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个城市总有那么几条老街,承载着历史人文,诠释着市井风情。随着时代的洗礼,湖州人惊喜发现,老街正在旧时光和年轻态之间焕发出勃勃生机。即日起,我们推出“老街新说”系列,邀您一起走进老街,重温过往岁月,聆听今日故事。
小西街名片
小西街地处湖州市老城核心,曾是湖州人市井生活的代表。对老街区的保护,当地没有大拆大建,而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百坦”之路。
如今,小西街完好地保留了2万平方米江南老街原貌,有省市级文保单位5处,历史建筑10处,传统风貌建筑院落20余处。
同时,引入现代产业经营模式,设置艺术人文、创意研发、文创商业、休闲生活四大功能片区,开创了历史保护和艺术文化相结合的城市发展新途径。2018年获“浙江省省级文化创意街区”称号。
“老街新说”之小西街——回家
对不少湖州人来说,有一种习惯,叫“没事儿就去小西街走走”。
从闹市区慢慢拐进小西街,如同从现在走进了过去。斑驳的老墙、古朴的庭院、幽深的小巷,让时光流转,内心的喧嚣戛然而止。
这里,是湖州历史上名门望族、富商官宦聚居之地,也是明清时期湖州传统民居的集中体现。
这里,既是地理,又是人情,被许多人视为乡愁记忆的“梦里老家”,你去或者不去,它总在默默等你。
“我的童年、青少年时光,都是在小西街度过的。最珍贵的感情和记忆都在这里,我放不下也离不开。”——应国宏
小西街高巷6号,有一间十来个平方米的露天小院,青苔翠竹、花草绕墙,古朴幽雅,还贴心摆放了桌椅和遮阳伞。
立秋虽过,燥热不减,但坐在小院里,吹着过堂风,顿觉舒爽。
叩开这家大门,开门的是位儒雅大叔。大叔名叫应国宏,生于1968年,说他儒雅,不止于言谈举止,他的屋子着实让我们惊艳。
屋内,老家具摆放错落有致,碗、盆、缸、竹筒等容器都被当作花器,与自然植物结合成插花作品,满是天然意趣,而这些都出自应国宏之手。
“这里曾是我的老家,现在我把它打造成了‘文人花道’工作室、湖州人的小客厅。” 袅袅茶香中,应国宏打开了话匣子。
1975年,应国宏随父母搬来小西街,兄弟姐妹四个,他排行老三,这间47平方米的房子,成了一家六口的安身之所。
如同电影《七十二家房客》里的场景,彼时小西街住满了人。在应国宏的记忆里,每天叫醒他的就是吱吱呀呀的车辕声,那是环卫工人上门倒马桶了。
清晨四五点钟,家家户户门前置放了马桶,偶尔有人忘记了,听到响声后睡眼惺忪都会忙不迭起身把家里的马桶拎到大门口去,若是错过倒马桶的时间,那就尴尬了。
“居住空间狭小,街坊们都在公用地方烧饭、洗衣、堆放杂物,整条街共用一个厕所,关系亲密得像一家人,有时也吵架,但没有隔夜仇。”聊到这儿,应国宏不禁笑出声,他说,那时候不仅空间共享,信息也共享,因为屋与屋之间隔音差,谁家都藏不住秘密。
听巷子里的老人讲故事;和小伙伴在门前的小河里游泳、摸螺蛳;初中放学后和同学骑着自行车涌进石板路,自行车铃声“滴零滴零”汇成一片欢乐海洋……回忆往昔,应国宏如数家珍,小西街承载着他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青春回忆。
结婚后,应国宏和兄弟姐妹陆续搬离了小西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街更显破败,年久失修、布局混乱、设施陈旧……应国宏轻叹一口气说,眼见好几户街坊都发生过火灾,后来他们把父母也接出来住了,而老宅是租也租不掉,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2014年8月起,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政府对小西街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性改造,老街里的居民暂时搬离。2017年,应国宏领到了回家的钥匙。
