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玩家 著名文物专家 鉴赏家 收藏家——王世襄
这么好的文章马上关注起来,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新的色彩哦!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我们每天为您定期推送精彩文章。我们的开始是源于什么?小编知道,在您第一次点开小编的文章那一刻,小编真的非常开心,觉得咱们是同一路人!一起分享娱乐圈的那些趣事吧!声明:这篇文章是本人在2019年发表在雅昌论坛茶舍,后来被人抄袭后写在微信公众号上,所以在这里只能简短介绍王世襄先生了。王世襄(1914―2009)字畅安,男,汉族,福建省福州人,1914年出生于北京。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1947年3月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1962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世襄父亲 王继曾(1882-?)字述勤,福建福州人。1902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学堂。后赴法国留学,入法国高等学校及巴黎政法大学。毕业回国后,任张之洞之幕僚。后任清政府驻法、日使馆随员,考察宪政大臣随员,驻意大利调查专员,驻丹东万国东方文学会政府专员,驻比利时布鲁塞尔万国高等教育会中国政府专员,驻法留学生监督,外务部主事。民国成立后,历任北京政府外交部佥事。1914年1月,任外交部政务司司长。1920年9月,出任驻墨西哥公使兼任驻古巴公使职。1921年8月,免兼驻古巴公使职,仍专任驻墨西哥公使。1924年1月,调充国务院秘书长。1926年任安国军外交讨论会委员。1931年后任英美烟草公司北平分行经理。著有《意大利政治经济财政报告书》等。王世襄母亲 金章(1884—1939),号陶陶,浙江吴兴人,幼嗜六法,花卉翎毛无所不工,尤精鱼藻。祖父王庆云官至总督,伯父王仁堪为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状元。子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2009年11月28日),号畅安,“京城第一玩家”,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王世襄一家合影 右一王世襄 中间王世襄父亲 王继曾 左一王世襄母亲 金章幼年王世襄王世襄和哥哥(左)左边是哥哥王世容,在巴黎出生,后来哥哥不幸染病身亡。王世襄玩鹰 王世襄养鹰的爱好一直持续到年老北京观复博物馆马未都老师和王世襄:马未都抱猫照片和王世襄抱猫照片。本人总觉得在很多方面,马未都老师都是在模仿王世襄王世襄玩蛐蛐王世襄玩鸽子王世襄试音鸽哨王世襄为了保护中国传统观赏鸽的事情上书各个部门,给全国各地的公园广场寄信,希望可以养殖繁衍传统鸽。王世襄编写的《明代鸽经清代鸽谱》,现在人们只知道有信鸽和餐桌上的肉鸽,不知道还有种类繁多的观赏鸽。王世襄先生(左)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鉴定古琴,王世襄离开了故宫博物院到音乐研究所工作,上班搞音乐史,下班还是搞他热爱的文物研究。“大圣遗音”琴是最珍贵的传世古琴之一。此琴原宝藏于宫中,随着清王室的衰落,昔日的古琴雅音渐被遗忘。清逊帝溥仪被逐出宫,故宫收归国有后,清室善后委员会进行点查时,在养心殿南库墙角发现此琴时,其似已被遗弃很久。当时,琴上既没有弦,也没有琴轸,架起琴弦的岳山也崩坏残缺,又因屋常年漏雨,琴面大部分积上了一层厚厚的水垢,惨淡的灰白色看上去就像琴的漆面脱落殆尽的样子,于是,这张稀世珍琴竟被登记为“破琴一张”。1947年,我院王世襄先生发现,并鉴定为唐琴。又经古琴家管平湖精心修理,恢复了漆色、断纹与金徽的原貌。此琴以指扣琴背,音坚松有回响;按弹发音清脆,饶有古韵。我院古琴鉴定家郑珉中先生(管平湖先生的弟子)认为此琴可称故宫博物院最珍贵的一张古琴,可以做为鉴定唐琴的标准器。