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两只、三只……
达日杰清点着出生的羔羊。
初冬时节,一场小雪浸润了青海湖北岸的草原,披着薄纱的草原草色金黄,这里成为母羊产羔的大“产房”。
达日杰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宁夏村的藏族牧民。他家的草场距离青海湖不远,这几日正是母羊集中产羔的时间。达日杰守在草场上,为出生的羔羊做简单护理。产羔季里的宁夏村,牧民开始忙碌起来。
“已经有200多只母羊产羔了,还有100多只母羊这几天也要开始产羔,今年一共能产羔羊350只左右。”达日杰说,待明年春季,这群羔羊将以每只800元的价格出栏,可给家里带来近28万元的收入。
相邻的一片草场上,达日杰家的几头牦牛正在觅食。不远处,他家刚产下没几天的羊羔已经跟随羊群在草原上撒欢。
草原丰沃,牛羊肥壮。眼前的景象,正是达日杰10年前期盼的生活。
就在达日杰脚下,同一片草原,过去曾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而传统放牧生产模式下,牧民群众家中只见牛羊,不见收入。
宁夏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力太加告诉记者,宁夏村是纯牧业村,当地牧民祖祖辈辈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传统放牧生产模式使得宁夏村草场过载、植被退化,粗放的经营方式也使得当地畜牧业生产效益低下。
2010年,宁夏村成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牧民以母羊入股或以草场入股,参与到股份制联合经营小组中。连续多年的分红让宁夏村的牧民群众看到了科学放牧产生的效益。
草原生态逐步恢复,草场得以科学利用。过去牧民心中“羊越多越好”的观念已不复存在。与达日杰一样,在有限的草场获得更高的效益,已成为宁夏村牧民最为关心的事。
“目前,宁夏村冬春草场流转率达100%、生产母畜比例达80%以上、羔羊成活率达90%,仅羔羊成活率较合作社成立前提高30%。”力太加说,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有适龄母羊1237只,56户参股牧民今年总分红超过84万元。自2016年起,宁夏村成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点村之一,共有32户牧民依托合作社以草场、适龄母羊入股的方式参加试点。今年集中出栏羔羊5071只,32户牧民家庭总收入超过400万元。
“昨晚家里又下了两只羔羊!”宁夏村一社牧民彭毛太用微信语音告诉力太加。彭毛太自家的25只母羊入股了村里的合作社,今年分红3000多元。同时,他又是合作社的专职放牧员,每年可获得放牧酬劳近2.1万元,加上羔羊出栏的收入,彭毛太一家的年收入已超过15万元。
“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集约化经营实现了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提升,而合作社带来的生态效益也在逐步显现。”刚察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局长黄延寿说,宁夏村现有草场近20万亩,其中8万多亩的草畜平衡草场中,当地牧民严格按着载畜量放牧。通过草场流转租借,放牧大户可扩大养殖规模,无畜户家庭平均每年有近2万元的草场租金收入。
一只接着一只,宁夏村的产羔季还未结束。草原上羊群孕育着新生命,也为这片草原上的牧民孕育出吉祥幸福的新生活。
牧民富,草原兴。(新华社记者张宏祥、韩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