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照片,石家庄,2021年11月30日
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中国长城保护员群像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均为2020年8月20日摄)。上图为张鹤珊在长城上行走(无人机照片);下左图为张鹤珊在长城上巡视;下中图为张鹤珊在(左一)和志愿者一起捡拾垃圾;下右图为张鹤珊在长城上巡视。
66岁的张鹤珊是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城子峪村村民,他从23岁起开始守护着村子附近的明长城,至今已有43个年头,2004年,他被聘为长城保护员。从事长城保护以来,张鹤珊几乎每天都要在长城上走20公里山路,他劝走放羊倌、说服挖蝎人、赶跑偷砖贼,为守好长城跟很多人急过眼、红过脸。
长城,跨越两千年,纵横四万里,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辽阔大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2006年12月1日,《长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提出建立长城保护员制度。目前长城沿线已有6000多名保护员。
河北省在全国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长城保护员多为普通农民,其中既有30多岁的精壮小伙,也有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在长城保护最前线,他们默默无闻、勤劳奉献,一步步、一遍遍,孜孜不倦地守护着古老文明的一角。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新华社照片,石家庄,2021年11月30日
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中国长城保护员群像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均为2021年6月2日摄)。左图为侯云成在巡视长城的途中;右上图为侯云成在家中收拾行装,准备上山巡视长城;右中图为侯云成在长城敌楼上瞭望;右下图为侯云成行走在巡视长城的路上(无人机照片)。
64岁的侯云成家住河北省迁西县太平寨镇擦崖子村长城脚下,1985年起自觉担负守护长城的责任,2006年被县文保部门聘为长城保护员。36年时光荏苒,这段2.15公里的明代长城,侯云成记不清走过多少遍。
长城,跨越两千年,纵横四万里,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辽阔大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2006年12月1日,《长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提出建立长城保护员制度。目前长城沿线已有6000多名保护员。
河北省在全国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长城保护员多为普通农民,其中既有30多岁的精壮小伙,也有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在长城保护最前线,他们默默无闻、勤劳奉献,一步步、一遍遍,孜孜不倦地守护着古老文明的一角。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新华社照片,石家庄,2021年11月30日
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中国长城保护员群像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均为2021年11月4日摄)。左上图为俞海文在长城上捡拾垃圾;右上图为俞海文在长城敌楼内巡视;下图为俞海文在长城上行走。
现年49岁的俞海文是河北省迁安市白羊峪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他十几岁时就开始跟着父亲守护村子附近的明长城。30多岁时,俞海文曾外出打工,2005年回到家乡,开始长城保护工作。2016年,在迁安市文保部门的聘用下,俞海文成为专职长城保护员。他负责的长城有4.4公里,每三四天就要上山巡查一次。
长城,跨越两千年,纵横四万里,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辽阔大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2006年12月1日,《长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提出建立长城保护员制度。目前长城沿线已有6000多名保护员。
河北省在全国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长城保护员多为普通农民,其中既有30多岁的精壮小伙,也有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在长城保护最前线,他们默默无闻、勤劳奉献,一步步、一遍遍,孜孜不倦地守护着古老文明的一角。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新华社照片,石家庄,2021年11月30日
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中国长城保护员群像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均为2017年12月12日摄)。左上图为河北省沙河市境内的黄岩背长城(无人机照片);左中图为曹有河在黄岩背长城上使用望远镜瞭望;左下图为曹有河在黄岩背长城上清理影响长城墙体的杂草;右图为巡视长城途中的曹有河。
河北省沙河市境内的黄岩背长城在春夏秋三季都隐藏在太行山茂密的植被中,只有到了冬季才能露出容颜,被当地人称为“隐身长城”。2015年,曹有河成为长城保护员,开始负责这段长城的日常巡查,负责1个隘口和7个烽火台,总长度约3公里。
长城,跨越两千年,纵横四万里,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辽阔大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2006年12月1日,《长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提出建立长城保护员制度。目前长城沿线已有6000多名保护员。
河北省在全国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长城保护员多为普通农民,其中既有30多岁的精壮小伙,也有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在长城保护最前线,他们默默无闻、勤劳奉献,一步步、一遍遍,孜孜不倦地守护着古老文明的一角。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新华社照片,石家庄,2021年11月30日
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中国长城保护员群像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均为2018年6月27日摄)。左图为王有廷在长城上巡视;右上图为王有廷在巡视长城途中休息喝水;右中图为王有廷在长城上行走(无人机照片);右下图为王有廷在清理长城上的垃圾。
