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一、作者简介

陈微明(1881—1958),名曾德,字慎先,自号“微明”。湖北省浠水人,生于北京。出身书香门第,仕宦之家。曾祖名沆(1785—1826),又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恩科(1819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先后出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广东省大主考、礼部会试考官等。祖父廷经(1804—1877),字执夫,号小舫。道光二十四年(即1844)甲辰科进士,官至内阁侍读学士。父名恩浦(1858—1922),字子青,以国学生捐得中书科中书。母亲周氏保珊(1854—1924),字佩云,前漕运总督周恒祺之女。清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陈微明中举,后任清史馆篡修。他在《太极拳术》一书《序》中写道:“余年二十余,躯羸多病,发白十之三四。自遇孙(即孙禄堂)、杨(即杨澄甫)二先生习内家拳术后,精神发越大异于前。余友发有因病习者,虽劳伤痼疾,莫不霍然脱体。诚养生却病之妙术,御侮其余事也。”陈氏于“乙卯游燕,得见完县孙禄堂先生,授以形意八卦。”“丁乙秋,访得杨露禅先生之孙澄甫,”“从学(太极拳)七年”。徐思允在《序》中介绍陈微明的练功经历时,写道:他练拳“不少间断,祈寒袒衣,盛暑挥汗,未尝以为苦也。击撞创痛,屡起屡僵,未尝以为耻也。”因此,陈微明拳艺非凡,加之德才兼备,遂成为杨公澄甫门下十大弟子之一,人誉“通达第一”。

1925年,陈微明在上海创办致柔拳社,任社长。拳社除大力推广太极拳术外,兼授形意、八卦等拳术。其中,太极拳课程包括:太极拳套路、不动步推手、动步推手、大履、太极长拳、散手、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枪等。从其学拳者来自各个阶层,上至没落帝王(爱新觉罗溥仪随其学拳3年有余)、民国总理大臣许世英和黄膺白等国民党政要员,以及沪上工商界、文艺界精英,乃至市井商贾、普通百姓,前后累计逾万人,陈微明一时名震上海武林,他学识渊博,性情温和,平易近人,有谦谦君子之风,人称“好好先生”。他没有门户之见,常邀请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等来致柔拳社授课讲拳。随着陈微明名声日隆,他不断受邀到广东、香港、台湾等地讲拳授艺。1937年,能海上师来上海设金刚道场,他皈依佛门。1948年5月,赴台湾新竹教授太极拳,当年返回大陆。1958年9月2日(农历七月十九),陈微明于上海永嘉路寓所离世。所传弟子众多,知名者如张海东、王一亭、聂云台、李云书、梁劲予、徐冠男、江味农、魏权、陈铎明、陈尚毅、林炳尧等。编著出版有《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等著作。

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陈微明拳照)

二、《太极拳术》简介

192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陈微明编著的《太极拳术》一书。

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陈微明肖像照和<太极拳术>初版封面照片)

郑孝胥(前清遗老,民国时期著名诗人、书法家)题签书名,前附冯蒿庵(知名学者)、朱古微(前清遗老,词人)、王病山(知名学者)、陈散原(与谭延闿、谭嗣同齐名,人誉‘湖湘三公子’,著名诗人)等人题词。并附《序言》四篇,分别为武进徐思允、陈微明学生关炯和孙绍濂,以及作者自序,接着是《凡例》和《太极拳术目录》以及正文内容。

三、《太极拳术》评析

《太极拳术》“乃澄甫先生口授,予为笔录述焉。”(语见陈微明<序>)该书图文并茂,为世人所推崇。吴志青在《太极正宗》一书中盛赞道:陈微明:“广事授徒,大有孔门之盛况,并著《太极拳术》一书风行全国。盖此时代,可谓太极拳之黄金时代也”。

1925年10月3日,《申報》专门刊登陈志进文进行推介,其中写道:

