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打炮眼,村民们在能落脚站立处搭起竹楼,无落脚处就从悬崖顶端往下吊人
在那段最艰险的峭壁旁,村民刻下一行字:“悬崖峭壁通无阻,心足矣;欢天喜地过山川,意满哉。”
在耗尽心血劈开“天路”后,愚公移山的韧劲,已凝结在每个琴榜人的心魂中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胡佳丽 吴思思
站立在半山腰,仰头是绝壁,“愚公移山”字迹依稀可见;低头是山谷,山石嶙峋,植被茂密。
山间一条路,尽头是广西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棠村琴榜屯。
外来媳妇许秀芬的人生,被这条路深深牵绊——10多年前,这条6公里的“天路”,在她和一众村民千锤万凿中淬炼而成,从山内径直通向山外。
脱贫攻坚战后,乡村振兴带来新希望。以许秀芬为代表的“愚公”们再次点燃斗志,搭起千步石梯、发起规模种养、做起蜂蜜产业,用双手修筑未来。
许秀芬(左一)与村民在山上搬运石头修筑石梯 受访者供图
绝壁上劈开天路
2001年某天清晨,一群村民扛着农具出门,去的却不是农田。他们走向大山,开山劈路,日复一日。
2002年嫁到琴榜屯的许秀芬,扛起农具,汇入修路大军。
“除了锄头、铁铲、簸箕,我们还用钢钎、铁锤这些更硬的工具。”许秀芬拉出一把伤痕累累的大铁锤,手柄已半断,“已经数不清断过多少回了”。
渐渐地,这些工具越来越难以“啃食”坚硬的石山。爆破开山成为村民的新出路,修路成本越来越高。
“和这条路较劲了几年,能借钱的地方早就借遍了。”2005年7月,40岁的许秀芬选择出去打工补贴修路费用,丈夫则留下继续修路。然而同年11月,一场变故将她召唤回来。
凿开的石路延伸到数百米绝壁上,这场修路战到了最难的攻坚期。为了打炮眼,村民们在能落脚站立处搭起竹楼,无落脚处就从悬崖顶端往下吊人。不幸的是,一大团泥块从山上滚落,砸中了许秀芬的丈夫。
“他被人拉住没有掉下悬崖,但当场就被砸晕了,躺在床上无法起身。”许秀芬又回到一贫如洗的家。
身材瘦小的许秀芬,既要扛起分段到户修路的责任,还要兼顾一日三餐需喂食的丈夫。
“2005年11月1日到2006年5月24日。”那段煎熬的岁月,许秀芬记忆犹新。幸运的是,丈夫病情逐步好转,最终能够站立。
有段时间,修路暂停了。“大家都出去打工,实在没有钱买雷管了。后来村民又一起回来,继续修路。”她说。
路不通,就只能困在贫穷里。屯里的退休小学教师潘日球说:“那时我们都没计算过,到底哪一年才能把这条路修通。”
2009年,村民无偿投工投劳数万个工日,终于在绝壁上开辟出宽5米、长6公里的“天路”。
在那段最艰险的峭壁旁,村民刻下一行字:“悬崖峭壁通无阻,心足矣;欢天喜地过山川,意满哉。”
有了路终有门路
午后,猪叫声响彻山间。
“今天屯里杀头猪,试着做些腊肉腊肠。”在人群里忙活的许秀芬顿了一下说,“味道好就会批量卖出去。”
猪肉的滋味本是“甜”的,在许秀芬的回味里却多了苦涩。丈夫卧病在床的半年多时间里,她白日挥汗修路,夜晚常要为第二天要买的猪肉发愁。“医生交代要吃肉养着身体,他两天就要吃三斤猪肉。我不能出去打工,你说我上哪找钱去?”
借到了钱,出门买肉还要走6公里山路。
“嫁过来时,他爸妈已经不在了。家里连一口锅都没有,房子烂得要命。”许秀芬叹了一口气说,“我也是个穷苦人,谁想到这么苦?”
20年前,琴榜屯连辆摩托车都开不进来,外面很少有人愿意嫁到屯里。潘日球说,过去没路时,卖一头猪要五六人轮流抬出山,不敢多养。
路一通,卖猪肉的老板骑着摩托车来了。“这是第一辆开进琴榜屯的车,全屯人都跑来欢迎。”潘日球说。
路修通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怎么还债。砍竹子,1根竹子小的5毛5,大的1块5,再大的都是2块4;养牛,小牛养大了卖掉,留着母牛来年再生小牛……“有了路,却没有门路。”潘日球说,“猪、鸡这些依旧不敢多养,养多了往哪卖呢?”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到来,2016年当地党委政府投入100多万元给“天路”做硬化。2018年,“天路”又加装了安全防护栏,一直通到琴榜屯内,按照脱贫标准,逐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一间间土坯瓦房消失了,当地建起一栋栋水泥楼房。安居后的琴榜人,开始乐业。“有了政府的奖补和搭建的销售门路,我们大伙都做起了规模养殖。光说这养猪,最多的一户养了上百头。”潘日球说。
靠着养殖,许秀芬一家2018年摘了贫困帽。新建的水泥楼房里还未装修,许秀芬指着贴满奖状的一面墙,“这是我们家最好的‘装修’。准备考初中的女儿成绩还可以,希望她将来能走出大山。”
苦日子酿出甜
琴榜山山腰上,穿着民族服饰的许秀芬在前带路,沿着石梯拾级而上。一步一块石梯,古棠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理,把这里叫做“千步石梯”。
登顶琴榜山,望不尽山海茫茫,令人心旷神怡。“那时我就想搭几块石梯,以后方便游客上山。”周理带着志愿者开了头,“村民们就从山上背石头,一直背到山顶,修出1000多步石梯。”
背上的大石头,将身高不足一米五的许秀芬衬得更加娇弱,背后常青一块紫一块。“不光我一个人愿意这么做,每个人都说‘去吧,一起去修’,就这样修了3个月。”
“琴榜人乐于奉献、不等不靠不要,我很敬佩。”周理说,被村民主动修建千步石梯所感染而产生的社会募捐,修路的村民并不愿拿,“村民说拿来搞产业吧,琴榜屯的甜蜜事业由此开篇。”
如今,乡村振兴热潮涌进琴榜屯。周理拍摄的琴榜人发展产业的照片里,总有许秀芬的身影。
“在耗尽心血劈开‘天路’后,愚公移山的韧劲,已凝结在每个琴榜人的心魂中。”周理说,“我们要靠这股劲来助力乡村振兴。”
许秀芬小心揭开山上的蜂箱,仔细看着蜜蜂的生长。在第一批蜂箱试养中,她主动认领了5箱。“那时没啥经验,被叮出满身包。第一书记从外面请了有十几年养蜂经验的人来教,还给我们考试,我慢慢就学会了,头两次就产出了40多斤蜂蜜。”
“可以卖150元一斤的蜂蜜,她全拿去送人了。”周理一旁插话。
“村里每家每户,我都给他们一瓶尝尝。”许秀芬腼腆地说,“那是我第一次喝蜂蜜,原来这么甜。”
如今,在名为“琴榜山”的微信小程序中,挂售着多件印着琴榜山商标的产品:蜂蜜、挂面、杂粮、蛋黄酥……其中的蜂蜜,有瓶装、袋装、易拉罐装。
周理说,现在琴榜屯已有200多个蜂箱,山上的土地也流转了,种上了油菜花,“今后我们会以花促蜜、以花促油、以花促经济发展”。
琴榜山撒下的漫山花种,在春天破土而出后,整个山野的浪漫一直蔓延至夏天。
许秀芬的心里,美好的日子也在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