王有廷是河北省涉县偏城镇西峧村农民,2015年成为长城保护员,守护村子附近的明长城。
长城,跨越两千年,纵横四万里,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辽阔大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2006年12月1日,《长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提出建立长城保护员制度。目前长城沿线已有6000多名保护员。
河北省在全国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长城保护员多为普通农民,其中既有30多岁的精壮小伙,也有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在长城保护最前线,他们默默无闻、勤劳奉献,一步步、一遍遍,孜孜不倦地守护着古老文明的一角。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新华社照片,石家庄,2021年11月30日
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中国长城保护员群像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均为2018年6月29日摄)。左上图为梁庆立(右)在向游客介绍他收集的长城文字砖;左下图为梁庆立在清理长城上的杂草;右上图为梁庆立在榆木岭长城上巡视;右下图为梁庆立在榆木岭长城敌楼内捡拾垃圾。
34岁的梁庆立出生在长城脚下的河北省迁西县榆木岭村。初中毕业后,他开始守护村子附近的明长城。2014年,梁庆立被迁西县文保部门聘用,正式成为一名长城保护员。梁庆立负责的榆木岭段长城长15公里,沿途有3座烽火台和17个敌楼,最远处距离他家要步行3个多小时。
长城,跨越两千年,纵横四万里,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辽阔大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2006年12月1日,《长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提出建立长城保护员制度。目前长城沿线已有6000多名保护员。
河北省在全国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长城保护员多为普通农民,其中既有30多岁的精壮小伙,也有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在长城保护最前线,他们默默无闻、勤劳奉献,一步步、一遍遍,孜孜不倦地守护着古老文明的一角。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新华社照片,石家庄,2021年11月30日
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中国长城保护员群像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均为2020年9月4日摄)。左图为李德旺在讲述自己巡视长城的经历;右上图为李德旺在长城上巡视;右中图为李德旺行走在徐流口段长城上;右下图为李德旺在徐流口段长城一座敌楼顶部介绍发现明代万历年间石碑的过程。
64岁的李德旺是河北省迁安市杨各庄镇徐流口村村民,2008年开始担任长城保护员,守护村子附近的明长城。生在长城根、长在长城下,李德旺对家门口的长城再熟悉不过。他负责的徐流口段长城有近3公里,他几乎每天要在这段长城上走一遍。
长城,跨越两千年,纵横四万里,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辽阔大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2006年12月1日,《长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提出建立长城保护员制度。目前长城沿线已有6000多名保护员。
河北省在全国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长城保护员多为普通农民,其中既有30多岁的精壮小伙,也有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在长城保护最前线,他们默默无闻、勤劳奉献,一步步、一遍遍,孜孜不倦地守护着古老文明的一角。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新华社照片,石家庄,2021年11月30日
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中国长城保护员群像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均为2017年5月27日摄)。上图为岳书臣在马岭关长城上巡视(无人机照片);左下图为岳书臣在马岭关长城上堆砌散落的长城砖;右下图为岳书臣在对古长城拍照,记录古长城影像。
岳书臣是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宋家庄镇北明水村农民。从1997年起,岳书臣开始义务守护村子附近的马岭关长城。2013年,他成为长城保护员。岳书臣的家距离马岭关长城有2.5公里山路,这段路他每天至少走一个来回。
长城,跨越两千年,纵横四万里,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辽阔大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2006年12月1日,《长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提出建立长城保护员制度。目前长城沿线已有6000多名保护员。
河北省在全国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长城保护员多为普通农民,其中既有30多岁的精壮小伙,也有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在长城保护最前线,他们默默无闻、勤劳奉献,一步步、一遍遍,孜孜不倦地守护着古老文明的一角。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新华社照片,石家庄,2021年11月30日
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中国长城保护员群像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均为2020年8月26日摄)。左图为巡视长城途中的田彦龙;右上图为田彦龙在长城上瞭望;右下图为田彦龙在长城上行走(无人机照片)。
田彦龙是河北省武安市管陶乡盘根村人,2015年被聘为长城保护员,守护村子附近的明长城。
长城,跨越两千年,纵横四万里,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辽阔大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2006年12月1日,《长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提出建立长城保护员制度。目前长城沿线已有6000多名保护员。
河北省在全国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长城保护员多为普通农民,其中既有30多岁的精壮小伙,也有年过六旬的花甲老人。在长城保护最前线,他们默默无闻、勤劳奉献,一步步、一遍遍,孜孜不倦地守护着古老文明的一角。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