“太极拳术,为却病延年最无流弊之运动,自广平杨露禅(应为‘禄禅’,下同)先生至京师传授弟子,学者渐多。然中国武术传授之际,师徒之分极严,心有不明,不敢问也。必须为师者高兴之时,为弟子说其大意。杨少侯尝言,往往年余只能见其伯父班侯练习拳架一次,实难以揣摩。故杨氏所授之弟子,派衍流传,其拳架又微有出入,盖己不能得其正确之姿势也。惟健侯幼子澄甫,因钟爱,故极用心敎授之。故欲学太极拳之正确姿势,当以澄甫之拳架为准。以其开展中正,处处动腰,无微不到也。陈微明君从学于澄甫先生,精研者七、八载。而近世风气与前大不相同。往时学拳者,多属不字之辈。只知下苦功,不知用脑力。太极拳精微奥妙,非用脑力,不能得其深意。微明君以文人,注意于此,澄甫又加以青眼。问省既格外详细,传者自不能不悉心指导。微明遂将澄甫先生口授之太极拳术,笔之于书。又请澄甫亲自摄影,其缺者,微明又补照之,又与余合摄推手之图,共六十余幅,加以说明,至详且尽。”

陈微明如孙禄堂一样延用了许宠厚主张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说”。称张是“宋末时人,生有异质,龟形鹤骨,大耳圆目,”活了“百三十岁”。(见<张真人传>)他在介绍“太极拳术源流”时,较之于许先生又增添或更改了些许内容,写道:“内家始于宋之张三丰,”“后流传于陕西王宗岳名最著,”“传温州陈州同,明嘉靖间传于张松溪,”又历数代“至清传河南陈先生长兴、蒋先生发。”“长兴传杨露禅、李白魁、陈耕耘诸人,惟禄禅最精,传其子……”

《太极拳十要》一文,由“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述”。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该文被后人称为经典太极拳论述,是太极拳修炼者必读的行工指南。该文于此后在杨澄甫先生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有载,但其文字略有不同。谨录于下,供读者比较、参考:

一、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通流。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涵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三、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由腰腿求之也。

四、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极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动,故不尚也。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由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矣。

八、内外相合 太极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九、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十、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

《太极拳式》套路共计80式,与许宠厚著《太极拳势图解》中记述的拳架套路大同小异,无本质区别,其练法、风格也一致。书中采用50余幅杨澄甫先生拳照,不足部分由陈微明补照。杨澄甫拳照是迄今为止可知的最早太极拳套路系列照片之一,从而使我们能够一睹早年太极拳的风采。这不仅为今人研习太极拳提供了摩学范本,更为研究太极拳的变迁提供了可视资料,极为珍贵。

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陈微明在书中介绍太极拳理法时写道:练习太极拳要“动中求静,与道相合;纯以意行,不尚拙力;呼吸根蒂,气沈(同‘沉’)丹田;循环无端,绵绵不断;不离不距,随机应变;专心致柔,以弱胜强。其术纯任自然,无几微勉强。”

该书推手部分共介绍了四种方法,即合步推手、顺步推手、活步推手和定步推手。推手照片分别由杨澄甫和许宠厚、陈微明和陈志进(致柔拳社助教)演示,杨、许、陈三位前辈推手神采尽在其中(附图)。

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太极拳论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如下: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起。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节节贯串,无令丝豪间断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原书注云: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以上论述,署名为“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实则是武禹襄拳论的节选。如果与“老三本”中的武公论述相比较文字稍有出入,最明显的莫过于“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一语,“老三本”原文则写为“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一字之易,意义、意境不同,望习者注意。

第二部分论述,包括《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歌》等,后附说明“以上相传为王宗岳先生所著”。查该部分拳论,除《山右王宗岳拳论》可能“相传为王宗岳先生所著”外,其它均为公武禹襄拳论。如“以心行气,务令沈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这些语录均见于武禹襄拳论《打手要言》。之后将做详解,此不赘述。下面仅将该书收录的《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附录于下,供研究者比对、参考。该论与“老三本”之“自藏本”有出入处,加以横线表明。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惟性一贯。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敷衍陪衬,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陈微明收录的该论未受许宠厚影响,开篇不见“动静之机”四字,如此则更加接近于“自藏本”。另外,陈先生尽管有误将武禹襄拳论张冠李戴处,但瑕不掩瑜,尤其他对这些论述的注解,可谓体会颇深,见解独到,读者可资借鉴。

四、关于《太极剑》和《太极答问》

陈微明于1928年出版《太极拳剑 附太极长拳》,1929年出版《太极拳答问 附单式练法》,均由上海中华书局印刷发行。这两本书的初版现在已极其少见,1994年9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其中收录有《太极拳答问》和《太极剑》。

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两书“初版本”封面照片)

