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魏晋时期的陶渊明相似,一批批的志愿者和游客闯入了山林,打破了他们平静的日常生活,但是与《桃花源记》不同的是,现实中的故事有着一个完美的结局。
云南省的一个深山里就住着一户六口之家,一群大学生发现了他们,这才将他们的存在公诸于世。善良的网友为其捐款捐物,政府更是为他们专门修建了一条公路,沿着这条路,他们终将走入繁华的现代生活。
云南省昆明市下辖的安宁市和玉溪市的交界处丛林密布,人烟稀少。随着都市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越来越喜欢到贴近自然的地方旅游,放松心情。
一群大学生在做公益的时候偶然闯入了这片原始森林,这里生态环境极好,自然气息浓郁。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这片森林中居然有人类的脚印,循着脚印进入森林深处,他们居然发现了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有六口人,分别是母亲潘志仙,儿子张富红、张富学、张富金和女儿张梅花、张晓梅。他们热情地欢迎志愿者的到来,并向其介绍了自己家里的情况。
在与这户人家交流之中,志愿者们了解到孩子们的父亲很久之前就跌落湖中,不慎溺亡,这些年来,都是由母亲潘志仙一人抚养五个孩子长大。在城市中一个女人独自抚养孩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在这个深山之中,其中困难可想而知。
在这座大山里只有他们一户人家,没有邻居,没有通往山外的公路,与世隔绝。一家六人相依为命,被志愿者发现时甚至没有户口,就像是被现代文明抛弃了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下,母亲潘志仙只能尽量保证孩子们的吃饭问题,生活环境苦不堪言,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他们家的房子依山而建,根基不深,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随时可以摧毁这座房子。家里的家具更是破旧不堪,桌子、椅子等都是由朽木搭成,床也是由泥土和砖头拼凑出来的。
如今母亲年事已高,积劳成疾,而五个孩子都以采药、种地和放牧为生,但是母亲依旧希望他们可以与外界多交流,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了解到这家人的情况之后,志愿者将他们的现状发到网上,引来了大家的关注,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之手一点点地为他们打开通往外界的大门。
孩子们先是收到了大量的衣物,布料厚实、样式新奇的衣服让孩子们高兴不已。尤其是两个爱美的女孩子,她们的皮肤虽然不够白皙,但是健康的身材和淳朴的笑容依旧使她们明艳动人。
在大家的帮助下,年纪最小的一个女孩进入了学校接受教育。明亮的教室、友善的同学、和蔼的老师,这一切都使她感到陌生而又欣喜。志愿者们深知,只有教育才可以彻底地改变他们的未来,外界的帮助都是暂时的,唯有自己真正能与外界沟通交流,才能改变命运。
这家人也十分感谢外界自己的帮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谢意。他们为志愿者们做了丰盛的饭菜作为招待,拿出来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菜和肉。虽然这些饭菜在城市里是司空见惯的食物,但是对志愿者们而言,这些饭菜却是来自淳朴农人的最为赤诚的心意。
除了广大网友的帮助,当地政府也做出了行动。他们给这户人家专门修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将他们与繁华的现代社会相连接。
中国近几十年发展的速度极快,快到一些人还没有来得及适应。就拿现在的拆迁举例,国家为了人民生活便利,将偏远山区的人们都搬迁到当地县城,给他们在县城盖好了房子,但是却有人不愿意住,要跑到山上的老房子去住。
许多网友对这样的行为表示不解,甚至揣测村民们是想多要些补偿款,但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选择回到山里住的大多是孤寡老人,他们习惯了山里的生活,电灯哪有月亮亮,假花哪有真花香。
最主要的是到了城里,他们失去了经济来源。他们种了一辈子的地,没有其他谋生手艺,在山里可以自给自足,失去土地后他们无法生活。
不久前,关于为什么要给大凉山区的人修路,而不是搬迁的讨论在网上进行地如火如荼。但是大家大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修路耗时耗力,非常不划算。
其实国家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出于上述理由,我们不能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就将他们瞬间拉出山林。要知道我们熟悉的外卖、编程、wifi等对他们而言是从未见过的新型事物,被强迫置身于陌生的环境,难免会觉得手足无措。
而修路的意义就在于,将山林与都市连接,吸引山区的人们一步步自己走出大山。有了公路,山区里的孩子就能够到更好的学校接受教育,他们在学校看到先进的投影仪、美观的篮球场等等新鲜事物,回到家后就会向长辈绘声绘色的描述,引起他们走出大山的愿望。
接受教育以后,孩子们就可以有其他的谋生手段,离开大山之后,也不会单纯靠体力劳动赚钱,这才是真正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搬迁对国家而言是一件大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考虑的山区人民的感受,对于有些地区,政府没有强行搬迁,而是采用修路这种温和折中的方式,这正是我国一心为民的体现。
像潘志仙这样的家庭,在我们国家中还有很多,在西北的十万大山里,在云南的层层密林里。他们有些正在沿着蜿蜒山路接近城市,有些却早已被世人遗忘,如同身处桃花源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怡然自得,不知何时会被志愿者们闯入,在他们平静的生活中掀起“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