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贾小亿 刘东朋 通讯员 刘晓曦 日照报道
2022年1月1日,日照市涛雒镇下元一村的村民老孙起了个大早。天还没亮,老孙便匆匆出了门,跨上去年新换的电动车,沿着村口宽敞的旅游景观大道来到天台山脚下。和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一样,老孙要去天台山,迎接新年的日出。
清晨六点半,天台山顶钟鼓长鸣,在盛大的尧王迎日仪式中,新年的朝阳喷薄而出。夹杂在人群中的老孙,也学着周围年轻人的模样,掏出手机,拍下了日出,也拍下了朝阳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冬日里仍生机勃勃的天台山。
“咱也图个仪式感。”老孙乐呵呵笑着。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曾经寂静的乡村也热闹起来。十几年前,老孙很难想到,曾经贫穷闭塞、地表裸露、尘土飞扬的山村间,能升起一座远近闻名的“东方太阳城”。
锚定生态修复 荒山上开出绿色奇迹
十几年前,天台山曾是一片“伤痕累累”的荒山,荒山脚下,是一座采石场的矿坑。靠山而居的村民,炸山取石、伐木换钱,经年累月向山要生计,只鼓了少数人的腰包,却将这座山渐渐“掏空”。背靠大山的村民们,在望向天台山时,常常叹气。那时的他们很难想到,死气沉沉的天台山,能成为他们的致富山。
2014年,天台山列入日照市矿山复绿行动项目。这一消息并没有在天台山周边的村民中掀起太大波澜。荒山复绿,土地改造,这样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在村民眼中是难以实现的。
这是项战线极长的工程。项目申请省财政治理资金1400万元,开始了漫长的生态修复之路。危岩体卸载、渣土清运、人工整平……荒山复绿并非一日之功,但生态修复的理念如同种子播撒在天台山上,只待一阵春风。
2016年,沉寂已久的天台山,迎来了蜕变的契机——投资百亿元的“东方太阳城”项目。
深挖文化富矿 采石场升起文旅胜地
天台山东向大海,主峰上有4500年前的太阳神祭坛遗址。靠山而居的村民们素有过太阳节的习俗。但受制于交通、经济,积淀在这片土地上的太阳文化,并没有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助力。
为保护来之不易的生态修复成果,山东海洋文旅集团在规划建设时耗费了不少心血。探索路线、勘测地貌、了解风土民情……山东海洋文旅集团深入天台山,为生态旅游寻找合适路线,为文化旅游寻找最契合的落脚点。
在项目规划设计的同时,山东海洋文旅集团持续推进天台山周边的生态修复,将“东方太阳城”的景观建设与天台山及周边原有地貌融合。在修改数次的规划设计图纸上,具有太阳文化特色的建筑随着山的坡度自然起伏,和山体结合得天衣无缝。
采石场的矿坑、裸露的岩体,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重焕生机;山间小路,石头垒的旧房子,这些山里司空见惯的元素,成了旅游开发的宝贝。2016年至今,荒山重焕生机,昔日的矿坑碧水盈盈,曾经轰鸣阵阵、灰尘漫天的采石场上,升起一座“东方太阳城”。
产业融合发展 山水秀赋能乡村振兴
背依巍巍青山,毗邻文旅胜地。“东方太阳城”项目为周边村居带来的,不仅是绿水青山的回归。
随着东方太阳城开发建设不断推进,一副连山接海的全域旅游蓝图初步显现。近年来,“东方太阳城”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慕名而来的游客,为涛雒片区的文旅产业注入了活水。借助天台山旅游区带来的发展人气,临近天台山的下元一村积极推进农旅融合,改造老村址民宿8套,20多户村民走上了民俗旅游发家之路。
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从乡村走出去的年轻人,也被绿水青山勾起乡土情结。听着太阳文化的故事长大的大学生小李,是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她带着创业梦返乡,将文创产业落在了天台山上。像小李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青春力量的回流,也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生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开山采石”到“山水致富”,从采石场升起的“东方太阳城”,山东海洋文旅集团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生态产业要动力,为生态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蹚出一条日照路径。随着“东方太阳城”后续工程的开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画卷,将围绕天台山徐徐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