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马赛克是现如今应用很广的一种处理图像或视频的技术手段,是通过打乱色块、劣化细节的方式,让影像看起来模糊朦胧,从而起到让观者难以辨认的目的。
被打过马赛克的影像,看起来由密密麻麻的小方格子组成,画面一片氤氲,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马赛克在日常生活里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必须用马赛克来保护一些人的隐衷,这是马赛克技术体现出利好的一面。
但是,当著名油画作品跟马赛克不期而遇,两者组合到一起,就非常值得商榷了。
将艺术品打上马赛克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
很显然,这是一种玷污艺术的行为,是一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理在作祟,得到了欲盖弥彰的结果。
给油画作品打上马赛克,从微观层面来讲,等于是破坏了艺术品的完整性,无视艺术家的创作成果。从宏观层面讲,无异于剥夺了观众欣赏艺术的权利,让艺术沦落为小圈子的自娱自乐。
那么,艺术品应当不应当被打上马赛克?在文化发达地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但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下,这个问题正方和反方争论了几十年,到现在谁也没有说服对方,仍然是莫衷一是。不过,从双方的观点来看,每一方说得都有道理。
建议打上马赛克的人认为,油画中的人体作品非常多,这些人体油画虽然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拥有精确的造型,细腻的笔触,逼真的色彩,但刻画得过于大胆和直接,画中许多人物都是赤身裸体,跟我们的文化理念有冲突,不适合未成年人来欣赏。
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介绍世界名画时,应该给打上马赛克,否则,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这样说其实也没有错,毕竟,人体油画太过于显山露水了,在我们的文化语境和思想观念下,含而不露、欲遮还羞的东西才是美的,类似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场景,才值得玩味。如果把一个事物很直白地全部表现出来,让观者一眼看完,没留下一点引发审美联想的空间,看它有什么意义呢?
况且,未成年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对一些事物缺乏判断能力,让他们看到人体油画那还了得?会让他们的思想受到污染,整天胡思乱想,过早成熟,浪费了家长和老师的栽培苦心。
这类人等于是戴着“有色眼镜”来审视人体艺术,在他们的意识里,想当然地把人体艺术跟“黄图”,跟“性”画上了等号。
这样理解实在是过于偏颇,没有考虑到人体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在学术上引发的争鸣,以及它在文化领域所体现的价值。说到底,还是这类人的思想过于迂腐,缺乏包容、开放的心态,文化视角过于狭窄。
若再往深层说,是“性”教育的苍白无力所导致,就像鲁迅先生在《而已集·小杂感》里说的那样: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
越是遮掩越是让人联想翩翩,还不如放开来普及美术教育,让大家都知道人体艺术是那么一回事,也就见怪不过了。
倡导不打马赛克的人认为,人体艺术不是“情色图片”,它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是对多元化的美学内涵的高度统一,欣赏它,能得到无与伦比的审美享受,让观者心旷神怡。
油画和摄影一样,都是展现人物在某一瞬间的造型和神态,人体艺术的价值是艺术家在情感爆发后,通过思考,用艺术激情和绘画技巧,将人类特有的情感、思想、欲望、意识等形而上的东西凝固在画面上,融入到宁静和雅的艺术境界。
画面虽然是静谧的,但是,画面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意识却是涌动的,能震动欣赏者的心弦。
所有优秀的艺术品,都具有独立的生命,能脱离艺术家而独立存在,就像我们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欣赏唐诗宋词,欣赏徐悲鸿的《八骏图》,总能感受到作品里传达出来的真实气息,它会催动观者完成跟作者的心灵沟通。
人体油画其实跟这些艺术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是把审美对象变成了人的身体而已,在艺术本质上完全一样。
早在2600多年前,西方人就以人体雕塑拉开了创作人体艺术的帷幕。早在100多年前,时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的刘海粟先生就把人体油画引进课堂。早在1988年,国家美术馆就举办了“中国首次人体油画大展”,入展作品和观众人数都创造了新高。
种种迹象表明,人体艺术早已被接受和认同,现在已经到了21世纪20年代,怎么还要用马赛克来遮掩人体油画呢?
这样做,只能是文明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