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100年前它一小块能换两套房,如今被人当垃圾扔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诗出自于苏轼的《赤壁怀古》,其意为,历史变化莫测,岁月流逝之下物是人非,即使是曾经的英雄,也最终沦为了一抔黄土。
在历史上,此类案例比比皆是。遥想当年,周公瑾娶小乔,可谓是意气风发,其后火烧赤壁,号称天下无双。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曾经的英雄,也最终沦为了小气包。
马未都:100年前它一小块能换两套房,如今被人当垃圾扔掉

人犹如此,物更是甚。一些曾经最宝贵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沦为无人问津之物。马未都先生曾经在节目中聊到,有一个小玩意,在100年前可以买两套房,但到了如今,却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垃圾。这也让人感慨,物品的历史变迁比人更快,那么这个物品又是什么呢?
一、马未都的感慨
马未都是一位很著名的古董鉴定人与收藏家,由于早年在北京淘古玩,可谓是练得一手的好本领。在与高晓松的论坛中,马未都更是聊到了他凭借自己的眼光发家致富的历史,曾经更是以几块钱的价格淘到了十几万的真品。
例如,当年他看中了一个桌子,并且砍价6块钱,带回家以后,将其洗刷干净,结果抬头一看,居然是价格昂贵的红木,结果后来估价有几万,因此一下子获得了上万倍的收益。
从马未都的人生经历,以及高晓松对于他的态度来看,马未都的确有资格被称为“马爷”,对于古董有着非常精辟的看法。
马未都:100年前它一小块能换两套房,如今被人当垃圾扔掉

也正因为他丰富的阅历,所以在08年就曾被邀请去做客百家讲坛,真是在这一次论坛之中,他提到了民国时期的一个小玩意。这个小玩意儿在当时可以抵两套房子,但是沦落到如今,却变成了连捡破烂的都不稀罕的地步。前后反差如此之大,那么这个小玩意是什么呢?答案就是玻璃。
众人听到玻璃的答案,可能会觉得很失望,因为玻璃在中国太平凡了。无论是福耀玻璃的高端玻璃技术,还是生活中所看到的普通的玻璃,似乎没有一块玻璃能换两套房。马未都先生,此言会不会言过其实呢?
作为一个资深的历史研究者以及古董爱好者,马未都先生肯定不会随意夸口,事实上曾经玻璃的历史也的确辉煌。
二、世界上的玻璃
玻璃的历史最早来自于火山喷发,是由酸性岩凝固而成。在4000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能够独立的制作出小玻璃球装饰品。虽然早期的玻璃是有色玻璃,但也说明玻璃的历史非常悠久。
马未都:100年前它一小块能换两套房,如今被人当垃圾扔掉

随后到3000多年前,有一艘欧洲的菲尼基人的商船,因为海水的缘故,结果搁浅,在一次意外的行动中,他们意外的发现,利用天然苏打进行蒸煮,结果得到了闪闪发光的东西,而这些闪闪发光的结晶也被称为玻璃。当年这些船员靠着结晶制造玻璃球,结果发了一笔横财。
1291年,意大利人将这门技术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当时意大利人将这门技术视为国家机密,专门在孤岛上独立生产玻璃。可以说那时的意大利靠着玻璃,引领欧洲市场。
不过可惜的是,技术并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全球的人都在努力,因此在1688年一名叫纳夫的人发明了制作大块玻璃的工艺,从此玻璃成为了普通物品。
三、中国的玻璃
相比较于西方的玻璃技术,中国的技术略微落后,但也是奋起直追,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中国就已经制造出了无色玻璃,可谓是后起之秀。
马未都:100年前它一小块能换两套房,如今被人当垃圾扔掉

