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出自宋代范成大所写的《吴郡志》,是对苏杭美景的一句盛赞。我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美景之地必然也是风水宝地。正如《滕王阁序》中的名言:“人杰地灵“,生于宝地的人必然也是人中龙凤。
《入朝曲》有言:“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便是赞美江南女子灵秀难当,金陵历经多朝古都,有王者之气。不过除却以上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还有一句对江南的盛赞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却是少为人知。自然,苏杭指的是江南美景,这已经没有异议。那北邙究竟是何宝地,能被视为丧葬上选呢?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为死者选择上乘的墓葬之地,不仅是对死者的纪念与尊重,更是关系着子孙后代的福荫。根据中国风水理论,北邙山此地面对黄河,即“背山面河”,象征“驾驭万物”。正因如此,中原皇帝才认为死后葬在北邙山可以福荫后人,永固江山。因此,邙山成为了自战国至明朝等君王乃至名人的墓葬之地,包括殷王、东汉诸帝以及唐朝爱国诗人杜甫等。
其中,将陵寝选址在北邙的东汉帝王就有五个:汉光武帝、汉安帝、汉顺帝、汉冲帝、汉灵帝。而这五座陵墓中,唯有汉光武帝的陵墓与众不同:其建造方位与传统相反。
普通人的墓葬选址都是遵照“前有河,后有山”的原则,而帝陵更是如此。但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墓,却是南靠邙山,北临黄河,山与河的方向刚好相反。中国的风水学历史悠久,对于帝王陵墓的建造,更是风水学的集大成者。从选址、朝向、设计到建造,每一样都很考究。
刘秀是汉高祖的第九世孙,勤政爱民,是位不可多得的明君。而作为东汉开国帝王,他的陵寝居然出现了不符合风水的建造方式,实在是匪夷所思。
原来,刘秀的陵寝之所以会是这样的建造方式,是由于他的儿子比较逆反,向来都喜欢跟他对着干。因此,他临死之际,故意说反话,让儿子在自己死后,把陵寝建在邙山之巅,将自己葬在奔涌的黄河中。
结果,刘秀的儿子这次突然乖极了,表示会听从他的遗命,一一遵照要求修建陵寝。想必刘秀听到儿子的回复,恐怕也得气活过来。刘秀死后,他的儿子颁布遗诏,立即征集天下的工匠,准备丧事事宜。刘秀入殓之后,灵枢便被放入了咆哮的黄河水中。怪异的是,河水立即奔向了北方,而灵柩落地之处出现了平地,成为了一个陵丘。传说,原陵哪怕是在黄河发大水时,都没有被淹。
汉光武帝陵墓,不仅方位与众不同,其设计更是十分巧妙,有着 “三奇”景象:柏树之奇、汉陵晓烟、汉皇仰卧。其一的柏树之奇。因为光武帝陵北临黄河,南依邙山,风景秀丽。园内有1500株古柏,陵前有一块穹碑,刻着“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殿前甬道两侧有28株巨柏,象征刘秀的28位开国能臣。柏树还分为两种:“苦恋柏”与“鸟鸣柏”。这些柏树生于隋唐,生长至今,是国内极为难得的古树奇观。
其二的汉陵晓烟,便是指每年清明前后,天气晴朗,陵园就会紫气升腾,笼罩陵园。其景缥缈难言,便如置身仙境。其三的汉皇仰卧。每逢晚秋,如果站在原陵的西侧300米处东望,就会看到刘秀仰卧在原陵之上,穿着龙袍,头上戴着皇冠,枕着黄河,踩着北邙山。这个刘秀身长240米,头部是50米的陵北古柏,脸部胡子和五官生动。微风吹动柏枝,仿佛刘秀的胡须在飘动。
原陵还有“墓现金龙”的传说。相传,东汉末年,有个盗墓贼来到邙山盗掘刘秀墓。墓门打开后,盗墓贼走进墓室,却看到刘秀夜读,并且刘秀还斥退了盗墓贼。临走之时,盗墓贼顺走了一个锦盒。待逃出后,打开锦盒,却看到了一条腾出的金龙。随即下起了大雨,金龙也转瞬消失了。而那个锦盒,也在转手时被官府查获。
参考资料:
《吴郡志》
《滕王阁序》
《入朝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