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去过红旗渠多次,或在春天,或在秋天,都是风景如画的季节。对于红旗渠,我心底怀有一种非常特别的崇敬的情感,原因不仅在于她傲然伫立于生我养我的故乡,而且在于她的身上彰显了一种意志,一种气概,一种精神,并时刻令我仰望和致敬。
她如一条绵延不绝的漂亮丝带,飘逸于壁立千仞苍翠欲滴的雄奇太行。每看到她,我都会穿透历史厚重的幕布遥望那时代的凄凉,我都会拂去时光朦胧的烟雾凝视那年月的悲壮,那一条蜿蜒崎岖碧波荡漾的红旗渠,曾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曾让多少人不计酬劳地付出青春热血,曾令多少人高举她的旗帜高唱她的赞歌追逐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缺水,历史上曾引发人相食惨剧
林县,自古缺水。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514年时间里林县共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因为没有水,没有粮食,以至于在旱情最严重的时期,竟然发生惨不忍睹的人相食惨剧,而这样不可思议的历史事件,有记录以来发生过5次。
荒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那是彼时林县的真实写照。
水比任何东西都金贵。没有一缸水,再好的姻缘也得扯断。没有一担水,再贵的人命也会自杀。没有一瓢水,再好的关系也要决裂。有水就能活,没水就得死,在水面前,人的生命尊严支离破碎。
林县人也曾为改变穷山恶水而做出努力。元代修了天平渠,明代修了谢公渠,然而,杯水车薪,缺水状况并未有根本改变。尽管解放后也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吃水和农业灌溉依然是困扰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面对前所未有的干旱,水渠无水可引,群众无水可吃,干部坐不住了,他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百姓受苦历史重演,经过讨论,决定要彻底解决水的问题,为此,必须走出林县去探寻新的水源,修渠引水。
二、修渠,困难再大也没有吃水困难
县委书记杨贵向全县人民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动员令。
那是新中国最困难的年代。修渠的地方,不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而是峰峦叠嶂的太行山。在没钱、没技术、没现代工程机械甚至没有粮食和水的情况下,要举全县之力建设最宏伟的水利工程,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决定了要跟天斗,跟地斗,要彻底改变“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的旧山河,他们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一声令下,众志成城,十万大军进太行,浩浩荡荡,掀起了战天斗地的建设高潮。
在建设工地,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超人使。荒山野外,悬崖峭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劈开太行山,修建一条改变子孙命运的红旗渠。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计酬劳,无私奉献,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太行山上。
没有石灰,没有炸药,没有水泥,那就请来能工巧匠,一边学一边干,活人总不能让尿给憋死。
再大的困难,都难不过林县人吃水难。为了解决吃水难,还有什么苦受不了呢?
夜里没地方睡,那就睡在山崖下,石缝里,垒石庵,挖窑洞,只要躺得下就行,无所谓有没有房顶有没有床。吃则更将就,白天干活儿吃窝窝头,喝野菜汤,晚上不干活儿,那就天池捞月亮。
那些奋战在太行山上的民工,都是当之无愧的可歌可泣的英雄。“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怕风雪寒,饥了想想过草地,冷了想想爬雪山,渴了想想上甘岭,千难万难只等闲,为了渠道早送水,争分夺秒抢时间。”我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站在红旗渠岸上,看那悬空险峻的鹰嘴岩,看那直插山体的青年洞,看英雄浮雕,看炸山炮眼,怎能不叹服当年忍饥挨饿的修渠人愚公移山换新天?
10万人用了10年时间,终于建成了红旗渠。为这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三、牺牲,红旗渠总设计师年仅27岁
吴祖太就是其中的一位。
吴祖太的名字家喻户晓,但是,他不是林县人,而是原阳人。
红旗渠动工后,吴祖太担任工程股副股长,负责工程设计和勘察工作,可谓红旗渠总设计师。
在家中,他是独子。父母希望他早日与做教师的妻子完婚,但由于水利专业技术力量缺乏,吴祖太始终脱不开身,婚期只能一拖再拖。结婚不久,吴祖太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命运不幸。在一次义务劳动中,他的妻子为抢救一名横穿铁路的学生,英勇牺牲。听闻噩耗,吴祖太悲痛欲绝,在怀着沉重的心情处理完妻子的后事后,便收拾行囊返回了红旗渠建设工地。
他是技术员,必须身先士卒冲在一线。在红旗渠的一处隧洞内,现场施工的民工出来说隧洞内的土壁出现了裂缝,掉土严重。吴祖太一听,放心不下,不顾个人安危,欲往隧洞查看险情,同事劝他明天再去不迟,他却说不能叫民工冒险施工,得想个办法才行,于是,执意前往,不幸洞顶坍塌,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终年27岁。
他的遗物只有一个小木箱,里面装的全是红旗渠工程的设计资料。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牺牲在太行山上,一腔滚烫的热血,就这样消融于红旗渠水。
四、感恩,一个林县人替英雄给父母养老送终
吴祖太牺牲了,谁来给他年迈的父母养老送终?
那年代的人,淳朴,高尚,心里没有那么多功利算计,谁也不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提出非分要求,谋取好处待遇。为人民服务,被人民铭记,或才是最高的荣誉和褒奖。吴祖太被授予烈士称号,他的遗体也要送往原阳老家。他的同事、林县水利局干部刘合锁等人接受了这个任务。
独子过世,这种事不论摊在谁的头上,都是不可承受生命之重。刘合锁没有想好,该怎么去面对父母的绝望,该如何去宽慰父母的悲伤。
走进吴家小院,刘合锁未语泪先流。他的泪是滚烫的,炽热的,那里面不仅包含了对一个异乡人献身红旗渠的惋惜和钦佩,而且包含了对白发人送黑发人无以言说的悲痛和共情。他该怎么告诉老人发生的一切呢?
老太太仔仔细细地看了刘合锁一会儿,上去就一把抱住他,边哭边说:“谁说俺孩儿死了?这不就是俺孩儿吗?”老太太撕心裂肺的哭声具有感天动地的力量,人情感的闸门,根本经不住这悲伤的宣泄。刘合锁不假思索地跪倒在地,给两位老人磕头:“娘,我就是您的儿子啊!”大家相拥而哭,众人无不动容。
吴祖太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红旗渠,献给了林县人,而刘合锁,则以个体的力量,担负起了为林县人照顾吴祖太年迈父母的责任。
时光荏苒,岁月流长,刘合锁心甘情愿地将吴祖太的父母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他每年都要跑到原阳看望老人几次,给他们带去林县的土特产,给他们送去政府的抚恤金,给他们送去他们本该享有的晚年的安适与幸福……
老人去世,刘合锁专程跑到原阳奔丧,为老人披麻戴孝送终。
多年以后,他又与吴祖太妻子的家人一起,将一直异地分居的夫妻按照农村习俗合葬在一起。
那一条盘绕在太行山上的渠,不只是一条流淌着冰冷河水倒映着春秋光色的渠,她有着鲜活的人情,有着高尚的道义,有着那一座不朽丰碑可以见证的爱、责任和人性。
红旗渠如一座精神丰碑嵌刻在太行山上,记录着那时代的凄凉,叙说着那年月的悲壮。我漫步在绿树成荫的红旗渠岸上,倾听欢声笑语,凝视静水流深,放任自己的思绪沿着那一条飘逸的丝带飞向久远历史,飞向可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