不过可惜的是,中国制造的玻璃技术自始至终都没有进行大规模生产,全部都以满足上层统治阶级为需要,一般都为装饰品。据记载,最早的玻璃记录应该出自于战国时代《尚书·禹贡》记载的璆琳,本意为美玉的意思,但古人用来指代和玉器相似的玻璃。
此后在西汉时期,玻璃的样貌再一次发生改变,根据西汉桓宽的《盐铁论》记载,“……而璧玉、珊瑚、琉璃成为国之宝。”因此古代玻璃拥有了一个正式的名称叫做琉璃,并且一直沿用到明代。西游记中沙和尚打碎的琉璃盏,很有可能就是神仙们使用的玻璃器皿。
另外根据《元史 百官志》记载,元朝还设立了瓘玉局,是负责专门为宫廷监制玻璃器的机构,可见元朝对于玻璃的制造格外重视,而且把玻璃技术予以规范。
四、历史变迁
结合以上历史,无论是在西方世界的17世纪以前,还是在中国的民国以前,东西方都将玻璃这一独特的物质当成一种贵族专属产品,不仅制造技术难度高,而且还是位列于珍品之列。西方国家为了保护知识产权,甚至为此还将其视为国家机密。
马未都:100年前它一小块能换两套房,如今被人当垃圾扔掉

中国也曾经将玻璃视为一种珍品,在战国时代就将其当做和玉相比较的宝石,到了西汉时期,更是将之视为国之珍宝。到了元王朝时期,更是将其定量生产,以满足宫廷之需求。
因此可以不客气的说,在古代社会,一小块玻璃足以换取等量的玉和黄金,若是品色不错,甚至可以因此上贡给皇帝,换得一个官位。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现象即使到了民国时代也依旧如此,当时中国的玻璃技术早就已经远远落后于工业支撑的西方。所有的富家子弟都非常喜欢西方的色彩斑斓的玻璃,并且用起来装备自己的家庭。还有一些富贵人更是喜欢这种色彩斑斓的宝石,愿意将其点缀自己的服装。
且据记载,在清末到民初,中国掀起了一股玻璃的狂潮,不仅西方大量产品涌入中国,而且附带的还使得玻璃成为了一种艺术,具体的表现为玻璃画。例如像当年的高子阳,刘玉霖,李云亭等人,都是那一时代著名的玻璃画艺术家。因此,玻璃到民国时期可谓是发展到鼎盛,即使是他山之玉,但依旧价值连城,受人追捧。
马未都:100年前它一小块能换两套房,如今被人当垃圾扔掉

以当时的疯狂程度,一块精致的玻璃足以换取两套房子,若是还附带了艺术画的玻璃,再加以名家之手稍加宣传,甚至可以价值连城,此言可不虚。
不过历史总是变迁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自行研究玻璃,并且独立自主的掌控的全过程,至此我国摆脱了对于玻璃的依赖。而曾经的奢侈品,逐渐的列入到了普罗大众之中,慢慢的变成了如今的普通制品。
因此马未都先生的点评并无不妥,玻璃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曾经在古代以及民国时期风靡一时。不过还是那句诗说的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切的繁华,最终因为社会的进步而化为平凡,曾经奢侈的玻璃也不过沦为了如今的普通制品。这是一种历史的变迁,也是人类发展的痕迹。
结语
所有的物品价格,会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慢慢的降低。所谓物以稀为贵,其实大部分都建立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状态下,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很多贵族才能使用的东西,最终也沦落到了平常百姓家的私有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未都:100年前它一小块能换两套房,如今被人当垃圾扔掉

因此将玻璃进一步放大,放大到钻石甚至是黄金等物品之上,或许未来的发展之路是相同的。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造钻石人造黄金可能不是梦,因此钻石以及黄金的价格,有可能也会大幅度下降。如今的一些珍贵物品,到未来可能连一个铜板都换不到,由此也可以看出,历史之变迁是何等的迅速,而人类之发展是何等迅猛。
参考文献:
《尚书》
《都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628 字。

转载请注明: 马未都:100年前它一小块能换两套房,如今被人当垃圾扔掉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