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凤凰山地区,当地村民曾在古墓中发现一本古书,而当专家对其进行鉴定时,却发现该书竟是一本早已失传的古籍,并且由于这部古书太过珍贵,因此只能被保存在县城的军火库中。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墓中出土的古籍又是什么内容?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75年8月,江西省凤凰山铜鼓墩横塘村公社,准备在村中开挖一条排洪水沟,以确保夏季时田地不会被雨水淹没,随着这项工程便紧张而有序地开始,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村民们居然在地下挖出了一处古代墓葬,引来周围群众的围观。
本县的考古工作人员组成了一只考古队,并对这座陵墓展开了发掘,他们在墓内,首先找到了《宋故陶公提干堂长塘中记》的墓志铭,其上内容记载,墓主人名叫陶桂一,是南宋时期的中层官员,身世为陶渊明22代孙。陶桂一先入太学,后任武冈军与南康军教授,甚至还担任过白鹿洞书院堂长,于南宋景定二年去世。在整座墓葬中,村民们只挖出了一些瓶瓶罐罐,并没有发现想象中的金银珠宝。墓内墓主人的尸体保存完好,他被九层丝绸包裹的严严实实,在重见天日后肌肤仍有一定的弹性。不过较为遗憾的是,在尸体出土不久后,由于大量氧气的侵入,其外表开始迅速腐化褪色,并发出阵阵恶臭,最后被迷信的村民们以“防止尸变”为由擅自烧掉。
非常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当时管理的松懈,考古人员对于文物保护意识的欠缺,导致墓中出土文物被迅速哄抢一空,每位村民手中都捧着自己的“战利品”回家珍藏,甚至还有一些人准备将棺木劈开当作柴火烧掉。
在古墓出土之时,村中30岁的中年人小周正在家中吃饭,听闻大家都去“寻宝”后,他也赶忙放下碗筷到达了墓地现场。可是他所看到的场景,却是“人去墓空”,自己到底是迟来了一步。小周还是有些不甘心,于是他又仔细地挖了起来,结果还真的从墓内积水中找到了一本保存还算完好的古书。小周虽然看不懂古书上的文字,但是他觉得该书很有可能是一件宝贝。小周将古书捧到家中后,立即用布小心地将其包好,并且撒上很多的草木灰吸干其中水分,之后便珍藏于自家的墙洞之内。
几年之后,我国各地开展了一次大型的文物普查活动,各地文物部门纷纷前往乡村搜集文物,以保护国家重要文化遗产。当考古工作者来到横塘乡打听后,便听说小周家珍藏着一部奇怪的古书,于是他们就登门拜访,希望小周能够将古书交出。小周倒也痛快,他毫不犹豫拿出自己珍藏的古书,以私人的名义捐赠给了当地的文物部门。
专家们对小周的慷慨十分感动,接着连夜将古书运至博物馆内的实验室,进行鉴定与修复工作。专家们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该书的作者居然是宋代大儒邵雍。邵雍,字尧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其本人与张载、程颢、程颐、周敦颐并称为“北宋五子”,曾受到宋仁宗与宋神宗两代皇帝的重视与嘉许。
专家们还指出,墓中所出土的古书,其装帧形式为宋代盛行的“蝴蝶装”,而印刷字体是典型的宋体字,并且全书共有两本,分别是《邵尧夫先生诗全集》、《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只是因为阅读的方便,才被订装在一起,被人误以为是一本书。尤为重要的是,通过专家们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内的悉心寻找,发现该书在我国并未留有存本,换句话说,这本从古墓中被挖掘出来的邵雍作品,居然是一本“海内孤本”。
1984年时,江西省文化厅专门拨款5000元给当地的文物管理所,要求对这本珍贵的古籍进行修复性保护。一时之间,全国各地最好的古籍修复专家全部汇聚于江西,专门针对该书进行重新揭裱,将所有残损部分全部修复完毕。此时一个问题又出现了,鉴于这本古籍的珍贵程度,其保护方式及存放地点又难住了所有人。后经商议,众多专家决定,将该书藏在星子县武装部军火库之内。如此一来,古籍不仅能够与枪支弹药一样处于干燥避光的环境,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它的安全。
由此来看,古墓的价值并非能出土多少金银珠宝,其中的古书更是无价之宝,因为书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们所记录的,是一个时代的特点,以及厚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