峰告诉记者,这个数字达到300亿立方米。

  可燃冰试采成功“燃”起了希望。作为一种由水分子和气体分子组成的类冰状笼形包合物,其外形酷似冰,能像固体酒精一样被直接点燃,人类还可以从中分离出甲烷。我国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按当前的消耗水平,可满足近200年的能源需求。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记者,可燃冰的成份与天然气一样,应用前景应该比照天然气。

  天然气的价格比较便宜,在居民生活、发电供暖、化工及汽车燃料等方面都有较广泛的用途。郭焦峰说:“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几乎不含硫、粉尘和其他有害物质,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少于其他化石燃料。国产天然气价格大约1元/立方米(坑口价格),进口天然气的价格分为两种,现货价格大约1.5元/立方米,长期协议价格大约2元/立方米。”

  不过,我国可燃冰目前仅仅试采成功,离商业化开采还有较长的距离。林伯强认为,可燃冰实现商业化开采还需要10 20年,郭焦峰的观点是需要10 15年。“汽车产业是能源消耗大户,现在离可燃冰商业化开采还有一定时间,应加强汽车使用可燃冰的研究,迎接可燃冰的大规模应用。可燃冰的开采成本低于2元/立方米,就将有商业价值。”郭焦峰对记者说。

  制氢是燃料电池短板之一

  燃料电池汽车有诸多的优点,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济大学张智明博士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项能源生成技术像燃料电池那样将诸多优点集于一身。

  (2017-09-04)


豆瓣一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看,蓝火!

  神狐海域上空跳动的蓝色火焰,释放出深海中沉睡千年的能量,更是在谱写中国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冰与火之歌!

  今年5月,我国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标志着中国可燃冰科技水平达到世界一流。这其中,一位从事可燃冰研究20多年的专家功不可没,他就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可燃冰试采工程首席科学家卢海龙(见上图,资料照片)。

  “我因为可以省去不少学费选了这个方向”

  2015年10月25日,在李四光学术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教授卢海龙捧起印有“李四光学者”烫金大字的红色证书时感慨万千:“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是卢海龙在中国乃至世界地质研究领域中所负使命的彰显。

  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的卢海龙,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进行矿床地质学研究几年后,赴日本留学继续深造,“阴差阳错”地搭上了研究可燃冰的“探索号列车”。

  卢海龙这样解释自己的“阴差阳错”:“那时候可燃冰研究是前沿科学,很多日本学生因担心无法毕业而不敢研究。我呢,则因为可以省去不少学费选了这个方向。”就这样,卢海龙选择了这一生所从事的志业。

  三年留学时光,卢海龙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如琢如磨地进行实验,积累了扎实的学科基础。1998年,卢海龙成为日本第一个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博士。

  留学期间,卢海龙有了生平第一次跟随考察船出海的经历。当问及第一次置身茫茫大海的感受时,卢海龙的回答让人有些意外:“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不想干了。”

  原来,因为船小,海况也不佳,卢海龙上船后兴奋了一会儿就开始呕吐。因为晕船只能靠喝糖水来补充体力的卢海龙,一个星期后慢慢适应了船上的生活,继续着魔似的研究可燃冰。

  23年创造多个世界性“首次”,选择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我从小就学过《地质之光》这篇报告文学,李四光执着、坚毅、创新、踏实的科学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谈及地质学前辈的科学精神,卢海龙充满敬意。现实中,他也努力践行着这样的科学精神。

  卢海龙心无旁骛,纯粹执着地进行科研:出海,取样,实验,研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一块指甲般大小的透明冰晶,让卢海龙在业界崭露头角。卢海龙与科研团队经过不懈努力,第一次真正取得了日本可燃冰的样品,证明可燃冰在日本海域的真实存在,蜚声海外。

  随后,卢海龙移居加拿大。从日本海到北极冰架,从马尔马拉海到秘鲁,卢海龙在全球探寻可燃冰,不知疲倦。

  多年努力换来可喜成绩,卢海龙创造了许多个世界性“首次”:首次发现多成分可燃冰成分分布的不均匀性;首次确认了H型可燃冰在自然界的存在;首次提出“地层流体抽取法”的试开采原理与方法……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可燃冰的理论研究工作,他本人也得到日本和加拿大政府的充分肯定。

  一晃23年,卢海龙早已适应多年的海外工作和生活,且日本和加拿大都给予他非常优厚的待遇,导师也极力挽留……留下还是回去?祖国正是急需人才时,丰富的人才政策也向海外游子频频抛出橄榄枝。无垠大洋,没不了游子的爱国情;浪花淘沙,洗不了心中的报国志。

  还是回国!2014年,海外漂泊多年的游子,乘着国家“千人计划”的东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我这一生,已经过去了大半,还想为国家多做点事情”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成功!”

  一句简单的新闻标题,凝结着中国科研人员的无数心血,卢海龙也倾注了毕生所学。

  可燃冰因其产生的能量高、污染小,且储量巨大,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可燃冰的开采对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回国后,卢海龙在北京大学组建了一支由地球化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微生物学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这支团队在开展可燃冰勘查和开发有关的基础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可燃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我研究了一辈子可燃冰,想为国家做点事,这次试采可燃冰让我有了报国的机会。”卢海龙说。

  我国海域虽然可燃冰储量丰富,但储层条件并不好。卢海龙和科研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从试采前的勘查准备到提出地层流体抽取试采法,再到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他们下足了功夫,做足了准备。

  5月10日14时52分,点火成功!

  从水深1266米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的天然气,点火后闪烁着蓝色火焰,令“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的所有人都无比兴奋……这是全球首次在泥质粉砂储层中试采可燃冰成功,在世界科技史上铸下了辉煌的烙印。

  科研事业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年过五旬的卢海龙深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紧迫性,对待学生毫无保留,悉心培养。

  “卢老师非常希望把学生培养成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博士生滕益华眼中,卢海龙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成长。

  “我这一生,已经过去了大半,还想为国家多做点事情。”卢海龙说这番话时很平静,亦如那风和日丽时的海面波澜不惊,但听者却分明清晰地感受到他那一腔澎湃着的爱国赤诚……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04日 08 版)

  (2017-09-04)

  本文来源于新闻阁:转载请保留链接,不保留本文链接视为侵权,谢谢合作!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708 字。

转载请注明: 豆瓣一刻: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可燃冰"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