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关于柳体书法师承取法,《旧唐书·柳公权传》云:“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金刚经碑》备有钟、王、欧、虞、褚、陆之体,尤为得意。”从这段文字可以得知柳公权书法从王羲之入手,魏晋以及初唐的书法大家都是他取法的对象,师法非常的广泛,从《金刚经碑》来看主要取法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从近年出土的《钟楼铭》可见钟繇、王羲之的体态,结体与褚遂良《孟法师碑》相似,偶尔可见欧阳询的影子,此碑笔法统一,瘦硬峻利,但体貌多样,也正好体现出了集古的特点。《金刚经碑》广为流

传大概也是因为它备有诸家之体。

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又朱长文《续书断》云:“(柳书)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道劲丰润,自名一家,而不及颜之体局宽裕也。”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云:“柳公权书法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清刘熙载《艺概》云:“柳诚悬书《李晟碑》出欧之《化度寺》,《玄秘塔》出颜之《郭家庙碑》,至于《沂州普照寺碑》,虽系后人集柳书成之,然刚健含婀娜,乃与褚公神似焉。”以上说法有其合理性,但是也有片面性,如《玄秘塔碑》有学颜的成分,但不单只有颜,所以有失偏颇。又朱关田先生在《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中云:“柳氏之书,乃本于是,而出入颜真卿,兼收欧阳询的峭劲、虞世南的圆融、褚遂良的疏朗,取精用弘,神明变化,遂以方拓峭险,而别开生面。”未说道有颜的影响,直到范仲淹《祭石学士文》以“曼卿之笔,颜筋柳骨”称颂石延年书法,“颜筋柳骨”才成为定论。如解缙《春雨杂述》里直记柳公权为鲁公嫡系。

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柳公权书法的特点是集古出新,书法渊源大致有三条线索。得王羲之平和、古朴、清逸之韵,得唐代诸家清劲、含厚、宽博之气,得北碑清劲峻拔之质。所以说柳公权取法不只是欧阳询,也不只是颜真卿,而是“遍阅近代诸家”,往上可至魏晋。柳公权掌握了历代书家尤其是初唐及中唐欧、虞、褚、颜、陆的精华,才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

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柳体、欧体、颜体之比较

第一,从结体上看,柳体内紧外松。欧字和颜字的中宫与周边比划没有大开大合之势,而柳体中宫收紧,四周疏放,笔画向内攒聚,向外辐射。柳体撇低捺高,而欧体撇捺的终端落在一条水平线上,对称均匀,犹如端立之人,一派静穆之态,而柳体如行走之人,正在向前迈进,给人潇洒超逸之感。

第二,从用笔和笔画形态上看,柳体用笔十分灵活,他不纯用方笔展露筋骨,而是起笔多方,收笔多圆,长画多瘦,短画多肥,竖画多挺健,横折多圆劲,笔画变化多端,可以说是随体附形,极具变化之美。

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第三,从笔势上看,柳体的笔势非常的爽疾,笔画尽处,笔势遒张,《续书评》以“惊鸿避弋,饥鹰下鞲”在形容柳体的笔势的凶猛迅疾。 欧体和柳体都善于用方笔起笔,中锋行笔,骨力遒劲,结体严紧,柳体延续了欧体的严谨工整、平正峭劲,简单来说,欧体、柳体都属于有“骨气”的类型。

柳体楷书笔法的形成与变化

柳公权前期的代表作有《金刚经碑》、《钟楼铭》、《冯宿碑》,后期的代表作有《清静经》、《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碑》“备有锺、王、欧、虞、褚、陆之体”;《钟楼铭》时有钟、王的体态,铭文的结体与褚遂良《孟法师碑》相似,偶尔也可见到欧体的影子;柳公权前期的作品追求“字字有出处”,《冯宿碑》的圆润之处颇似虞世南,但已经不像《钟楼铭》那样可以找到祖本,《钟楼铭》算是柳公权的蝉蜕前夕的作品。《清静经》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字形较小,笔画较细,用笔的轻重提按节奏非常分明。柳体发展到《玄秘塔碑》已经很成熟了,是柳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它没有欧体的戈戟森列之势,也没有褚体的端劲绰约之姿,是完全异于前人的一种新的体态——柳体。

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柳公权六十岁之前都是在临摹前人的作品,吸收精华,主要特点是集古;六十岁之后才开始创新,到《玄秘塔碑》风格才渐趋成熟。在整个形成与变化的过程中峻键刚劲的风格一直贯穿始终,这与柳公权正直的性格是联系在一起的。

