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上,从南至北,散落着无数个古村古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些古老的村镇,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成败,很多古村镇,都有着辉煌的历史,从车水马龙的繁华中渐渐沉默,有的甚至被人们遗忘。这次黔东南旅行,我自己探岳来到了位于凯里的下司古镇。
我不知道有多人在规划旅游目的地的时候,会想着来凯里的下司古镇,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到这里,若不是当地朋友的推荐,大概我是很难走到这里的。下司古镇,位于凯里市西偏南部, 地处清水江上游, 因地处平定下游,得名下司,有着“人文下司,天造山水”的美誉,下司古镇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走进下司古镇,走进一派清幽静谧的岁月,沿着下司古镇的鼓楼广场,我打算去探寻一下属于这座古镇的故事,600多年的岁月,这个曾经繁华的古镇,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穿过鼓楼广场的古戏台,就进入了古镇,古镇内多以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同时下司古镇被人誉为“小上海”、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是国家皮划艇示范基地、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世界名犬下司犬之乡等,这么多的美誉,很多游客却并不知道下司古镇,这也是古镇如今还保持着静谧的原生态风光的原因之一吧。
在街上我看到了很多米手工面条,这是下司古镇的特产之一,下司古镇盛产蓝莓,就连面条也是蓝莓味的,各种风味的面条从6元到10元价格不等,如果是自驾来的游客,买一点也很好。
古镇内的街道很幽静,几乎看不到游客,人们还保持着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这么原始的古镇,也算是黔东南被遗忘的桃花源了。
漫步在下司古镇,从保留的老建筑,可以感受到这座古镇曾经的繁华景象,嘉庆13年(公元1808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当时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彻夜营业,被誉为“小上海”。
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更迭,曾经繁华的古镇,因为陆路交通的发达,日渐冷清。
青砖黛瓦的老建筑,在岁月的清真处默默诉说着下司古镇的辉煌, 清末至民国初年,是下司古镇最繁华的时候,这里的商业特别兴盛。有贵阳、安顺、兴义以及省外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的商帮长驻镇上,设有川滇会馆、江西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等。
当年各会馆的富商在镇上开设庄号,经营各种商品。如江西刘同庆开的“庆元丰”,经营黄州布、棉花、棉纱和桐油等,资金达10多万银元,可以想象一下,当时有多热闹。
刚走进下司古镇的时候,就听说这里的世界名犬下司犬十分厉害,长相也很特别,这跟地理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过去黔东南地区山高林密,野生动物较多,苗族同胞有打猎和养犬看家护院的习俗,经过当地群众长期选育,培养了其超强的捕猎能力,看着下司犬的长相,怎么觉得有点像小猪?
在古镇内闲逛,我还看到了独具特色的广东会馆,外观雕梁惠栋,色彩艳丽,也许是游客很少,这里并没有开门。
一家蜡染的小店,吸引了我的注意,小店内的苗族阿妈,精心的绘制着围巾,蜡染看着图案复杂,绘制的过程更需要很多的耐心,一条围巾往往要绘制两天才能完成。小店很雅致,里面的服装都是手工绘制,独一无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王阳明的经典名言,在下司古镇,还有一个王阳明书院,建于明代后期,距今有600多年历史了,明万历年间王阳明再传弟子孙应鳌到下司传播阳明心学,
文化底蕴深厚的下司古镇,不光有美景,还有独具特色的美食,下司酸汤鱼是黔东南州的四大名菜之一,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下司狗肉汤锅堪称黔东南美食中一绝,还有好看的粑粑,5块钱一个,入口甜糯。
千帆过尽,摇橹声声,站在清江码头远眺,曾经浩浩荡荡的船帮,灯火通明的古镇,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消失在历史深处,那些繁华的往事,在我们走进下司古镇的时候,轰然开启,又慢悠悠的合上,怡然自得的古镇人,依然过着悠闲惬意的田园生活。
大白探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