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施立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擅山水、花卉及人物,所作缜密细巧,清丽雅致,有宋人院画遗意,被喻为新复古主义画风。
1940年生于上海;
1955年从师谢稚柳、陈佩秋老师学习中国画;
1956年参加第一届上海青年美展,继而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获二等奖;
1958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
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84年受聘“日本秋田市水墨画研究会”任顾问,同年兼教于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并带研究生;
1985 年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获佳作奖;
1986年移居美国;
1989年在纽约成立“立华艺术服务公司”,自任总裁;
1996年参加“世界华人艺术作品展”,获银奖;
1999年参加“时代风采画展”;
2000年“2001上海美术大展”,作品为上海美术馆收藏;
2004年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8年参加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作品为奥林匹克艺术中心荣誉收藏。
【作品鉴赏】
油画布上的中国画
文/施立华
艺术发展到今天,各画种在材质的选择上,已是无所不用其极了,甚至于丢弃了画笔,画布(纸),用了人体,用了其他各种不可思议的材料,这说明了人类思维的活跃和进步,是先进的艺术家对守旧现状的不满和挑战,也因而出现了不少伟大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一种情况被滥用之后所产生的副作用,这就是艺术的堕落,这还包括一种欺骗,最可悲的是有的艺术家,连自己也被骗了。
我是1986年移居美国的,在1986年10月21日到纽约,在10月23日这一天,我闲在朋友家里实在无聊,于是买了一些水彩的工具,在110街近中央公园的边上去写生了。纽约秋天的景色十分迷人,一夜风雨之后,满地金黄色的银杏树落叶和街边高大且浓密的林木,挡住了碧蓝的天空和远处的大厦,我就这样画起水彩了。我在浙江美术学院读书时,水彩是常画的,但进入社会之后,就很少有这样的兴趣。就在我一气呵成快要完成写生作业的时候,背后有人向我发问了:“Aren’t you Taiwanese?”(您不是中国台湾人吗?)我把在中国大陆时仅学的几句英文回答了他“Yes,I am.”他又问:“Aren’t you Japanse?”(您不是日本人吗?)我答:“Yes,Iam."这时我很奇怪,当我回过头去才知道,他是一位华人,我好奇的问他:“您怎么知道我是中国大陆来的呢?”他说:“中国台湾画家和日本画家很少有对着大街写生的,即使有人写生,画面和实境是两回事。您的顾,有透视。很立体,只有中国大陆的画家才有这样的基础。就这样,我在美国认识了第一位买我画的顾客。
艺术的成功与失败,最关键的还是一个“灵魂”,我所说的“灵魂”,就是一个艺术家本人所独有的气质、学养、个性······或许说艺术家个人的人格魅力,在画面上的表现。这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课题,我用了几十年的探索,目的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艺术“灵魂”。
在我的艺术实践中,做过无数次的试验,一度丢弃传统,放弃技法,希望从中找到自己的艺术道路,我在宣纸上用胶水、明矾、盐、汽油等材料做出各种肌理效果,也一度丢弃毛笔。用棉花。破布在玻璃、木板上作画,再转移到宣纸上,这一切方法大概都无法找到我的“灵魂”,最后我终于感悟到,只有充分利用我自己的专长,才能与其他人的画区别。这就是抛弃宣纸,用更古老的材料——纺织品作画,绢(用的太多)显得一般,质地太细腻,缺少厚实感。不适合我的画风,所以改用布,一般的布料,总没有麻布坚实,尤其是粗纺的亚麻布。所以试着用亚麻布作画,随着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在工艺上完善,我的画也渐渐的被大家所认同了。2001年举办的《2001上海美术大展》我的一幅油画布上的中国画《江岸风帆》为《上海美术馆》收购作为藏品。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我另一件麻布上的山水画获得展出。至于用麻布作中国画早在1956年,我的老师谢稚柳。陈佩秋先生就已经尝试了,效果很好,以后也有个别画家在布上作画,但稍欠品位,也就不被人记忆了。大量利用亚麻布,充分利用麻布的特性和肌理,使中国画也得到一种油画的凝重和分量,这正是我的追求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