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爱林黛玉的作者曹雪芹,为林黛玉安排了最美的容颜、最杰出的才华、最好的出身,却安排全书中最奸恶的贾雨村当她的老师,这是我一直迷惑不解的地方。
其实,如果想安排贾雨村搭上贾府,有若干种方法,完全不必让他成为黛玉的老师。那么,作者如此安排,必有深意。
这个深意是什么?当我用排除法来探究黛玉的为人处事,我找到了答案。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决定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对于家庭成员简单的原生家庭来说,其影响主要来自父亲和母亲。
黛玉的原生家庭非常简单:无祖父母同堂、无叔伯姑姑,唯一的弟弟也在三岁时夭折了。也就是说,黛玉的生活环境里,除了父母,就是父亲的姬妾和下人了。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带给黛玉影响的,也就只有父亲和母亲了。
父亲林如海出身于“钟鼎之家”,同时又是“书香之族”,早就是名符其实的贵族了。再加上他从小读书,其经历和心智都很简单纯粹,应该属于象牙塔里培养出来的清贵之人。
母亲贾敏是贾府第三代小姐,以贾府“诗礼传家”的家风,且第三代正处在繁盛期,贾敏也应是温柔敦厚的姑娘,和林如海一样简单纯粹。
那么,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独女,应该积极乐观、包容宽厚才对。然而,黛玉身上,却体现出与父母格格不入的生活态度来。
这样的生活态度,从哪儿来?从家族教师贾雨村的影响而来。
贾雨村给林黛玉当老师时,黛玉年方五岁。五岁,正处在缺乏是非观念阶段,是极容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林如海聘请贾雨村为黛玉的家族教师,实际上就是把教育权交给了贾雨村。五岁的黛玉,便在贾雨村长达一年的影响下,形成了有别于父母的处世态度。
这个影响,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对读书的态度、对性格的形成,以及对仕途的看法。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我花了大致一年的时间通读《四书》,发现它是关于人格养成的书。
什么是人格养成?即懂得如何做人。正如孔子所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学子,如果做到了在家孝顺父母、外出亲爱朋友、为人谨慎守信、待人有博爱之心、亲和仁慈,还有余力,才考虑学习文化知识。
也就是说,读书求学问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
换一种更易理解的方式来说,一个人首先要做到修身。做好了修身还有余力,就可以考虑齐家,当家长或族长。有能力当好家长或族长,就可以考虑治国,即投入官场,为辅国治民出力。官做得好,而且做得轻松自在,还有余力,就可以平天下,即进一步升官,乃至封侯拜相。
然而,在贾雨村眼里,读《四书》属于“时尚之学”。
现代人最喜欢讲“时尚”,然而这并非现代名词。时尚,指的是一时的风尚。在贾雨村心中,能把《四书》读好,并籍此谋得一官半职,是一种时尚,“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
这就有悖于读书之道。《大学》中明确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书的目的,是明理——明白理事、亲民——亲近民众、至善——极致善良。
时尚正好与之相反,不以事理为先,只以时气为尚;不亲民,反而离民众更远,甚至看不起民众;不以善良为底色,反而为了个人私欲可以不择手段。
贾雨村对读书的态度,深深影响了黛玉。他教了黛玉一年的《四书》,都是按照他的“时尚之学”来教的。
于是,我们看到,黛玉在明理、亲民、至善上都离本性很远。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以读书多为傲,对底层不读书的人无关切,尤其对平民刘姥姥极尽嘲讽。她毒舌,经常用刻薄之言让人难堪,这是不善的表现。
这正是贾雨村这个老师带给她的影响:把读书当时尚,书读得越多,也就离本性越远,越脱离群众。
以黛玉的成长环境,她是独女,不需要与人争宠,也没有一起读书的同学来排名次。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人,不会有争强好胜的个性。
然而,黛玉的争强好胜非常明显。
她最开始吃宝钗的醋,是因为贾母刻意为宝钗过生日,让她觉得宝钗夺了她的宠。
当宝钗比她“大得下人之心”,她表现出“悒郁不忿”,觉得被宝钗夺去了众星捧月的待遇。
元春省亲,布置下命题作文,原只是走过场,黛玉却想“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
抽花签,众人都当游戏,唯有黛玉默默的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
就连中秋夜与湘云联诗,也想着“要试试咱们谁强谁弱”,并为了压倒湘云,作出了“冷月葬花魂”这样的颓丧诡谲之语。
可以说,争强好胜、不甘人后,贯穿了黛玉人生的始终。
这种个性是如何形成的?正是老师贾雨村带给她的。
贾雨村本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这样的经历,激发了贾雨村的奋发之心,想要通过“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这是一条充满竞争的路,要想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必须不断打败竞争对手,让自己时刻处在强胜的位置,不能落后于人。
这种竞争意识,深入了贾雨村的骨髓,并通过潜移默化,深深地影响了黛玉。
贾宝玉把“凡读书上进的人”,“起个名字叫作`禄蠹'”,林黛玉对此不但不反驳,反而支持宝玉,成了宝玉心目中“不说混帐话”的知己。对此,我一度无法理解。要知道,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正是读书上进的典型,如果不读书,没有上进心,再强的天赋,也不可能考出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
而且,从林如海的为人来看,他也绝不是贾雨村之流,不会把高官厚禄当成人生追求。否则,他不可能年将半百还只是个小小御史。
看他向贾雨村描述贾政时的说辞:“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可知林如海以清操为守,不屑于官场的那些尔虞我诈。
林如海这样的价值观,为什么没有影响到黛玉?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林如海和传统的父亲一样,只以威严出现在儿女面前,从不会以慈爱的形象,和儿女谈心。从他与贾政的相知即可知,他们是同款父亲。二是林如海忙于政务,也决定了他没有时间与黛玉交心,这也是他需要聘请家庭教师来教育黛玉的主要原因。
因此,官场到底是怎样的,官员们都在想什么,黛玉无法从父亲那里获得信息。
这就导致贾雨村成为了她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在贾雨村心中,什么是“仕途经济”?是通过仕途“贪酷”,获得经济基础;是通过仕途攀附,获得上升特权;是通过仕途“重整基业”,光宗耀祖。
实际上的“仕途经济”指的是什么?是“读书明理,辅国治民”,通过仕途经世济民。
黛玉没能从父亲那里得到正确的引导,却在家庭教师贾雨村的影响下,受到了误导,导致对“仕途经济”产生了误解。有着清贵血统的她,自然不屑于这样的行为,因此,她对贾宝玉的支持就理所当然。
结语:启蒙阶段的孩子,最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如果父母不及时和孩子交心,孩子就会全身心跟着老师走。而且,启蒙阶段,是孩子确立是非观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父母尤其要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林如海为黛玉聘请家庭教师,本是一步好棋,但因为他做错了两件事,一是选错了老师,二是把教育权全部交给了老师,导致黛玉偏离了林家的价值观,而深受老师贾雨村的影响,也因此毁了黛玉一生。
父母再忙,在教育孩子的事上,也不应完全放手。黛玉是一个好苗子被教育坏了的典型,其错在老师贾雨村,其罪却在父亲林如海。
好心办错事,以爱的名义伤害,林如海是个合格的探花郎,却是个不称职的父亲。
由此可知,作为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如果从教育层面来读,也是一部教育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