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故宫啥样?曾千余次走进故宫的阎崇年这样说……

编者按:

作为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紫禁城)是中国千年典章文物的结晶和五千年中华民族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拥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到今年整整600年。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致力于故宫文化的研究和弘扬,一生与故宫结缘,他曾先后千余次走进故宫。不久前,他的又一部以时间为线索,讲述明代故宫、清代故宫、民国故宫和新中国故宫四个时期的历史新著《故宫六百年》面世。人民政协报文化周刊记者借此机缘专访阎崇年先生,请他谈谈故宫的建筑之美、蕴含之丰和收藏之富。

一生与故宫结缘

Q

文化周刊:您去过故宫千余次,研究故宫、讲故宫、写故宫,还记得最初结缘故宫是什么样的情形吗?

初识故宫啥样?曾千余次走进故宫的阎崇年这样说……

阎崇年:我出生在山东蓬莱一个半山半海的小乡村。因乡村地少人多,且土地瘠薄,难以糊口,曾祖父、祖父、父亲、兄长先后四代到北京谋生。清代、民国来京打工多不带家眷,老了落叶归根。他们每一年或两年回乡探亲一次,自然要讲北京、讲皇宫的故事。我的祖母很会讲故事、特别会讲宫廷的故事。老家有一句民谚:“为人不上京,等于白托生。”儿童少年的我,脑子里装了很多北京、宫廷的传说和故事,引起我浓厚的兴趣。1949年北平解放之初,我来到北京,父亲带我第一次走进故宫,终于圆了我的一个童年向往故宫的梦。

1949年4月我到北京后,又同故宫有了地缘。我家住在北新华街北口,今北京音乐厅旁边。这里同故宫、中南海、中山公园(社稷坛)、天安门、文化宫(太庙)等南北只有长安街的一街之隔。我上中学在南长街南口的北京市第六中学。这里是清朝升平署的旧址。学校同故宫东西只有南长街一街之隔。我们体育课一度就在天安门广场上,我们还参加了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课余时间,我和同学们的脚步,可以说经常徜徉在天安门、故宫、社稷坛、太庙、甚至中南海。我们学校的老校工徐沛霖曾做过皇宫侍卫,学校北边的会计司胡同里住着清宫老太监,我曾经多次听他们讲过故宫和清朝的往事。这些都成为后来我研究故宫所特有的地缘。

Q

文化周刊:作为明清史学者,在学术研究上与故宫“接触”又是怎样的?

阎崇年:我与故宫有很深的学缘。学,既指读万卷书,也指行万里路。先是读书,我学清史,清承明制,也涉猎明史,所看的文献、档案、文集、笔记、宫史等,多是有关明清宫廷的记载。故宫是明清皇权的核心、文化的中心、艺术品收藏的中心。所以,研究明清史离不开故宫。因为学术研究的关系,我经常去故宫明清档案部即后来的第一历史档案馆,开会、考察、看书、查档案,总算约有千次之多。我也写过研究故宫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再是行路。故宫姻系中的沈阳故宫、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南京明宫遗迹,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我都多次去参观考察过,并结识许多学界师友。这些都为我“故宫系列”八本书,做了理性与感性的、资料与体验的准备,打下学术的基础。

初识故宫啥样?曾千余次走进故宫的阎崇年这样说……

此外,跟故宫相关联的学术团体,如北京史研究会、清宫史研究会、北京满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古都学会等,我都在其中任过职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故宫成立紫禁城出版社,恢复《故宫学刊》和《故宫博物院院刊》,创办《紫禁城》杂志,成立中国紫禁城学会,编纂《故宫志》和《故宫词典》,创建清宫史研究室等,我都从朋友那里先知其事,有的还参与其中。这样,我在故宫内外,结识了一批多行业、多学科、多单位、多领域的老年专家和青年俊彦,得以对明清皇宫及其外延有更多的、更细微的了解。

Q

文化周刊:从2012年到2020年,即从78岁到86岁的8年之间您连续出版了关于故宫的8本书,这个“故宫系列”是怎么讲故宫的?

初识故宫啥样?曾千余次走进故宫的阎崇年这样说……

阎崇年:第一次写故宫,是2010年至2012年,值与央视《百家讲坛》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合作的机缘。成果是在《百家讲坛》开讲《大故宫》系列讲座66讲,出版了《大故宫》一、二、三部,之后又补充播出和出版了其第四部———《御窑千年》。今年,为纪念故宫600年,故宫出版社将《大故宫》修订出版。

第二次写故宫,是2019年至2020年,值与网络音频平台喜马拉雅和华文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合作的机缘。成果是在喜马拉雅开讲《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系列讲座100讲,出版了文字翔实版《故宫六百年》(上下册)和简明版《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初识故宫啥样?曾千余次走进故宫的阎崇年这样说……

本来,故宫的写作计划告一段落,但是庚子年前夕疫情来临,禁足在家,于是梳理已积累的资料,写出《故宫疑案》书稿,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付梓。通过电视视频、网络音频和图书文字等形式,讲述故宫的历史、建筑、艺术、人物和精神。

故宫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宝库

Q

文化周刊:今年是故宫建成600年,历史上相关的记载是怎样的?

