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隆冬的寒风掠过广阔无垠的田野,错落有致的田埂和一块块高耸的草垛,让人不由得想见丰收时节的喜人景象。
位于东港市西北部20公里处的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里,履带传送的轰鸣声响入耳畔,一颗颗饱满金黄的稻谷汇聚成线,装入卡车,等待被运往加工厂。取一粒褪去外壳的东港大米,只见米粒色泽晶莹、如珠似玉,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这不禁令人好奇,东港大米,其香何来?笔者向示范繁殖农场生产科科长曹凤有抛出了这个问题。
参观示范繁殖农场内的黄海稻区院士工作站
“黄金纬度”与“两和水”
“提到东港大米,那肯定离不开东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刚进屋的曹凤有穿着黑色冲锋衣,身上还带着一丝户外寒冬的凉气,黝黑的肤色彰显出他常年与土地为伴的踏实质朴。谈起自己从事了几十年的工作,他显得格外从容、游刃。
曹凤有在接受采访
东港市素有“东北小江南”的美誉。“我们这里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昼夜温差大,拥有180天以上的超长无霜期,稻米在生长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口感好。”曹凤有说。
“我们还有‘两和水’灌溉。”东港位于鸭绿江沿岸,又紧靠黄海,淡水和海水掺合在一起形成“两和水”,为水稻种植提供了优质的灌溉水源。同时东港共有41座水库,充足的地表水灌溉提升了稻米的口感。
同时,曹凤有也提到,东港多为退海盐碱地,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镁离子等矿物元素及有机物质,经相关部门检测,东港市土地富含硒元素,所生产大米为富硒大米。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东港大米的高品质。
曹凤有从仓库掏出一袋未脱壳的大米和一袋精米给笔者近距离展示,“等蒸熟后你会发现,这大米弹力足、有嚼劲,绵软润滑,回味甘甜,就算冷掉也不会变硬。”
蒸熟后的东港大米
“农业芯片”的密码
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作为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于一体的水稻良种生产单位,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杂交粳稻制种基地。
在东港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下,示范繁殖农场深化产学研合作,先后建立了黄海稻区院士工作站、国家级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站、农业部(沈阳)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东港服务站、辽宁省水稻科技小院、辽宁省水稻良种选育创新中心“四站一院一中心”平台。2023年,示范繁殖农场分别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稻瘟病防治研究,与省农科院、天津农科院、国家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开展南繁合作等。
“每年都会有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来我们农场做科研项目,从四月待到十月,等到稻子收割完再回去。”
作为在水稻育种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曹凤有也十分注重自主培养水稻新品种,致力于培育出米率高、外观品质好、产量高、抗病力强的优质水稻品种。他和团队一同研发的最具代表性的水稻品种是“东研稻19”,它于2020年通过审定,具有出米率高、高产高效等突出优势。
东研稻19
水稻育种绝非一蹴而就,其培育过程往往漫长而充满挑战,正常一个水稻育种周期往往需要七八年甚至更久。“老实说,我刚入行的时候会觉得这样的工作有点枯燥,但在培养出优质品种后,那股成就感激励我坚持到现在。”曹凤有说。
产学研的不断深化,科研人员的持续探索,让米香更绵长。
示范繁殖农场过往培育过的品种
“慧种地”的科技含量
种子好,也要种得好。东港不仅会种地,而且正在做到“慧种地”。
“从播种、插秧、施肥、打药到收割,我们都是机械化操作。”曹凤有说。
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简单来说,这项技术是将侧深施肥装置安装在水稻插秧机上,在插秧的同时将化肥精准施播到水稻秧苗根部。
机械化收割
在害虫防治方面,太阳能杀虫灯和性诱捕剂是东港水稻种植常用的手段。“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到伫立在田边的太阳能杀虫灯,它针对昆虫的趋光特性,通过特定波段的光波来诱杀害虫。”曹凤有介绍,“性诱捕剂能够吸引并捕杀二化螟的雄虫。”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让东港大米更绿色和优质。
多年来,东港市坚持水稻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方向。据统计,目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近70万亩,水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总面积占种植面积的85%,良种覆盖率、全程机械化作业率均达到100%,年产优质稻谷40余万吨,产值达13亿元。
农场在进行赶粉工作
“你们来的时机不太好,现在稻子都割完了,基本上啥也看不到。”曹凤有有些惋惜。
听着他的介绍,顺着农场飘扬的旗帜望向广袤的田野,笔者仿佛看见一架架无人机在稻田上方穿梭,一台台收割机驶过,耳畔满是农户们丰收的欢声笑语。
现代农业科技在东港的农田里碰撞,“智慧农业”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同时,也让东港大米的米香更纯正。
文字:张霞、袁亦朗
图片:袁亦朗、郭欣、东港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