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黄庆刚、林凡诗
夜色渐浓,晚风习习。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石板小路,记者走进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从山头眺望,具有瑶族风情的传统民居散落在郁郁葱葱的树林和梯田旁,家家户户灯火通明。
“天冷,快来烤烤火。”62岁的瑶族村民余金福跟记者打起招呼。余金福的房子位于半山腰,古色古香的4层民居与周边的群山相映成趣。客厅内,57岁的妻子潘广英戴着黑色头巾,身穿瑶族服饰,在火炉旁一边哼着瑶族歌曲,一边绣十字绣。
火盆里的木炭烧得通红,聊着聊着,老两口感叹起过往的生活:道路不通,买卖货物靠人背马驮;生活贫困,居住透风漏雨的吊脚楼……“半边床板半边屋,半边铁锅炒南瓜。”一句顺口溜诉尽了他们曾经的艰苦生活。
“过去望着一亩三分地,愁着何时才能走出大山。”余金福说,以前从村里到镇上只有一条狭窄的山石路,徒步要走6个小时,如今柏油马路修到村口,开车只需40分钟。
大寨村四面环山,村民祖祖辈辈在此耕种。过去部分村民为了维持生计,砍伐林木增加收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面对莽莽大山和先辈遗留的一片片开荒之地,如何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经过各种尝试后,大寨村同桂林的旅游公司合作,将梯田打造成景区。村民积极植树造林,大力发展农耕文化和红瑶文化。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不少村民看到新商机,外出务工的青年纷纷返乡创业,村里的民宿和餐饮业迅速发展。
2017年,余金福的儿子余琼通回到家乡,拆掉原来的老式吊脚楼,盖起了两层民宿。2018年,他们一家贷款将房子改建为4层楼房,目前共设有18间民宿。“融合了瑶族风格和现代元素的民宿很受欢迎,旅游旺季还得提前网上预订。”余琼通说,如今,村民过上了“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新生活。
“从前靠山吃山,穷得叮当响;现在靠山吃山,村民走上致富路。”余琼通说,返乡创业后,他当选为村委会主任,见证了绿水青山“变现”的过程。目前,大寨村已有210多户村民开设民宿,仅靠景区分红,平均每户每年分红近3万元。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当地瑶族文化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晒衣节”期间,不少当地居民展示织布艺术和瑶族服饰,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参观。“现在不少年轻人重拾传统技艺,瑶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余琼通说。
如今,大寨村已经摆脱贫困,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示范村,全村贫困人口均已脱贫。从2017年开始,大寨村每年同老挝的村庄交流脱贫攻坚和旅游发展经验,为国际减贫合作贡献力量。半个月前,大寨村还同老挝象龙村开展扶贫工作网络交流会,为他们提供经验。
月上枝头,夜深人静。炭火越烧越旺,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真想不到生活变化会这么大。”余金福感慨说。
“目前我们正计划在旅游淡季种植格桑花,打造梯田花海的新景观,为村民创造更多收益。”余琼通接过父亲的话,眼神坚定而自信。
清晨,一声声鸡啼打破黎明的沉寂,一缕缕炊烟在农家升起。旭日东升,阳光洒遍山头,瑶寨村民开启了新一天的生活。(黄庆刚 林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