《太极剑》一书仍由郑孝胥题签书名,李景林(精于武当剑法,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题写“剑光凌云”,吴江钱崇威(前清进士,善书法)、泾县胡韫玉(<民国日报社>社长)、求物治斋主人黄太玄作序。《太极剑动作名称》《太极剑术》之后,附陈微明的《太极长拳序》,以及《杨澄甫先生所授太极长拳动作名称》《增加太极长拳动作名称》《太极长拳》势法介绍、《太极拳名人轶事》。另附陈志进两篇论文:《太极拳与各种运动之比较》《太极拳之品格功用》。其中,《太极剑动作名称》如下:

太极剑起势 三环套月 大魁星 燕子抄水 左右拦扫 小魁星 燕子入巢 灵猫捕鼠 蜻蜓点水 黄蜂入洞 凤凰双展翅 左旋风 小魁星 右旋风 等鱼式 拨草寻蛇 怀中抱月 宿鸟投林 乌龙摆尾 风卷荷叶 狮子摇头 虎抱头 野马跳涧 翻身勒马 上步指南针 迎风拂尘 顺水推舟 流星赶月 天马行空 挑帘式 左右车轮剑 大鹏单展翅 海底捞月 怀中抱月 夜叉探海 犀牛望月 射雁式 白猿献果 凤凰双展翅 左右跨拦 射雁式 白猿献果 左右落花 玉女穿梭 白虎搅尾 虎抱头 鲤鱼跳龙门 乌龙绞柱 仙人指路 风扫梅花 虎抱头 指南针 抱剑归原.

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附图为陈微明剑势照)

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附图为陈微明剑势照)

以上四张图片采自于陈微明外孙李铭均上传网上的剑照,在此致谢。陈氏所传太极剑套路计53式,“其法虚灵超脱,绵绵不断,凝神敛气,归于自然。”(见于黄太玄<序>)“太极剑之用不在于能击、能刺,在于击而不击,刺而不刺。而其妙处,则不击而击,不刺而刺,荀至于我不必击人也。人之击我即为人自击,我不必刺人也。人之刺我,即为人之自刺。忘人忘我,忘手忘剑,运用于无心,然后可以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按之无下,运之无旁。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顺自然之极致,莫能与之争锋。”(见胡韫玉<序>)这是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太极剑套路照片,拍摄相当精美,加之演练水平高超,剑气如虹,有呼之欲出之势。今人可按图索骥,照此摩学。

该书介绍的太极长拳套路,陈微明在《序》中这样介绍道:“澄甫先生传余太极拳,复传余太极长拳,其中有数式为太极拳内所无,其余大概相同,惟转换之处前后略变异耳。”陈微明又增加数式,“共约一百零八式,取澄甫先生所传长拳而扩大之,不敢言有所发明,然与太极之意有增多而无减少,有变换而无雷同,或者可为学着研究之一助焉。”

《太极答问》一书由陈微明自题书名,李景林题写“剖析毫芒”,褚民谊题写“柔能克刚”。前有著者之《序》,其中写道:

“余从永年杨澄甫先生学太极拳八年,以资质鲁钝,故有所疑,辄喜请问。先生亦不惮烦,谆谆诲余。中间先生南游,余曾从少侯先生学三月,亦颇闻其绪论。……”

所谓《太极答问》,顾名思义采用了疑者问,师之答的形式和结构。全书分为以下类别,就练习太极拳中的诸多问题一一加以详细解答。它们是:“《太极拳源流之补遗及小说之辩正》《太极拳之姿式》《太极拳之推手》《太极拳之散手》《太极拳之劲》《太极拳之导引及静坐法》《学太极拳者之体格及成就》《太极拳之效益》《太极拳之单式练法》。”这是最早的公开出版物对太极拳历史、艺理、练法、功用等若干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解惑释疑,诸多问题今天读来依然令人警醒。比如“北京练太极拳者,俱是杨家所传,何以形式有略有不同之处?”“杨澄甫先生现在所练之架子与君所作之书,又略有不同者,何耶?”“太极拳之呼吸如何?”“女子宜练太极拳否?”等等。读者如有兴趣,不妨查阅原著。该书后附“致柔拳社简章”、“致柔拳社出外教授简章”、“致柔拳社三年毕业课程”等。这些详细资料为今天研究太极拳发展史提供了可靠的直接依据。

陈微明称自己“资质鲁钝”,显然是自谦,从以上介绍的这三本著作,足可看出他的太极拳学功底。人誉“通达第一”,果真名不虚传。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6630 字。

转载请注明: 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