下面分别从柳公权集古和出新两方面选择作品来分析柳体楷书笔法的形成和发展。

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柳公权六十岁之前的作品主要是集古,所以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六十岁以后,特别是到《玄秘塔碑》,柳体书法已形成了自己的风貌。柳体用笔最大的特点是方圆并用,既方峻劲利又含厚圆润。转折处用方笔折锋,给人一种雄强、方峻、劲峭的感觉。《钟楼铭》、《冯宿碑》还在集古阶段,笔画有欧、虞、褚的特点,《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特点就已经非常鲜明了,横画方起圆收,长横伸左取势,中段稍细,提锋为之,中锋运笔颇得骨力,短横写得较粗壮,按笔较重,力量凝聚,整个横画方圆结合,既骨力奇峭,又不乏血肉。

竖画起笔多用方笔,方起之后的折锋非常突出,时常出现两个棱角,起笔一般是两次折锋完成的,使得起笔非常的厚重;从行笔上来看,刚劲有力,直中又有些许变化,图中“十”字为悬针竖,提笔出锋,显得饱满尖锐很显精神。图中“人”字撇画方笔起笔,行笔速度较快,长掠直下,稍带弧度,修长劲健,用笔干净利落。前期的《钟楼铭》、《冯宿碑》撇画笔捺画短很多,后期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撇画越来越长,从左高右低逐渐变为左低右高。

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捺画分平捺和斜捺。图表中的 “人”字是斜捺,《玄秘塔碑》、《神策军碑》中的斜捺在尾部较《钟楼铭》、《冯宿碑》更加的厚重,力度更加大出锋极有力量 ,像刀一样锋利,钝角较重,在行笔过程中变化毫不犹豫,柳体的特点也越来越鲜明。“之”是平捺,一波三折,变化细腻,波澜起伏,意味深长。

柳体的点画方圆并用,行笔多变,多带钩出锋,遒劲动人, 用揉毫来蓄势,出钩劲利,如高峰坠石,利落而显精神。竖弯钩则一路圆转,曲劲有弹力,横折弯钩的弧度较大,钩笔饱满。

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钟楼铭》笔法瘦硬峻利,结字稍见宽疏,《冯宿碑》笔法圆润之处像虞世南,结体仍较宽博端庄,但没有《钟楼铭》那样瘦劲,《玄秘塔碑》端庄俊丽,字的右肩稍高,险中求稳,无欧体的“戈戟森列”、褚体的“端劲绰约”、虞体的“典雅谦和”,已基本泯去了欧、颜风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种全新的姿态——瘦劲挺拔、端严清俊,比早期的《钟楼铭》更加端严劲利。《神策军碑》用笔遒劲厚重,意态雄豪,较之《玄秘塔碑》运笔更得心应手,笔力更加老道,毫无拘谨之态,表现出浑厚中见劲利、平正中见潇洒的特点。

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柳体楷书笔法的传承与影响

柳公权创造出的柳体楷书,为唐代楷书作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总结,也为后世楷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论是在唐朝还是在中国整个书法史上,柳公权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后世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柳公权之前,法度严谨初唐、盛中唐楷书出现了标领百代的宗师,形成了风貌鲜明的体态样式,如欧体、颜体。在柳公权之后,能与这些宗师相媲美楷书书法家就微乎其微了。

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柳公权书法对他所处的朝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当时,许多名人墓碑和墓志都希望是柳公权书写,否则会认为是不孝;许多国外来唐访问的

学者都愿意花重金购买柳公权的书作,这就足以说明柳公权在当时影响之大。柳公权楷书对后世楷书的影响,在古代文献中也有明确记载:“柳公权书《阴符经序》柳诚悬书,至此极也,论者或不能尽,然则人之好尚亦难齐亦。李西台(建中)爱柳《尊师志》,欧阳(修)公爱《高重碑》,惟君谟(蔡襄)独喜此序。”

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宋代李建中、欧阳修、蔡襄都曾受柳体楷书的影响,他们从柳公权不同的碑帖里选自己所爱,各得其所。明代董其昌对柳体也情有独钟,他认为“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用笔古淡正是董其昌对柳体的深刻体会。

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036 字。

转载请注明: 书法品鉴:柳公权楷书的形成与流变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