“当时让我们自主选择迁与留,我始终觉得还是老家最有归属感,浓浓人情味儿是住楼房感受不到的。” 应国宏发现,修缮后老街环境大为改善,原来的建筑、巷子都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并为每一户增设了厨房和卫生间。
老街坊重逢闲话家常,物管人员上门亲情服务,归来后的应国宏享受着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互助,也想让更多人感受老家情怀。于是,身为省级插花花艺大师的他,用手艺打造出了一方供往来游客赏玩、歇脚的地方,让乡愁在这里延续。
“我不在家的日子,在此停留的家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和我交流。”顺着应国宏的指引,我们看到庭院的桌子上放着本子和笔,翻开本子,人生感悟、可爱段子、稚嫩绘画、各种许愿扑面而来。其中一页写着:理想的家,有花有草,有猫有狗,有爱人有孩子……
“小西街把历史建筑与文创艺术相融合,有故事、有情怀,让我可以静下来,安心做音乐,在这儿我找到了心灵的港湾。”——李小强
穿行于小西街,铺满墙的凌霄花,点缀着翠绿藤蔓、白墙黑瓦,宁静而又热烈。文化礼堂、创客驿站、西岸美术馆、手作生活坊……在一路的文艺范中,“哎哟音乐”工作室跃入眼帘。
如我们想象,工作室的主人李小强白净帅气,一身休闲衣裤加上黑色鸭舌帽,和视频中怀抱吉它弹唱的样子无异。在抖音平台上,他和朋友合作的账号“你的方宇杰”拥有160多万粉丝,单条最高点赞量达到517万。
“我那朋友是湖州本地人,而我是新湖州人,我们都非常喜欢音乐,一拍即合。” 李小强是一名“90后”新生代音乐人,祖籍河南,2010年来湖州求学,一待就是10多年,尽管学音乐属于半路出家,但热爱加投入,让他收获了不少专业奖项。
由于之前在上海进修器乐演奏和音乐创作,李小强很多音乐人朋友、老师都在上海,而他却坚持留在了湖州。
“我觉得小西街很好啊,历史与文艺和谐共存,大城市经济压力大,心一浮躁就很难做好音乐,而老街温暖包容,对年轻人更友好。” 李小强幼年在老家小院生活,小西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他有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
“你说离别难免,我也愁断思恋。曾经小桥两边,那画面轻浮现……”这是李小强写给外婆的一首原创作品《中秋》,听他现场弹唱,吉他声悠扬婉转,唱腔细腻唯美,离别的愁绪丝丝入扣。
音乐是能让人“感同身受”的语言,自2019年夏天李小强在小西街开了工作室后,主业是教学,空下来的时间创作、录音,一把吉他,一段旋律,他把生活的感动唱进了乐迷的心里。
这些年,“哎哟音乐”工作室成了李小强天南地北的朋友过来交流音乐的集聚地,而这些人来过后无一例外都喜欢上了这条街和这座城。上个月,他的几位上海朋友来湖州录制《2022中国好声音》,他们又好好聚了一回。
“近几年老街上年轻面孔越来越多,各种文娱活动、各式文艺小店,让老街正青春。” 李小强说,现在的小西街,不仅老一辈人留有归属感,年轻人也愿意为其买单。
在小西街做音乐的日子是快乐的,但音乐回报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你有那么多粉丝,有没想过做音乐咖啡店或者直播带货啊?”面对我们的提议,李小强淡然一笑,“这些快销模式和我的初衷相违背,音乐没办法速成,梦想也是。”
说这话时,李小强的神情特别认真坚定,忽然觉得,他其实和老街很像,都不那么商业,都有一种情怀,而这种情怀,深藏在心里,在梦里,在过往岁月的回首里。
记者:徐斌姬
摄影:王洁涵
视频:郑重 宋宇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