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论参加什么活动,我都看得淡。”
没有人想到,看起来随和的林嘉文,会以跳楼这样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一生。曾经那个期许着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他,在高考前一跃而下。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会让这个被称之为“史学奇才”的他走向这条不归路?
正文
初中,多数人还在为语数外抓耳捞腮,林嘉文已经写了第一本书。洋洋洒洒的30W字,通过道家统治的角度,对文景之治、汉朝初期面临的经济衰退、政局混乱进行了一次全面分析。
说及这本书,林嘉文表示这是一个意外。刚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只是想要督促自己学习。从小酷爱文学的他,在老师的倡导下,小学就对历史展示出浓厚兴趣。上了初中之后,他更是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宋史、西夏史的研究。
这个平时寸发、一件黑色大衣,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大男孩,平时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成熟。但凡和林嘉文交谈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健谈、阳光的大男孩。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林嘉文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虽及不上大家,但却有一番建树,因此被大家称之为“林老师”。
说及这个林老师的称号,还要说到林嘉文的第二本书。和第一本书不同的是,林嘉文出土第二本书引来了巨大的轰动。这本书出版之后,西安中学更是请来了历史学界重量级的嘉宾,举行了座谈会。
出席座谈会的正是历史学界泰斗--李裕民,作为宋史名家,博士生导师,李裕民对这本书的评价颇高,还为此作序。李裕民教授评价林嘉文为:“像这样的学生作家为学生开了一个好头”。甚至李裕民教授毫不吝啬称赞其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年轻的具有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准的作者。”事实也是如此,林嘉文的书不仅完全符合学术要求,更有理有据,即便放在此类作品中,也是当之无愧的精品。
像林嘉文这样的高中学生,在当下的大环境下,还是比较少的。不可否认,高考的某些学科的确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作为一个学生,更应该有自己的爱好。这不单单是为了全面发展,更是为了大学的更好发展。所以对于林嘉文这样的学生,西安中学采取的是比较宽松的态度,也尽量为他提供便利。
相对宽松的环境、名家的关注,这些都注定了林嘉文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那么林嘉文为什么还是选择了轻生?恐怕很多人都没想到,轻生的导火索也是名家的关注。
历史是什么?是一段见证。若想在历史这条路上走得远,随之而来的便是阅历。像林嘉文这样的高中生,可能只知道“山的那边是海”,至于“浩瀚文史”,不过就是一叶扁舟,激不起多大波浪。而林嘉文作为一个“异类”,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成就,自然会被质疑、怀疑。
所以林嘉文在出版两本书的时候,都提出不要署名的请求。因为林嘉文不想自己成为公众人物,不愿意自己的某些缺点被无限放大。
“天才、史学奇才”,对于林嘉文的高捧,让其无所适从。很难想象,曾经和人交谈的阳光大男孩,在出书之后,也会变得沉默寡言,即便有人称其为曲高和寡,但这何尝不是对其的误解。
在林嘉文的一次访谈中,林嘉文提及自己有“自以为是的精神洁癖”,此时正处于“心有天游”的状态。也就是说林嘉文的精神并没有得到满足,在林嘉文决定轻生的那刻,依旧是清醒的。
小结
当我们一次次的自我怀疑后,常常会觉得一无是处;当我们一次次寂寞后,常常会自怨自艾。仿佛我们遗世而独立,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向往美好,期许未来。毕竟人生可期,现在还好!参考资料:《林嘉文现象"引发的思考--在林嘉文《乐忧为天下:范仲淹和庆历新政》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