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经》与清代织染技艺——中华染织,江南为最

考定此书出于东南地区历史上著名的染织之乡松江(今上海地区),书作者是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染织工艺师,成书年代约在嘉庆、道光年间。书中不仅记载了清代松江地区手工机器纺织阶段高度发达的棉纺织和棉布染整工艺技术,而且记载了布庄收购棉布时评判质量的标准和经验,还有匠人工价、染价、原材料价格、产地、耗用量等,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染织专著。

《布经》沁染部分的内容很丰富,仅所记色谱就有大红、宝蓝、油绿、明黄、牛绒、鼠毛等90余种。蓝色调有蒲蓝、天蓝、翠蓝、赤蓝、京蓝、海蓝、宝蓝、湖蓝、月蓝、软蓝、双蓝、月白和蓝印花等名目;绿色调有水绿、柳绿、浅翠、中明、圆眼、鸭绿、竹绿等15种。根据是否印花和后整理工艺,又有蓝印花、红印花、大青印花、光宝蓝、光沉香、毛漂白等名色;同一种颜色据深浅不同又分几种,如月白就有深月白、浅月白、绿月白等区别。而其中74种色调有具体的工艺配方。

这些是历史上其他的同类文献所不可比拟的,亦可见清代染作技术的高度发达。所用染料为川格(五倍子)、红花、苏木、槐米、象斗、黄柏、斛皮等,几乎都是植物染料,以青矾(硫酸亚铁)、白矾(明矾、铝盐)等作媒染剂。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织染局的档案中记述了宫廷丝织品染色所用的物料消耗,事无巨细,通过对这份资料的初步整理,发现了清中期常用的三十四种颜色及每一种颜色的应用。

古代染同一种颜色有多种方法,根据这份档案,可以确定当时皇家丝织品的不同色系染色方法。

据档案记载,清中期织染局里主要用到的染料有靛青、大黄、黄栌木、红花、苏木、槐子、黄柏木、栀子、五倍子、橡椀子。助剂有矶、碱、乌梅和杏仁油。靛青染料属于还原染料,主要染蓝色。大黄虽然有黄色素,但不单独使用,主要和靛青染料一同染蓝色。黄栌木、黄柏木、梔子、槐子是染黄色的主要染料。五倍子、橡椀子染黑色。

染蓝的染料主要有靛青、大黄,染元青时还要用到黄栌木、红花、五倍子、橡椀子。染黄色最为复杂,主要用到的染料是黄栌木、槐子、黄柏木、橡椀子、栀子等,些较暗的颜色还用到苏木;染红色主要用红花,有的加黄柏木;染紫色是红花和靛青;染绿色用靛青、大黄加槐子或黄柏木等。

下面列举《布经》中的几种染色工艺配方,可知其染色工艺的梗概。

每百匹布当用颜料数额:

京红:南格八斤,苏木六十斤、白矾三斤,广灰半斤。

大红:川红花二百斤,姜黄十两,乌梅十五斤,生碳灰七斗。

油绿:翠蓝脚地,槐米三十斤,白矾八斤,青矾五斤,广灰。

金黄:芦米三十斤,白矾七斤,广灰水。

玫瑰紫:苏木三十斤,白矾四斤,稻柴灰水。

蒲桃青:深翠蓝脚地、苏木九斤,白矾五斤。

栗壳:象斗三十斤,青矾三斤,广灰。

藕合:鱼肚白脚地、苏木八斤、青矾五斤。

漂白:广灰六至七斤;明碱六至八斤。

染色主要是通过媒染、拼色和套染工艺来获得多种色调。尤其是利用一些已染过色的缸液脚地套染,不仅能减少染料消耗,降低成本,还能得到多种鲜明的色彩。漂白还根据产布地区不同,灰碱用量略有变化,可见作者对漂染的工艺技术掌握得极其细致入微。

在清代的江南地区,用发酵槌捣法精练棉布,是广为流行的工艺。据《布经》记载,染扪青、双蓝,“其布必要下栈霉去细纱,然后方可发缸加染”。又有伤灰布,要“用热酒水泡糟下缸一转,停一二日再梢”,或“用麸水酸出灰性来,方可加梢”等这种棉布漂练工艺有时是和染色工艺结合在一起的。

清代的印染技术与明代并无多大变化,丝织品印花已较为少见,用豆粉加石灰的防染印花基本只用于棉布。但丝织品染花依然很盛,而且色彩更为鲜艳。如《扬州画舫录》记载:“江南染房,盛于苏州,扬州染色,以小东门街戴家为最。如红有淮安红,本苏州赤草所染。淮安湖嘴布肆专鬻此种,故得名。桃红、银红、靠红、粉红、肉红,即韶州退红之属。紫有大紫、玫瑰紫、茄花紫,即古之油紫、北紫之属。

白有漂白、月白。黄有嫩黄,如桑初生;杏黄、江黄即丹黄,亦曰緹,为古兵服;蛾黄如蚕欲老。青有红青,为青赤色,一曰鸦青;金青古皂隶色;元青元在缁之间;合青则为現絶;虾青青白色;两阳青以地名,如准安红之类;佛头青即深青;太师青即宋染色小缸青,以其店之缸名也。绿有官绿、油绿、葡萄绿、苹婆绿、葱根绿、鹦哥绿。蓝有潮蓝,以潮州得名;睢蓝以睢宁染得名;翠蓝昔人谓翠非色,或云即雀头三蓝。

《通志》云:蓝有三种,蓼蓝染绿,大蓝浅碧,槐蓝染青,谓之三蓝。

黄黑色则曰茶褐,古父老祸衣,今误作茶叶。深黄赤色曰驼茸。深青紫色曰古铜。紫黑色曰火薰。白绿色曰余白。浅红白色曰出炉银。浅黄白色曰密合。深紫绿色曰藕合。红多黑少曰红综,黑多红少曰黑综,二者皆紫类。紫绿色曰枯灰,浅者曰朱墨。外此如茄花兰花粟色绒色,其类不ー。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880 字。

转载请注明: 《布经》与清代织染技艺——中华染织,江南为最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