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是《围城》里面最为大众熟知的一句话,隐含深刻的哲学意义,人的一生都在挣扎,在痛苦,在幻灭,在一张张我们为自己织的网里周旋挣扎,婚姻,爱情,事业,阶级,无不是一个个围城。
叔本华曾经说过“生命是一团欲望”围住我们的不是城,是无休止的欲望,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危机的产物,强调尊重人性,以人为中心,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是虚无的,但通过人对自我的塑造,对自我生命的解读,虚无被驱散,取而代之的是生命存在的介质,生命从而不再荒诞。
方鸿渐终其一生也没有脱离围城对他的羁绊,在他人生的某个阶段,总会出现一点光亮一点希望,但最终都是悲剧收场,照应了存在主义的核心,生命就是一场悲剧,无时无刻不充满痛苦。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面对事情犹豫不决,胆小懦弱,自卑又自负,但又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总是为自己的过失找借口。
他可以是方鸿渐,也可以是张三李四,他就是一个人,具有人类的通性人性是亘古不变的。一 、《围城》的生命力与作家对存在主义的接受
钱钟书在《序》中说道:“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 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 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一部作品是否能长久的受到大众的喜爱,在于其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钱钟书先生刻画的方鸿渐具有大多数人的普通根性,每个人读此书都能联想到自身,因此赋予了作品长久的生命力。每一个时代都有很多带影射性的小说,政治局面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存在主义文学最初兴起于20世界30年代的法国文坛,核心就是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兴起于资本主义穷途末路之际,资本主义工业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但与此同时带来的是人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围城》有存在主义的内核,人生是围城,每个人都孤独绝望闭塞的待在自己的围城里,虚无孤独是围城里的常态。钱钟书先生去国外留学后写成的《围城》深受西方哲学家思想的影响,其作品蕴含深刻的哲学意义。
方鸿渐作为作者表达思想的介质来表现人的荒诞。存在主义为钱钟书提供了全新的人生观。作者认为人生是悲观的荒诞的 ,但是先生也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 ,他赋予了人生达观的理由。人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懈追求,打破禁锢自己的围城,重新定义人生的意义,《围城》中方鸿渐在有退路的时候一味躲避游移,最后落得惨痛无路可退的下场,作者是想借方鸿渐规劝世人,一味躲避是没有用的,只有勇敢的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在困境中寻找到新的出路。
(1)表现人存在的荒谬
通读《围城》,一次又一次的因为方鸿渐的懦弱退缩虚伪优柔寡断而深感愤懑,推己及人,我们是不是也在某个时候想到了自己,自己所处那样的境况又会做怎样的抉择,方鸿渐经历过鲍小姐,苏小姐,唐小姐,自以为聪明最后却被女大学生生孙柔嘉摆弄,何尝不是他自己自作自受。
他不愿意接受苏小姐的爱,却不愿意在最后一刻之前向她坦白,还牵她的手让她误会,后来又后悔自己没有当断则断,他总是这样前后矛盾优柔寡断,继和鮑小姐在船上的肉欲恋爱之后,又喜欢上青春活泼的唐小姐,可是和唐小姐的爱恋也没有好结局,方鸿渐很荒谬却又很常见,他就是你我,是那个年代的小知识分子普遍形象,既善良又残忍,既正直又软弱。
(2)人的孤独与虚无
存在主义理论彰显人内心的虚无和不安定,人在世界上是孤独的,人在荒诞社会是个“脆弱的东西,淹没在无限的大千世界里,孤立软弱,每一个瞬间,虚无都在袭击他。”
所以人生本没有意义,要依靠自身去创造,鸿渐涉猎宽泛,但又都学艺不精,岳父送其出国也没有获得文凭,买了一个假文凭只为了遮羞“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方鸿渐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个骗子,但是他很会给自己以心理安慰,方就是这样从来就没有目的,能够享乐绝对不会错过,苦苦挣扎在社会洪流中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最后他遇到孙柔嘉,一定是会被制服的,孙柔嘉认得清自己,知道自己的分量,没有出色的容貌和家世,她需要找一个男人给她荣光,方鸿渐算是他能接触到的人里面的高富帅了,虽然辛楣条件更好,但是辛楣的家世眼界就决定他不会被孙小姐糊弄,对于女孩的手段他不屑一顾,一眼看穿。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得意的时候,热闹非凡,可是当人独自一人的时候才会感觉内心的孤独与虚无。方经历了鮑小姐苏小姐唐小姐以后,已经对爱情失望了,想要改变却又懒于改变无论改变。才会感叹“无论你和谁结婚,你都会发现她婚前婚后是两个人”。
方感受已然接近虚无,虚伪就是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存在,海德格尔说人感受虚无的方式就是畏惧,令我们害怕的就是什么也没有,显然方已经陷入了其中,所以说很多人能够活着就已经是很大的勇气了。
(3)人的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一切的本质,认识是在存在的 基础上形成的,人来到世界上最初就是虚无的,要靠自己成就人生的意义。存在主义要求人自由的选择人生,并且为选择负责,创造人生的意义,以消除生命的虚无。
方一路都在选择,虽然有被动的成分存在,但方最后的结局大部分都是自己咎由自取,他不管不顾的让自己沉入谷底,直至没有反弹的可能。人一生都在选择,一边选择一边放弃,《围城》给我们呈现的是民国时代高知识分子之间的纠葛,方对生活缺乏掌控力,开始他拥有一副还算好的牌,一篇文章感动岳父送他出国留学,他辗转于欧洲,没有取得文凭,在船上鮑小姐只是戏弄他,他选择上钩。
他知道苏文纨喜欢他,有很多次机会,他也不对苏文纨表态,苏小姐从中作梗,他骂别人“好不要脸的东西”结果是唐小姐接到电话,他和唐小姐也崩了。辛楣本视鸿渐为情敌,把他弄到三闾大学去,误打误撞成为了他的又一次可把握的机会,在三闾大学见惯了尔虞我诈之后被解聘。一直以来方鸿渐都是自由的选择来去,但是他承担不起自己的存在。存在主义认为,自由是要在实现自己存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选择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小结
《围城》又被称为“新《儒林外史》”,人生就是在虚无和荒诞中进行绝望抗争,钱钟书先生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鼓励与人生的虚无勇敢的斗争。
方鸿渐生长于七八十年前,可是放在现在也不失现实意义,因为其展现出来的就是人类的本质,揭示的就是普世价值观。有人说“关于中国人,最透彻的小说就是《围城》”。
围城里面的人际关系人情交往都在现实生活中上演,鸿渐也一直在各个围城之间转换,困住他的不是围城,是他的性格,从小生长于富足的乡绅之家,父亲是前清举人,成长环境形成了他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容人的性格,拥有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一贯的虚荣和自卑。
方鸿渐最后失掉了自由,被困于围城,方最后已经对自己的人生彻底失望,有背于存在主义对于人的定义。钱钟书先生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钱钟书曾严肃地说过:“人既然活着,就本能地 要活得很好,更有意义。”而《围城》也是作者劝诫世人,面对虚无荒诞的人生和荒诞存在的处境,孤独的人一味逃避,最后无路可退,唯有鼓足自身存在的勇气,挺身反抗与虚无做斗争,才能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价值,拯救自身于虚无的深渊。
“你不讨厌,却全无用处”,生活处处是围城,也许我们都是方鸿渐。
参考文献
[1] 郑明娥. 存在主义思想对《围城》的影响与渗透
[2][苏]叶甫尼娜.评法国现代派小说
[3]钱钟书.围城
文/趣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