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是现代旅游业的始作俑者,而瑞士最早接待的大批游客来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自那时开始,瑞士越来越成为全球各国游客都向往的旅游胜地。某种程度而言,当年的英国游客引领并定义了此后的瑞士游:无论游客们的种族、国籍以及所处时代如何不同,瑞士成为出国游的必到之地,却恒久不变。
这,究竟因何而起?英国剑桥大学院士罗伯特·麦克法伦撰写的《心事如山》一书,回顾并分析了当初为什么大批英国人会前往瑞士旅行。他的分析或许也可以作为各年代、各国家游客们选择瑞士的解释。本期“瑞士深度游”特别转载该书的部分章节,并选择当年多次前往瑞士的英国游客之一、天才画家威廉·透纳(william Turner, 1775-1851)所画的瑞士山水名作。
大英帝国的繁荣带来了稳定、富裕和舒适的生活环境,维多利亚时代的公民们越来越喜欢冒险。中产阶级需要一个打开危险的阀门——可供他们释放在养尊处优的城市生活中积聚起来的精力的地方——而阿尔卑斯山正是那个地方,因为在那儿,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冒险的程度。“冰川上的危险,想象的成分超过了真实情况,”在下面一章“冰川”中,巴德克的瑞士旅行指南这样安慰读者。的确,对大多数的游客来说,那正是关健的一点:你可以尽情想象阿尔卑斯冰川上发生的可怕事件,他们逐渐遍布于高山上,但是并不经常发生。不时有人丧命的事实鼓舞着那些活着的人,因为他至少不断提醒死亡的可能性,这是高山经历的本质。
维多利亚中期对高度带来的恐惧的热忱,可以通过阿尔伯特•史密斯(Albert Smith)的成功来窥探。这个大嗓门的讽刺作家和企业家,从1853年起就以他的展览——“攀登勃朗峰”,进驻了伦敦皮卡迪利(Piccadilly)宽敞的埃及大厅。史密斯是一个喜欢坐着的人,在大量的旅行指南和无节制的酒精援助下,终于在1851年8月登上了勃朗峰(史密斯探险的液体储备如下:六十瓶法国廉价葡萄酒、六瓶波尔多葡萄酒、十瓶圣乔治、十五瓶圣让、三瓶柯纳克白兰地和两瓶香槟)。他回来时整个伦敦都在议论他的成功,然后在1853年3月启动展示厅,史密斯对公众讲述了他的登山历程,大厅里有不少漂亮的女性引座员,穿着阿尔卑斯山区的少女装——紧身连衣裙,一张剪下来的瑞士小木屋的图案(根本不管勃朗峰是在法国),在舞台的后面,到处是收拢起来的阿尔卑斯山的透视画,还有一只毛发蓬松的圣·伯纳德瑞士救护犬——以及阿尔卑斯山逼真的最后亮点——一只强打起精神的岩铃羊在镶花地板上掠过,在表演时不识时务地拉下粪便。史密斯用洪亮的嗓音叙述他扣人心弦的登山故事的同时,交响乐团在乐池里演奏了《查莫尼波尔卡》(Chamonix Polka)和《勃朗峰夸德里尔舞曲》(Mont Blanc Quadrille)。
换句话说,那展览,是有关阿尔卑斯山的一场低俗演出。但是他提供了间接体验冒险的机会。“你倾斜着身体开始攀登,”史密斯用有力的声音,向全神贯注的观众描述他如何攀登莫德拉科特峰(Mer de la Côte),“下面除了冰雪深坑,什么都没有。如果脚底打滑或者拐杖下的冰裂开, 就没有活命的机会。你会像闪电一样从一个冰冻的峭壁滑行到另一个,最后被猛撞成碎片,坠落到几百英尺下可怕的冰川深处。”“哇!”观众讶异着。在没有悬崖的皮卡迪利,观众可以把自己置身于真正的危险中,有一到两个小时,他们待在勃朗峰的岩石深冰处,然后,当灯亮起的时候,他们站起来,把大衣披上肩,激动地颤抖,然后离开。这种刺激的感觉来自作为观众,而不是参与者的他们(而且是一种持久的刺激:同样的刺激还可以来自于每一部灾难电影、每一个天灾人祸的讲述,如今仍然卖得动票)。
公众爱上了史密斯带有异国情调和令人颤栗的大杂烩式展览。该展览展期六年,门票全部售罄,收入超过三万英镑。“凭着他自己的能力和好脾气,”狄更斯认同地写道,“史密斯得以融化(勃朗峰)不朽的冰雪;结果,最羞怯的女士可以一天两次攀登他……不会带来半点的疲乏与危险”。据《泰晤士报》报导,1855年英国的夏天,完全被“勃朗峰狂热”支配。越来越多的游客旅行到阿尔卑斯山去看勃朗峰的绝妙峰顶;同样,越来越多的人,试着去攀登他。
1850年是十九世纪登山运动的全盛期,1859年则是他的转折点。斯迈尔斯出版了一本颇具影响力的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也在那时出版。
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Macfarlane,1976— ),剑桥院士,其研究和写作领域侧重于自然与文学的关系,二战后的英美小说,当代诗歌和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等等。
他的“行走文学三部曲”展现了当代旅行写作新的走向和所能达到的高度。《心事如山》为其中的首部作品,出版后获得“卫报首作奖”、“泰晤士报年度最佳青年作家奖”和“萨默赛特·毛姆奖”;第二部作品《荒野之境》获得或被提名有将近十个奖项,由BBC制成纪录片。《古道》2012年出版,广受好评,不断出现在各种“年度好书”的推介中,获得“塞缪尔·约翰逊奖”提名。2013年他受邀担任布克奖评委会主席,成为布克奖史上最年轻的评委会主席。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版《心事如山-恋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