王世襄部分著作王世襄下放劳动牧牛王世襄和美国学者王世襄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与鉴定有精深的造诣。尤其是对古典家具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1981年4月,在北京为联合国工发组织作有关中国传统家具的报告。1983年应邀赴伦敦剑桥大学作中国文物报告。1990年8月至9月出席其专著《明式家具研究》英文本首发式,在美国五大城市博物馆作有关家具的报告。1992年应美国旧金山民间艺术博物馆之邀,参加有关家具的座谈会。还先后多次应香港中文大学、东方陶瓷学会、台湾中华文物学会之邀,作关于家具、漆器、竹刻、文人趣味与工艺美术的报告或宣读论文。王世襄收家具王世襄(左)和祖连鹏师傅,《明式家具研究》序言部分,王世襄特意安排了一张与木匠祖连朋师傅的合照,俩人前面,是一把锯一只刨子。王世襄自选集《锦灰堆》、《锦灰二堆》、《锦灰三堆》、《锦灰不成堆》。《锦灰堆》是元朝画家钱选的一幅画的画名,画的都是吃剩下的东西,就是一堆垃圾。王世襄说我的文章都很琐碎,很驳杂,可以用它作为书名。”90年代,香港实业家庄贵仑为纪念爱做木工的父亲庄志宸、叔父庄志刚,购买了王世襄收藏的79件明清家具并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内王世襄收藏过的家具王世襄还是典型的吃货、美食家。因为夫人袁荃猷不擅长炒菜,所以王世襄负责做菜。王世襄骑车上街买菜王世襄说: “以前有种特殊宴会形式叫“拜三会”。一般由七八人以上,十来个人以内定期聚会,先定一个礼拜的某一天,轮流做东,做东的人主勺。定礼拜二就叫“拜二会”,选在礼拜三就叫“拜三会”。我父亲和居住在北京的福建同乡一共十二个人就设立了一个“拜三会”,按时间推算三个多月做一次东。我父亲做东时,几乎没有去过外面的馆子,都是请一位居住在北京的福建名厨陈依泗主勺在家开家宴。母亲去世后,家里发生了较大变故,抗战时期,父亲失业回到家中,家里的佣工少了很多,但“拜三会”还是延续着,就由我来主厨。福建菜以海鲜见长,但当年陈师傅烹制福建菜,北京市场上能见到海鲜已经很鲜见了,大概只有黄花鱼、比目鱼、海鳗这些,我觉得如果海鲜到了如此地步还不如用北京能轻易买到的新鲜河鲜取代。我做的大席就很少上福建菜了。每次菜单都由我草拟,通常要准备十几个菜,其中冷盘四个,压轴汤一个,其余以热炒为主,但也可能在这其中还有一款普通的汤菜。在全部菜肴之中,时令鲜蔬约占三分之一。“草拟”是因拟选的菜单还要以市场能买回的原料为准。1983年,有个美食博览会。全国的品尝展览,三个品尝委员,一个是北大的王利器,一个是溥杰,一个是我。那时候真是饮食的高峰,全国大师傅都到北京来,原料也还没变呢,各地方最好的厨子来比赛。可做评委吃不抱,回家还喝粥呢。你只能用筷子尝一点,不能多吃,多吃吃饱了嘴就不灵了。有杯茶在那里搁着,吃一口还得漱口,这样嘴才灵。我记得福建有二强,强木根和强曲曲两兄弟,已经死了一个了,福建当地的名厨。他们带一个菜来,就是“鸡汤海蚌”。海蚌在郑振铎的家乡,生长在淡水和咸水之间。为这个比赛是用飞机运来的,生蚌剥开之后搁在碗里边,盖上盖,然后把灌在壶里的烧开的鸡汤浇在上边,保持原来的味。现在海蚌还有,不过非常少了,没有特殊的贵宾来不会吃着。”2003年,王世襄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授予的最高荣誉奖,克劳斯亲王奖每年颁发一次,其中最高荣誉奖一人,荣誉奖十人。王世襄是获得最高荣誉奖的第一位中国人。王世襄将全部奖金10万欧元捐给希望工程,并在中国福建省内(祖籍所在地福州地区)选址,建立一所中国-荷兰友好小学。2009年11月28日9时王世襄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对自己的收藏和研究之道,王世襄曾总结道:“我没有收藏书画,没有收藏瓷器,没有收藏玉器,更没有收藏青铜器,因经济能力所限,对这些都不敢问津。只是用几元或一二十元的价格,掇拾于摊肆,访寻于旧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282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