阎崇年:《明太宗实录》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初四日记载:“爰自营建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臻,今已告成。”以北京皇宫坛庙告成,永乐皇帝在奉天殿(今太和殿)暨殿前广场,接受朝贺,大宴群臣,以及贡使。这就表明,从故宫建成于1420年,到现在2020年,整整600年了。故宫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所以北京故宫,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北京故宫的600年,是紫禁芳华的600年。这是中国文化史、也是世界文化史的一件大事。只有伟大的中华文明,才有伟大的北京故宫。

Q

文化周刊:故宫是中华文明史上一座文化的宝库,它有什么显著特色?请您举例谈谈。

阎崇年:故宫的建筑形式各样,丰富多彩,是一座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明太宗实录》记载:初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是成。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明朝规划营建皇宫和京城,是在元大都城旧址基础上,以南京皇宫、城垣为蓝本,而“高敞壮丽过之”。明朝北京皇宫之建筑,其理念之深、选址之优、等级之尊、规模之巨、建筑之高、体量之大、用材之贵、工艺之精、艺术之美、藏品之多,创中国历史之最。北京城是一座伟大的都城,皇宫殿宇是一座伟大的建筑群。

故宫还是一座伟大的丰富的艺术宝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所积累的艺术品总汇,而且这些艺术品传承有序。故宫博物院藏品至2016年,经过清点,凡25类,共1862690件(套)。诸如玉器、青铜器、玺印、瓷器、书法、绘画、碑帖、典籍、档案、金器、漆器、乐器、织绣、家具、文房、舆图等,其价值珍贵,数量巨大,种类繁多。

比如书画。《平复帖》,西晋陆机书,书风朴拙,行笔挺健,是存世最早书法名品。此帖从清宫流入民间,张伯驹先生花重金将其购买,藏缝在棉袄里,带出日据的北京城,后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收藏。又如《兰亭序》,冯承素临摹本,被誉为临摹之最精美之本。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宋人摹),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体现六朝时期山水人物的画风。唐阎立本《步辇图》(宋人摹),绘画表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长安,拜见唐太宗李世民,迎接文成公主前往与松赞干布成婚的历史画卷。卷卷卓异,件件珍品。

又如中国瓷器,唐宋名窑,瓷苑新葩。宋“定、汝、官、哥、钧”和德化白瓷等,故宫多有收藏。元代青花,开启了瓷器史的新时期。明清两代,皇宫在景德镇设立御窑,以举国之力发展瓷器,瓷器艺术达到一个高峰期。明朝御窑的永宣青花、成化斗彩、万历粉彩等,在不断创新。清朝以康熙郎窑、雍正年窑、乾隆唐窑为代表的御窑瓷器,不断推陈出新,引领世界艺术风尚。

故宫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

Q

文化周刊:故宫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凝聚着中华文化精神,在您看来,故宫的文化精神是什么?

阎崇年: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打通天、人、古、今的关系,就是哲学。故宫所体现出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传统哲学的理念。

初识故宫啥样?曾千余次走进故宫的阎崇年这样说……

如“中”“正”“和”“安”的理念。北京城和故宫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子午线即中轴线,突出一个“中”字,中轴线上北京城的正阳门突出一个“正”字,乾清宫内宝座上方悬匾御书“正大光明”也突出一个“正”字;皇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与太和殿前太和、协和、熙和三门,都突出一个“和”字;皇城六门——天安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地安门,都突出一个“安”字。

中与正——北京城又是按照都城中正型理论建造的。宫城在北京居中,三大殿在宫城又居中。居中与对称相呼应,北京的宫殿、坛庙等也多是对称的。这体现儒家文化大中至正的哲学理念。

和与安——就“和”而言:宫城外朝的三大殿,明初分别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突出“天”,就是皇权神授;明嘉靖重修三大殿后,依次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突出“极”,就是皇权;清初重修三大殿后,依次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突出“和”,就是社会协和。这个由神权的“天”,到君权的“极”,再到社会的“和”,前述皇城六门都突出“安”字。这反映出帝制社会虽然发展缓慢,思想理念却在不断进步。

“中正和安”——中则正,和则安。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礼记·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当然,“中正安和”在帝制时代只能是一种理念、一种期望,实际上是不可能真正完全实现的。

Q

文化周刊:悠悠600年,穿越历史的风云激荡,故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阎崇年:故宫所体现的哲学,就是创新的哲学;故宫所体现的精神,就是创新的精神。朱熹《观书有感》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分四层,因果递进:因源头活水,方渠清如许;因渠清如许,才光影徘徊;因光影徘徊,故方塘如鉴。所以,朱熹这首诗的旨趣就是“活水”,也就是“日新”。正如《礼记·大学》引述汤之《盘铭》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600年的故宫,为我们充盈哲学理念、修润精神境界、涵养艺术素质、蕴育高尚品德,提供了可信的路径、可贵的场所、可看的实物、可鉴的俊杰。故宫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伟大的教科书,故宫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座伟丽的丰碑。

记者:王小宁 谢颖

编辑:魏芯蕊

【来源:人民政协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216 字。

转载请注明: 初识故宫啥样?曾千余次走进故宫的阎崇年这样说……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