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读过他的文章,就不算上过学。虽然大部分人未必读过鲁迅所有的作品,但鲁迅笔下那些经典人物,比如闰土、阿长、祥林嫂、孔乙己、阿Q、藤野先生等,一定都非常熟悉,没读过,也听说过。
而人所共知的是,鲁迅文字十分犀利辛辣,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面毫不留情;鲁迅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以短篇杂文见长,《呐喊》便是短篇小说集,《药》、《孔乙己》、《故乡》、《狂人日记》都在其中。
这些短篇小说不像《红楼梦》那样是披阅增删十载、呕心沥血的长篇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但其精华在于:通过一个个故事深刻剖析旧社会如何毒害摧残人的精神和身体,有强烈的反封建倾向,同时也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何时读都发人深省,说是给灵魂敲警钟也不为过。
因此,一直以来鲁迅都被认为是文学史上的完人,“民族魂”,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方向。
但当代著名作家王朔却针对鲁迅的成就提出过一些特别的观点。他认为鲁迅不“完美”,鲁迅也有缺陷,其中一个就是短篇杂文写太多,却没有写过长篇小说,而小说是检验一个作家是否配称为真作家的标准。
“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
“一个正经作家,光写短篇总是可疑,说起来不心虚还要有戳得住的长篇小说,这是练真本事......长篇需要用力劳神的地方,那是只会写短篇的人想也想不到的。”
“像所有被推到高处的神话人物一样,在鲁迅周围始终有一种迷信的气氛和蛮横的力量,压迫着我们不能正视他。”
王朔其人我们也不陌生,即使没读过他的作品,也听过他与徐静蕾的“二三事”八卦。出生于1958年的王朔在文学创作上走的是一条“叛逆”道路,嬉笑怒骂之间、调侃讽刺皆成文章,他的代表作频频被改编成影视剧走红,随便列举就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过把瘾就死》、《看上去很美》等等,其余代表作和参与编剧的作品太多,一下子还真没法数完。
从90年代开始,王朔就成为了文坛上的风云人物,这不仅因为王朔的作品通过影视剧为大众熟知,还因为王朔这个人个性十足,这一刻你永远猜不到他下一刻会说出什么样的惊人言论。他眼里的琼瑶剧、金庸小说、成龙电影都是“俗”的,他认为余秋雨的散文浓浓琼瑶风。
中国人讲究成名后也谦和低调,王朔反其道而行之,被冠以“文学恶评家”的名头一点也不奇怪。但能那么受读者欢迎,王朔当然不是一个满身只剩缺点的人,他的风格不是严肃的说教,而是一种特别让人放松消遣的痞子精神,可以说是男女老幼,人人皆宜。
王朔敢说敢写,议论鲁迅自然也不在话下,他总结了自己对鲁迅本人和鲁迅作品的看法,写成了《我看鲁迅》一文,原文比较长,总的来讲,有褒有贬。
在王朔看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写得很不错,他有写作长处,也有写作短板,比如写家长里短的《伤逝》就不怎么样,所以鲁迅虽然是大师,但也不是啥都能写得优秀让人服气,王朔感叹:“说鲁迅的小说代表中国小说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实。”
对于鲁迅没有写长篇小说王朔是感到很遗憾的,在他看来小说、而且一定要长篇,才是检验作者水平的最佳标准;此外,王朔还对鲁迅所代表的的主流文化提出看法,他认为我们需要质疑精神,鲁迅也不是一个完人,如果说他半点不好就会被群起而攻之的话,那可以称之为迷信了。
“他甚至应该成为一个标尺,什么时候能随便批评他了,或者大家都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
王朔“批评”鲁迅的理由其实不复杂,一是鲁迅的作品大多短小精悍,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好作家标准,但同时,王朔又对鲁迅的部分作品表示赞赏;真正让王朔觉得不好的,还是人们将鲁迅塑造成神,一个闪着金光、不能被挑出任何错的人,王朔本身在文学上就算是个叛逆者,也难怪他会这么看待鲁迅。
那么大文豪和“短篇”就真的冲突吗?这也未必,林语堂就说过鲁迅其人,比起“文人”更像“战士”,他手里的那支笔是武器,不管社会上出现什么问题,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必定要审视评点一番,而且对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批评和讽刺。
在我看来,鲁迅这样的性格其实非常辛苦,不仅处处“碰壁”,一天到晚被气,还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写长篇(这个王朔也是分析了的),他要以战士的心态不停写短篇,用文字去抗争,呐喊,所以对于鲁迅,文豪不文豪的其实不能以作品长短界定,重点还是要放在思想内涵上。
但要说王朔的话就是胡言乱语?那也太绝对。因为王朔在这篇文章里的一些观点风格还真跟鲁迅有点像,比如他认为国人最大的劣根性就是“乌鸦落在猪身上,光看见别人黑”,而且对于鲁迅的一些优点,他也表示了肯定。
王朔的看法,重点应该是在我们的思想要更解放,即使是鲁迅,也可以提出批评质疑,这倒也不算多么荒唐,我们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在不触及原则的前提下发表观点,无论鲁迅的时代还是当下,都可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