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皋亭山下,2200多年历史的上塘河上,这座小桥已经250多岁

由 淡图强 发布于 休闲

       杭州东北部有座皋亭山(即我们俗称的“半山”),是一个风景优美、文脉深厚的地方。听说在南宋时期,还曾是临安的防守要隘,更有“元兵至,宋君臣在此投降”的说法。后来随着“杭钢”“杭玻”等中大型国企在山脚下“落地生根”,此地就渐渐热闹繁华起来。

       如果登至山腰,能够看见蜿蜒的上塘河正缓缓流向远方,作为隋代至元代江南运河主航道,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沿途自然也是人文典故荟萃,经相关部门的精心设计和环境整治改造后,如今俨然已经成为“一步一景”的好去处。


        在上塘河边的皋亭村与石桥村之间,有一座“古朴自然”的石拱桥,虽然“貌不惊人”,其实却也有些来历。它的原名叫“李王桥、里王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据《杭州府志》记载:“永宁桥在堰东北七里,旧为渡曰李王渡,乾隆三十五年创建石梁跨在河南北。”


       如果不是因为2017年7月,这座“欢乐永宁桥”因为暴雨的影响而发生坍塌,我都不会通过新闻留意到有它的存在。

        在杭州老城区,民国前的古桥大约有四十多座,但拱桥不多,主要有拱宸桥、东新桥、海月桥、南星桥、六部桥等。其中很多都大修过,拱宸桥甚至经过数次大修,内部的填充物也都经过改良。而“欢喜永宁桥”却跟它的名字一般,“永宁”了至少一百多年(据了解,至少新中国建国以来,没有大修的记录)。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易认定了古桥垮塌的原因:“近期大量的雨水渗入桥墩,里面作为填充物的土壤吸水膨胀,推倒了桥体东北侧石砌的金刚墙。拱券失去桥墩的支撑也掉了下来,然后是桥面松动垮塌。”特意在网上找到相关的老照片,当时的模样还是挺“惨”的。


        在运河上,这座桥应该是排不进前十,毕竟仅为“单孔拱形石桥”,规模也不大:长47米,宽6.5米,高7.5米。拱桥两侧金刚墙用长条岩石错缝叠砌,墙上用三对长系石和两对明柱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桥面平台刻有葵花形图案,两侧栏板用长块花岗石砌筑。对比老照片,经过修缮的“欢乐永宁桥”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我走在上面的时候,竟然觉得它和拱宸桥很像,只不过是“精减”版的。因为无论石板还是石栏, 结构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八只石狮子算不上精雕细琢,点缀在桥面石栏间的望柱之上,走近仔细打量,却有点“活灵活现”的意境。听说其中有几只是后来“补”上的,但是来回走了两遍,很难分清哪几只旧,哪几只新。

(图文作者:阿陆,谢绝转载哦,欢迎关注及合作)


        欢喜永宁桥可以说是从上塘河东侧到沈半路一带的捷径,来往的人流车流不断,就算是年初一,“抄近路”的人也是络绎不绝,有些还是直接骑着电动自行车上下的(这点比较厉害)。在靠近东新路的这一边的公园里,不仅立有石碑和雕塑,也有这座桥相关的说明介绍,让人可以一目了然它的来历。


         过年期间,河边锻炼身体的人少了很多,记得以前甚至在永宁桥旁边碰到过组团放生的“信男善女”,在正儿八经的颂念一番后,才仪式感满满地把鱼虾黄鳝或者其它什么一鼓脑倒进河里。


         有趣的是离欢喜永宁桥不远,现在另有一座“李王桥”,是上塘河边徒步的必经之路,大概是当地人为了缅怀曾经的地名吧。而沈半路上现在仍设有“李王桥”车站,307路,321路,75路公交线路均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