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蒙山大佛在历史上消失,而且消失了600年,了解历史,揭秘这段历史。
蒙山大佛又称西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佛像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佛像面朝南,依山凿建,蒙山主峰高1325米,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该大佛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山体地形,在悬崖上开凿出一座摩崖大佛。
蒙山晓月为太原八景之一
据史料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二年在晋阳蒙山建寺,赐额开化”、“凿石迎溪,依山刻像,历时20余年,纬时造成”。天宝二年即公元551年,可见蒙山大佛是中国最早的摩崖石刻大佛,比四川乐山大佛(公元713年)建造年代要早162年。
据《北齐书卷八·帝纪第八·后主等》中记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又为胡昭仪起大慈寺,未成,改为穆皇后大宝林寺,穷极工巧,运石填泉,劳费亿计,人牛死者不可胜纪。
北齐宣文帝高洋剧照
从史料所记可知,公元551年,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建都,把晋阳(今太原)作为“别都”。
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生性自负、好大喜功,计划扩建东魏时期在晋阳西面山上建立的大庄严寺,并依山就势开凿一尊天下无比的大佛。于是北齐文宣皇帝高洋于天保二年(即公元551年)赐建,一声令下,人马上场,历经高殷、高演、高湛和高纬四位皇帝的督建始成(公元576年),总计耗时25年,在建造过程中穷极巧工,运石填泉,花费巨大,可谓劳民伤财。
蒙山大佛建成不久后,也就是公元577年,北齐被被宿敌北周灭国,享国二十八年。
到了隋朝,隋文帝杨坚于公元602年为大佛修建佛阁,名曰“净明”。
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渊守太原,因此常来蒙山拜佛,复赐名“开化”;
唐显庆五年,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夫妇巡幸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太原,亲自朝拜蒙山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
崇尚佛教的武则天
武则天回到长安城后,下令宫内人员专门为大佛制作了一件硕大无朋的袈裟,派遣特使送至晋阳,并在晋阳百万僧俗的瞩目下为大佛举行了披袈裟仪式,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
可见在后来的隋朝和唐朝,蒙山大佛在皇家眼中形同国庙,在百姓眼中至灵至宝,倍受尊崇。其社会和历史地位可见一斑。这令蒙山大佛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佛家的一个重要宣教场所!
山西一度成为佛教的中心
因蒙山大佛为皇室所建,位置在唐高祖李渊故地,所以自问世以来,倍受唐朝皇帝的关注和宠爱。然而,随着时间的变迁,曾经燃油万盆,光照晋阳宫的蒙山大佛,在风吹雨淋的自然时光风华后逐渐凋零。蒙山大佛在宋朝和元朝这两个朝代中年久失修,终于在元朝末年(公元1368年前后)阁倾像塌,在后来的600多年中一直无人修葺,渐渐地被历史遗忘,最终不为后人所知。
最开始发现时候的蒙山大佛
在沉寂600多年后,时间飞转到1983年,蒙山大佛才被重新发现。当时太原在进行一项地名普查,这项计划中有一个叫王剑霓的工作人员发现,在太原蒙山地区有很多带有寺的地名,但是附近又不见有寺庙。此外还有一个地名叫大肚崖,经过查阅书籍和历史,认定这就是当时的蒙山大佛旧址。
此时经过自然力的毁坏,大佛下部35米处已形成采空区,一旦塌陷,势必导致大佛垮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保护修复方案最后确定由山西省著名雕塑学家苗新田负责设计并在大佛原址上加建佛头。
修葺后的蒙山大佛
2008年十月月,修复后的蒙山大佛重新亮相。坐高40米,通高66米,大佛两耳齐肩,双目微睁,背依群山,盘腿而坐,新添的佛头高12米、直径8米,重约140余吨,庄严壮观,令人叹为观止,至此,蒙山大佛历史风采再现,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为什么在唐代以后大佛会年久失修,直到元代末年完全毁坏,最终被人遗忘呢?
翻开历史可以发现,东魏、北齐是太原地区佛教传播和寺庙兴建的高潮阶段。
北魏永熙元年(公元532年),高欢灭尔朱荣,在晋阳建丞相府,坐镇晋阳前后15年。
修葺后的蒙山大佛
后迁邺以后,晋阳仍然是高氏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高欢父子笃信佛教,在晋阳城周边地带兴建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寺院和石窟群落。
东魏末年,高欢摄政时在天龙山开凿了数孔佛窟。
到了高洋称帝后,在晋阳周边大造佛像寺庙,从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到皇建二年(公元561年)之间,先后兴建了晋阳开化寺、崇福寺、童子寺等,多依山刻石,缘岩凿室,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蒙山大佛成为朝拜圣地
所以这一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佛教在北方盛兴,可是到了后来,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蒙山大佛也就不那么出名了,也因此在宋朝以后就没有大规模的修葺。
元朝那个年代动乱不堪,所以佛像被毁,而在明清时期,因为佛像被毁非常严重了,所以很难进行修复,因此也就没人去修复,蒙山大佛在草丛里面也就逐渐不为人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