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黄河湿地。常正文摄南山森林公园。赵亚平 摄
王屋老街上游人如织。卢国玉 摄
地标,往往承载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如今,越来越多人喜欢用“打卡”的方式去探索陌生的城乡,或者去重新认识自己居住的地方。在济源,曾经让当地人为之骄傲的篮球城、文化城、世纪广场等老地标,正逐渐被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黄河湿地等新地标所替代。这些穿越时空而展露变化的特色之地,既是物理坐标更是当地人的心理坐标,不断赋予济源人民强烈的归属感和浓浓的自豪感,也不断见证着这个城市绿色发展的历程。
黄河湿地
蒹葭飞鸟入画来
□本报记者 樊霞 成利军
位于济源坡头镇的黄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画。
9月3日,时令接近白露,城市中依然暑气未消。但在黄河湿地保护区内,却是一幅清新怡人的画面——芦苇迎风摇曳,柳枝随风起舞;河流弯行,碧水绕滩;鱼翔浅底,鸥鹭齐鸣;格桑花花香四溢,蒹葭花花白如雪;白鹳曼舞,鸥声阵阵,辽阔的黄河滩涂上万羽竞翔、鸟唱水吟。
作为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济源黄河湿地保护项目总投资3592万元,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全部实施后将修复湿地50公顷,可有效改善济源黄河湿地生态环境。
“力争把济源黄河湿地建成一个集生态保护、湿地恢复、科学监测与生态教育于一体的生态工程,为沿黄人民提供更多的生态福祉,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生态屏障。”济源示范区林业局副局长卢战平说。
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这里已逐渐成为一个林草繁茂、鸟语啾啾、芦花荡漾、碧水连天的市民旅游好去处。与黄河湿地公园一路之隔的坡头镇连地村,成为游人吃饭住宿的首选之地。连地村党支部书记琚国旗说:“我们依托黄河湿地公园打造连地村旅游、餐饮、观光线路,已成为村里致富发展的新门路,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湿地成了各类鸟儿栖息的天堂。保护区工作人员张灵宝说:“每年9月以后,迁徙的‘先头部队’陆续抵达这里,‘大部队’则在11月、12月到达,届时会有数万只候鸟云集于此。”
太行步道
穿过森林到北京
□本报记者 樊霞 成利军
“唱支山歌给党听……”9月5日,在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南端起点——位于济源王屋山腹地的愚公林场,几位来自山西的徒步爱好者,忍不住放开喉咙唱了起来。游客晋文峰说:“这是一个可以放飞心情放飞自我的地方。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真想一路走到北京呢!”
截至目前,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秦岭、太行山、大兴安岭等12条国家森林步道中,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是唯一一条直通首都北京的森林步道,南端起点位于济源王屋山,北端止于北京延庆区,全长2200公里。
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森林覆盖率高达94%,一路穿越了王屋山风景区、水洪池传统村落、人工天河愚公渠等众多自然人文景点,沿途山势雄伟、风光旖旎,已成为外地游客到济源的必到“打卡地”。
记者在济源示范区林业局了解到,在森林步道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济源努力挖掘发挥国家森林步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地典型地貌、森林美景和特色文化,最大限度保持自然面貌和荒野氛围,充分利用豫晋古道、山间小径、林区道路、废弃道路等,把沿途众多自然人文美景有机串联,打通了太行山、王屋山的地脉、林脉和文脉。
森林步道开通以来,济源优质的森林资源和绝美的自然风光迅速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目光,已有近10万名徒步爱好者慕名而来。
王屋老街
山水未老情依旧
□本报记者 樊霞 成利军
如果想找一个能吃能喝能购、宜玩宜居宜业、有山有水有寺、宜寻幽访古的地方,那么可以来济源王屋山下的王屋老街看看。
王屋老街是以王屋山深厚的道教文化为底蕴,由城门、戏楼、茶廊、文峰塔等景致组成的一处新概念生态园,突出传统文化、时尚引领等七大旅游主题,融特色美食、手工作坊、茶馆酒吧、民俗演艺等为一体。
9月3日,记者走进王屋老街。穿过一个老式牌坊,走在青石板路上,两边是用石头砌就的老房子,门头上,多有写着某著名老字号小吃的老式牌匾。穿过街角的老树、小巷边的老井、城门楼外的古塔,尽头是建于唐朝的阳台宫,这里的古松古柏、古殿古阁、古砖古瓦在无声地告诉每一个游人: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王屋老街的美,美在每一个细节——每一扇窗边,必有一棵斜藤,生生把窗户打扮成了一首婉约的诗;每一堵青砖墙壁上,必有几个精致的砖雕,美轮美奂;每一条街巷的拐角处,必有一块奇石或一抔清泉或一丛玫瑰,步步移景步步景;每一个店面里,营业员或穿汉服飘飘若仙,或着唐装楚楚动人,或披斗篷飒爽英姿,让人恍若隔世;每一个小院里,要么影壁墙精雕细刻,要么石板路柳暗花明,或石槽内鱼翔浅底,或老树下苔米花开。
走在王屋老街,随处可见“抖音达人”在拍摄制作小视频。济源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林对记者说:“王屋老街虽然很火,却是免门票的。欢迎朋友们随时来这里‘打卡’‘逛吃’。”
河口村水库
太行峡谷出平湖
□本报记者 成利军
处于济源沁河下游的不少当地人至今记忆犹新,2021年秋汛期间的几场大暴雨,正是因为有了上游的河口村水库,下游沁河两岸几万名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才得到了保障。
沁河源于山西,一路穿越太行山,在济源克井镇冲出最后一段峡谷后奔跃平原直入黄河,因其落差大、河床高、水势猛,素有“小黄河”之称。
作为国务院部署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河口村水库前期工程2016年10月完工。工程建成后,一是将沁河下游防洪标准由不足25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保证了南水北调中线穿沁工程100年一遇的防洪安全;二是可以与我省小浪底、三门峡、陆浑、故县水库联合调度,可有效削减黄河花园口洪峰流量,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三是每年可向济源、焦作及华能沁北电厂提供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0.658亿立方米;四是改善了沁河下游河道基流;五是每年可为电网提供3435万千瓦时的清洁能源。
在2021年秋汛连续特大暴雨期间,河口村水库共拦蓄洪水23.72亿立方米、错峰泄洪21.79亿立方米,极大减轻了沁河下游的防洪压力,确保了53.79万亩耕地、62.3万人口的安全。
河口村水库在发挥巨大防洪减灾作用的同时,蓄于太行峡谷中的一汪碧水,也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以水库大坝为分界线,上游高峡平湖、烟波浩渺,头顶白鹭飞翔,脚下鱼贯而出,两岸悬崖壁立,时有猕猴跳跃;下游林木葱茏,处处鸟语花香,亭台之间飞瀑流泉,桥面之下鱼蟹共生,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