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颜真卿《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楷书,高285厘米,宽102厘米,此碑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刊石。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刻于陕西兴平县千福寺,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现藏西安碑林。
碑文写的是西京龙兴寺和尚楚金禅师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他决定把境界中的多宝佛塔打造出来,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菩萨戒经》,唐玄宗曾为立塔赠银50万、绢上千匹。
楚金禅师圆寂后,唐玄宗特派使者吊唁,监护丧事,并亲自书写了塔额,佛教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琅琊临沂人。玄宗开元进士,出为平原太守。肃宗时迁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刑部尚书,累进封鲁郡公。
颜真卿精于书法,师承褚遂良、张旭,而自成一格,是唐代的大书法家。安史之乱时为平原太守,历迁刑部尚书、太子太师。
他立朝正色,刚而有礼,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后为奸臣卢杞所忌。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敌所害。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四十四岁时所书,也是他传世最早之碑。是碑点画丰腴,用笔劲健,结字茂密,体势端庄,是初学者的最佳范本。
盛时泰《苍润轩碑跋》谓:鲁公书《多宝佛塔碑》最窘柬,而世人最喜王世贞《艺苑卮言》又谓:多宝塔碑结法尤整密,但贵在藏锋,小远大雅,不无佐史之恨耳。
颜真卿书早年学褚遂良,后乃上溯北碑与篆隶,又从民间书法中汲取养料,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多宝塔碑入古濯新,自创己意,最后熔铸出丰腴雄伟、端严庄重之独特风格,卓然成为开宗立派之大作。
颜真卿的楷书平画宽结显然是汲取了汉隶之体势,点画浑厚而苍劲显然是汲取了篆书的笔意,看似平正但绝不板滞,看似丰肥而实具风骨,看似浊而实清,看似拙而实巧,庄而不险,从容从法度中来。苏轼评其书谓: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
欧阳修《集古录》亦曰:“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观颜真卿的楷书,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正气,如大臣正色严立于庙堂,凛然不可犯。
此碑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
《书画跋》:“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笔多用中锋,起笔和收笔有明显的顿按。多宝塔碑起笔藏锋为主,兼用露锋,方圆并用,有些横画起笔较为外露,多不似柳书的齐头方脚,而是稍存斜尖,并参以含蓄的笔意使之变化丰富;收笔用顿笔和回锋的较多,强调“护尾”,尤其于横画中最为明显,写横行至收笔处,常向右下方重按,顿笔回锋,体现出颜体的雄浑、大气之韵,竖画粗壮,浑厚力强。
此碑横竖笔画粗细对比鲜明,富节奏、韵律美感,也把颜体的一个“筋”的意味完整的表达出来。颜体撇画较轻盈挺健,捺画却粗壮有力,有“蚕头燕尾”之称,给人以刚健的动感,尤其是捺脚较长,顿挫后踢出开衩,含蓄而又有峻利之感。另外,颜体捺画的捺脚多与撇画锋尖持平或稍低,不似柳体的撇低捺高,而呈现出一种舒展沉稳之美。
多宝塔碑转折变化较多,主要有提笔耸肩顿挫和按笔削肩暗转之法,有方有圆,方圆兼施。多宝塔碑具有唐楷“尚法”的典型特征,结体宽博,布白较匀整,字型稍方,端庄平稳,正气饱满,多宝塔碑已初显颜体成熟期的正面示人、雄浑豪迈的书风。
书体不似柳书的中紧外放,主笔长枪大戟般舒放。多宝塔碑字体笔画间的宽窄收放对比较欧、柳书体要小,主笔相对收敛,短笔相对放长,因此中宫显得较为疏朗,外部笔画也较规整,较欧、柳书体略显内松外紧、字势宽绰、雄浑平稳。
塔碑中的点运用灵活,引带顾盼;各笔画间时有露锋映带,连贯照应,正斜相生;多宝塔碑一些主竖故意偏离中线,而靠长横的斜势及长的“力臂”和重的“垂尾”来获取平衡,使稳活相生,奇趣顿增。
笔力雄浑厚重,墨酣意足,在笔墨流动处颇显媚秀之姿,也成就了颜楷的“雄媚”书风。颜书结体的“中紧外松”“饱满方正”只是相对于欧、柳书体来说的,具体到单字中,字的结构仍符合楷书结构一般规律,能松紧适宜,笔画、结构、单字同中求变,结体上下收放参差、左右高低错落。学习中要避免内部过于疏朗,流于松散;字形也不可过于方正,而显得呆板无神。
文物出版社影印之宋拓《唐颜真卿书多宝塔碑》《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金石拓本菁华》收有明中期整拓,《西安碑林名碑》辑有馆藏明末清初拓,可为校碑参考。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