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打造绝美“国家名片”| 新京报专栏

建设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打造绝美“国家名片”| 新京报专栏
10月5日,游船行驶在吉林红石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白山湖上。图/新华社

10月12日,在中国首批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之际,国家林草局表示,根据规划,我国将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格局、生态功能格局、生物多样性和典型景观分布特征,我国编制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50个左右的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0%,将保护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

这意味着,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遗产最精华、自然景观最独特、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将逐步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并严格保护起来,也标志着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进入高质量建设阶段。

从自然保护区到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在国家公园体系建设中可谓意义重大。

笔者大学本科专业是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是《中国自然保护区分布数量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自然保护区经历了一次蓬勃发展的时期,数量已经很不少。不过,即使以当时的标准,中国自然保护区在管理和布局上仍暴露出很多问题——“粗”“空”“乱”现象广泛存在,特别是受限于地方财政盘子大小,一些地方自然保护区只挂了块牌子。

自然保护区的宏观布局,主要决定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也就是“有什么,保什么”,但有些地方面临的生态压力很大,亟须保护的区域未必能在保护清单前列。

而工作之后,在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实务工作中,我又很快意识到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体系有时还有“教条刻板”的一面,特别是在“保护与开发”这个最常见的矛盾点上。这些也是中国自然保护地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相当长时间里,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当仁不让的主体。其实那时还很少称作“自然保护地”,这个概念主要是为了将中国自然保护体系多类型主体“统一”起来而引入的。

而在2000年左右中国生态保护建设进入一个新高潮期后,自然保护地体系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国家公园”从探索到建设,逐步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的主体。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我国正式进入国家公园试点建设阶段。

建设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打造绝美“国家名片”| 新京报专栏
2021年5月19日,金丝猴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山林中活动。图/新华社

符合自然保护理念的现代发展方向

从“国家公园”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相比之前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体系吸收了更多人类生态文明的成功经验,也将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管理理论与实践系统。

在国家公园建设探索初期,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体系究竟区别在哪里?国家公园体系如何避免形成徒有其表的“换汤不换药”?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多年“痼疾”,比如行政区域造成的割裂,保护地与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能否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在将近十年的探索与建设之后,中国国家公园面对种种新老问题,似乎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发展路径也更清晰。

从整体来看,国家公园可以视为原有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体系的升级,不是颠覆否定,也不是全然另起炉灶。原有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将作为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基础,得到继承发展。

在管理上,国家公园或将获得更大赋权。一方面,很多案例表明,原有的行政架构,使很多保护区在面对外来压力时颇感为难,这种情况将会减少;另一方面,在适度开发上,国家公园的选择空间也会更大,更少受一些教条而未必切合实际的条文限制。

国家公园是国家级公共开放性区域,更具有“国家名片”的意涵。所以在宏观布局上,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国家公园,将不至于因受限于财政能力而减少设置或降低管理水平,中国自然保护地的整体布局将更为均衡、合理。

与自然保护区体系相比,国家公园体系将从单向度、自上而下、封闭性的管理理念,向更具开放性、更多公众互动,与民众日常生活更相关的方向迈进一大步。这也符合全世界自然保护理念的现代发展方向。

国家公园是我国管理层次最高、保护力度最大、生态系统最典型的国土,对构建我国生态安全屏障起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建立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标志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从探索升级阶段,进入高质量建设阶段,有利于建立布局科学的空间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合理、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保护格局。

撰稿/宋金波(专栏作家)
编辑/徐秋颖
校对/吴兴发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23 字。

转载请注明: 建设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打造绝美“国家名片”| 新京报专栏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