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翠村着力提升村容村貌,营造绿韵清幽的人居环境 记者 蓝业佐 摄
古榕、樟树,绿荫环绕;广场、宗祠,错落有致;河涌、鱼塘,交汇相连……8月的湛翠村,一派岭南水乡景象。近日,记者走进中堂镇湛翠村,经过雨水的冲洗,榕树叶片增添几分绿韵清幽,河涌两岸的龙眼树满枝花开,让这个水乡生态村庄成为不少久居都市居民向往之地。
“环境变好了,有些在外面居住的村民都搬回村里了。”湛翠村党工委书记李锦伦表示,村里的优势就在于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全村绿树成荫,古树景观丰富,似一片完整的园林,有小桥、流水和人家,更显幽静。
近年来,湛翠村着力提升村容村貌,通过对旧村居及道路进行整修,整治河涌岸堤景观,大力保护古树名木,建设古树主题景观区和绿色科普廊道等,营造绿韵清幽的人居环境。同时,积极构建“一带、三环、八节点”景观带,把生态环境与田园耕作串联起来,形成环状旅游线路,打造生态旅游观光名村。
生态保护
百年古榕名树散布村庄各处
沿着村里河涌岸边前行,休闲公园、学校、宗祠依次排开,古榕名木更是述说着湛翠村的悠久历史。
“湛翠村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但古榕树远近有名。”李锦伦告诉记者,300年以上的古榕树有12棵,110年~250年的榕树有23棵,还有秋枫、水翁、樟树等古树名木,全村国家二级古树名木就有8棵。其中,最知名的当数祠堂古榕和西岸古榕,树龄均超过350年。
古树名木多,如何保护好?李锦伦说,村里自2000年开始保护古树名木,将古榕树头围起填土,采用空竹子接引气根落地生长,每年对古树施肥,清除枯枝,喷药除虫。历经多年养护,古榕树生长茂盛,四季常绿。
午后的湛翠广场开始热闹起来,这里是村民茶余饭后闲坐乘凉的好去处。“这里春有花、夏有果、秋兰飘香,全年常绿,四季环境宜人。”村民袁惠良说,几棵百年大榕树下都聚集着乘凉、聊天的老人。村民都对这些榕树很有感情,几代人看着大树成荫,守护着村民的宁静生活。
李锦伦介绍,湛翠村将生态保护引入到村庄的景观设计中,守护村庄原有的生态环境,利用景观基质维护生态平衡,构建“一带、三环、八节点”景观带,营造优美舒适的景观环境,促进湛翠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改善
整治河涌开发旅游观光农业
前些年,该村内河涌水质很差,生活污水直排河涌,淤积比较严重,成为旅游景观的一大诟病,影响沿岸村民生活。“以前河涌水质发黑,还有阵阵恶臭。”村民李宏明说,水乡的河是很重要的。
为进一步改善河涌水质,提升村内环境整治水平,该村将河涌整治工程作为书记项目,由村党工委书记亲自领办、亲自谋划、亲自推进项目,对村内河涌进行截污清淤修复工程。据了解,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清淤、清理垃圾,整治涌边的河堤景观并做护堤,使河涌达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现在河涌的水比较清澈,河涌两岸还种植着果树,一到夏天,村民聚在一起吃刚摘下来的龙眼和芒果,其乐融融。”李锦伦说。
要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名村,除了古树名木和活水河涌,更重要的是统筹开发好两块共800多亩农保用地。李锦伦介绍,这两块土地各400多亩,现在已平整成片,中间仅隔一条公路,土地可以统筹利用,计划开发农业观光项目,吸引更多企业、人流进驻湛翠村。
通过景观设计优化居民的生活环境,打造特色景观风貌,吸引游客带动村内产业升级,大力提升河涌和鱼塘的亲水性……生态田园画卷正慢慢舒展,届时,走进湛翠村,亲水平台、绿色步道、榕树广场、生态农业连成一线,将成一道美丽风景线。
与此同时,湛翠村积极统筹盘活土地资源,加快城市更新步伐。目前,37亩建设用地已交由中堂镇政府统筹招引项目,预计为村集体每年增加180万元的收入,最大限度发挥土地开发增值效应。
相关链接
中堂潢新围生态片区:
建设宜居宜游休闲生态农业平台
中堂以推动乡村农业与旅游产业化、城乡环境治理、乡村治理提升为抓手,利用各村(社区)特色生态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水乡旅游文化产业,将新围生态片区打造为宜居宜游休闲生态农业平台。全面完成1217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提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此外,着力推动城乡环境整治,实施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全镇九成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大力推进潢涌村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试点工作,重塑岭南水乡风貌。
记者手记
保护古树名木 留住承载乡愁“活化石”
古树名木长年常青,河涌交错流水不断,这是湛翠村天然的生态景观。正如李锦伦所说,全村共有2300多人,大多都喜欢居住在村里,舍不得搬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全村绿树成荫,古树景观资源非常丰富且保护较好。
在人居环境改造中,湛翠村各个时期的历史遗存得到了保护,既以景观介入的手法再现村庄的水乡风貌,又保护了村民们心中的历史文化情结。百年榕树依然枝繁叶茂,见证了湛翠乡村发展变迁,成为振兴乡村文化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保存好现有的古树名木,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愁是乡村人的共同记忆,记得住乡愁,就要留得住承载乡愁的青山绿水、古树名木,如果不及时进行保护和培育,这些“活化石”将很快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