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非遗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专为清朝皇家制作弓箭的“兵工厂”

由 钟离黎明 发布于 休闲

在传统的兵器中,弓箭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上古神话中就有后羿射日的传说,先民们很早就发明了弓箭,而弓箭千百年来一直都是最为重要的武器,即便是明清时期火器已经开始流行,弓箭依旧是军队的重要装备。
近代开始,枪炮渐渐取代了弓箭的地位,无论是战争还是打猎,火器肯定是更好用的东西,这也导致传统弓箭的没落。

不过如今的体育运动,依旧保留着射箭这一项目,而在国内,传统弓箭的制作技艺也没有消失,还得以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要多亏聚元号的努力与坚持。
它们被称为是中国最后一家弓箭铺,如今聚元号也已经成为弓箭行业的代表,不过很多人或许会有疑问,为何像聚元号的弓箭制作技艺就能受到如此推崇呢?中国最后一家弓箭铺——聚元号
其实弓箭制作说简单也很简单,但聚元号的弓箭能一直发展到现在,必然是有他们独特的地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说明他们是具备代表弓箭文化的资格。聚元号从创立到今天,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北京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明清时期是著名的弓箭大院,这里有着数量很多的弓箭铺,聚元号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是明清政权的都城,这里也是处在北方前线的都市,因此明清都会设置不少军队保护北京的安全,弓箭是军队倚重的兵器,这些弓箭铺也等于是朝廷的兵工厂。
随着清朝的建立,朝廷对火器非常重视,这里的弓箭铺也有不少倒闭,但还有17家依旧坚挺,满清是以游猎起家,对于骑射非常重视,即便入关后,他们也没有改变之前的习俗,皇帝们也保留着游猎的传统。

因此清朝对弓箭还是非常重视的,聚元号最初的主人姓王,它与周边的弓箭铺一样,都是皇家御用的铺子,专门提供弓箭,而宫里会专门拨给他们经费。
因此弓箭铺子的生意还是很不错的,可由于安逸的日子过久了,王家经营不善,最终将铺子转卖给杨瑞林,这也成为聚元号的一大转折点,在杨瑞林的努力下,聚元号增加了弓弩种类,改进了制作方法,生意也是越来越红火。

后来受到战乱等影响,聚元号也多次停业,差点也和其他的铺子一样关门大吉,可杨家人一直坚持要把铺子弄好,这才让聚元号坚挺到最后,而曾经它们家周边的铺子,早都已经关门大吉,聚元号也就成为中国最后一家弓箭铺子。专为皇家制作弓箭的“兵工厂”,以出色的制作技艺入选非遗。
2006年,“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正式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不过聚元号虽然是老字号,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还是比较严格的,中国也并不是没有其他的弓箭制作手艺。

聚元号能入选,第一个因素是聚元号很好传承了明清时期皇室弓箭的制作手艺。
前面也说过,聚元号曾经是皇家御用的弓箭铺子,他们制作弓箭是专供朝廷的,不能随意卖给其他人。而后来剩下的弓箭铺子就只有他们一家,因此传承这项技术的人就基本没有了,聚元号坚挺下来,也让人们能更好了解明清之际,皇室、军用弓箭的制作方式和特点。
如今流传的大多传统弓箭,都是民用弓弩,而古代皇室弓箭与民间有着极大的不同,从规格到制法都有很大的区别,聚元号所掌握的核心技术,是民间弓箭铺无法接触到的。

杨家父子为了保护这门手艺,也是费了无数心血,在他们的努力下,这门制作手艺没有失传,整个弓箭的制作流程和技艺都完整被保存下来,这不是机器能代替的东西,它也有着极大的价值。
第二点,聚元号的弓箭制作技艺并不简单,它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传统。
由于是御用铺子,对于弓箭的质量和样貌的要求都很高,因此从用料到制法上,必须要严格精细。从竹胎,牛筋等原料上就有不少的要求,而整体的制法分为制弓胎、下望把、勒牛角、铺牛筋、爬板凳五大步骤,可在这些步骤中,又有大量的细节必须要谨慎处理,实际划分下来,需要有200多道步骤才能做好。

因此这种制作真不是旁人一看就能学会的,必须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慢慢学习,才能学到其中的奥秘。
此外,在制作弓箭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器具,像锛子(制作弓)、压马(特殊的操作台)这些老式器具,对制作弓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时代已经改变,很多东西是可以机械化生产的,但是聚元号的弓箭就很难做到这点,比如这些器具,这些东西就是现代机器没办法取代的,杨家也一直没有找到能替代这些器具的东西。

在聚元号的传承中,不仅仅是制作手艺的传承,这些器具的传承也是极为重要的。而费了很大力气制作完弓箭,还有抛光这些加工步骤,对于不同用途的弓箭,加工的程序也是不一样的,有些还会刻上精美的图案。
聚元号属于是作坊型的铺子,这么复杂的工序也是代代相传的,并不是流水线作业能取代的,因此这门技法入选是理所应当的,它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定义,如今诸多的传统弓箭制作技艺,很少有能与聚元号相比的,它也是可以作为中国弓箭的代表。

此外,聚元号入选对于它的传承是一种保护,当初周边的铺子都先后倒闭,聚元号的发展也是极为艰难。弓箭这种东西已经失去了之前的作用,在枪炮时代,弓箭已经渐渐成为一种象征性的东西,没有太多实用性,弓箭的市场就越来越小,因此聚元号的传承也是有些困难的。
这些手工艺作坊,是不太可能大范围开班教学的,杨家在传承技法的时候也是内部相传。到了如今杨福喜,聚元号已经传了七代人了,可现实的残酷,让他也不得不寻求政府的帮助。
之前杨福喜自己的工作环境都十分恶劣,更没什么人愿意去买弓箭,再加上聚元号所依赖的各类原材料越来越稀缺,没有材料是很难做好弓箭的,杨福喜也很多次差点都开设不下去了。

申请并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让这门手艺得到保全,一些书籍的出版推广,再加上政府的认可扶持,让聚元号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这门手艺也能继续传下去。
虽然压力还是会有,但总比当初的环境要好了。对于国家来说,这些老工艺的保护工作是一定要做好,它们都代表着传统文化,也是很多城市的标志之一,近代以来有太多的老工艺失传,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对传统手工艺带来打击。
不过聚元号不仅是有历史文化的意义,还有实际的价值,聚元号已经成为一个名片,它的弓箭受到国内外诸多弓箭爱好者的青睐,也频频参加一些中外弓箭交流会,这对推广我们传统弓箭文化有着极大的作用。

弓箭这种东西虽然已经很难成为主流的工具,但它仍然有着一定的作用,体育运动也有弓箭,一些国家也允许狩猎,很多人依旧更加喜欢用弓箭作为狩猎工具,或许在人类的历史中,弓箭是不会消失的。
聚元号在诸多保护下,经营已经不是问题,虽然无法大规模制作,但也不会有失传的风险,它的发展变革,也能看到我们国家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