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受访者供图)
“我年轻时有过环游世界的梦想,我喜欢旅游,喜欢看不同的风景,尤其喜欢人文历史,想要去体验各地不同的民俗。但自从来到邮电博物馆,我的‘驴友’都不带我玩儿了,这个愿望以后恐怕很难实现了,但我不后悔。每年,我接待这么多游客,看到他们聚精会神的面孔,听他们感叹,如果不听讲解,还真不知道青岛有这样一段历史,我心里觉得挺自豪的。” ——受访者说
早晨8点半,海风携着一缕晨光唤醒了沉睡中的青岛邮电博物馆,年过六旬的周宁依次按动电灯开关,从楼上到楼下清点一遍展品。玻璃展柜内,馆藏电话机映射着柔和的光芒,她满意地笑了笑,开始擦地擦桌子……9时的钟声响起,工作人员陆续到岗,半个小时后,博物馆正门洞开——身为青岛市邮电博物馆行政总监的周宁,正式开启一天的工作。
如此日复一日,已历时七个春秋,尝遍人生酸甜苦辣的周宁像装了“马达”,没有停歇。俗话说“七年之痒”,与一座博物馆相处七年,是什么样的感觉?她说,“我是谁不重要,只要游客进来感到不虚此行,一切就都值得”。
一个电话再续前缘
8年前,55岁的周宁正式退休,喜欢旅游的她享受了一段惬意的旅行时光,去过西藏,下过江南,女儿出国留美,母女两人沿着美国的东西海岸线自驾畅游。不过,这种悠闲的生活刚持续一年,就戛然而止了——
2014年的4月,春暖花开。已经褪去了退休后的兴奋,闲不住的周宁正盘算着是否再忙活些什么,一个电话不期而至,是老领导兰芳打来的。
“你退休了吧?正在干什么?”
“兰总,我正在找工作,我觉得我还年轻,家里又没什么负担,不能总在家里待着……”
“你来我博物馆吧。”
“哪个博物馆?”
“咱邮电博物馆啊!”
联系周宁,是因为兰芳刚刚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青岛市邮电博物馆重新整修开馆。
周宁
事情还得往回捋,青岛市邮电博物馆自2010年开门后,没多长时间就闭馆了,因为当时出资方的身份不符合相关规定。
有着百年邮电历史,又入驻百年建筑当中,如果就这么放弃,实在太可惜了。时任青岛市文物局领导找到了兰芳,希望她能够把邮电博物馆再开起来。作为老邮电人,又身为人大代表,兰芳明白自己将要承担的重任。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她决定接下这个担子。而带给她信心的,就是不可缺少的助力——周宁。
兰芳比周宁大两岁,两人曾在邮电局的企业管理办公室共事,她非常欣赏周宁那股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工作认真敬业的执着劲。她知道,干这事儿,周宁能行。
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周宁既惊讶又激动。惊讶的是青岛邮电博物馆闭馆的事她知道,没想到又要重新开馆,而且找到了她。激动的是,她和青岛市邮电博物馆的缘分,几年以前就已开启。
2010年11月21日,安徽路5号,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百年老楼重新焕发生机——青岛市邮电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安静的老楼顿时热闹起来,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在参观的人群中,周宁感慨万千,墙上的一幅幅老照片里展示的邮局发展历程,戳中了这个坚强女人最柔软的内心。彼时,17岁就从北京跑来青岛的她,已在邮电系统工作了32个春秋。
作为第一批返城知青,周宁被分配到青岛市邮电局,从分拣员开始,6年基层工作,磨砺了她坚韧的性格。1984年,她和同事董军强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每一天都在为未来奋斗。期间陆陆续续任职邮电系统多个部门,退休前升为人事部门总经理,50岁后转为分管工会、人事工作的高级经理,直到退休前一天,还在为工作忙碌。“同事们都说,你怎么还这么敬业,我们都被比下去了。我说我又没什么负担,多帮你们干点。”周宁笑着回忆。
这是从少女时代就生发的一缕牵绊,于是,周宁没有犹豫就应下了兰芳的约请。作为邮电人,她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能力。但是,她没有想到,一切都得从“辛苦”两字开始。
周宁为参观的小朋友讲解。
干的都是体力活
再次走进邮电博物馆,四壁萧然,眼前只有一些凌乱的展柜。撸起袖子,周宁和两位同事开始了准备开馆的第一项工作——打扫卫生,墙面、地面统统清扫一遍。从进馆这天起,就进入了开馆倒计时。
布置好展柜,开始交接藏品。一对接,周宁傻了眼,数目根本不对,珍品册页和电话机的数量都对不起来。没有开馆,不可能出现丢失的情况,什么原因?周宁夜不能寐,一次次联系查找,待到核对无误,这种惊魂时刻她已数不清有多少次。
馆内布置接近尾声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塔楼的桌椅运到了,周宁却定住了,一大批桌椅板凳堆在门口,货车扬长而去。回头望望身后两人,其中一位比自己年纪还大,怎么把它们搬上第四层的塔楼啊?
周宁上街找到收废品的师傅:“师傅,能不能帮我们搬一下桌椅?”
“给多少钱?少了200块钱不搬!”
周宁苦笑:“我还没挣200块钱呢。”还得自己搬啊。几十张实木桌椅,被他们一点一点挪到四楼,衣襟湿透,干了,再湿透。看似平静的邮电博物馆内,是手忙脚乱的三个人。中午时分开门匆忙跑出去吃几口饭,回来接着干,都是体力活。
“忙乱而充实”的30天,转瞬而过。201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青岛邮电博物馆重新向公众开放!
“那天我很开心,在邮电局工作了35年,退休后还有机会向市民和游客介绍我们青岛邮电的历史,介绍青岛的历史,我感到非常自豪。”虽然这一天已经过去了7年,周宁的激动之情仍溢于言表。
2014年,周宁(左一)陪同舒乙夫妇参观。
到2014年年底,有5万多名游客进入青岛邮电博物馆。这个数字让周宁眼睛里散发出骄傲的光芒,“我们举办的第一届油画展就引起了轰动,是金步松老师的作品。我记得很清楚,是在2015年春节假期后第一天开馆,虽然不是旺季,一天也来了七八百位参观者。”如今的邮电博物馆既有百年时光的沧桑,也有现当代艺术的碰撞,已成为岛城一处艺术与历史交织的展示空间。
“作为民营行业博物馆,要自负盈亏,从2015年开始,一年十几万、二十万的游客进出,老楼的维护维修需要大笔费用,还要缴纳租金,而博物馆一年必须有260天免费时间,只有100天能卖票,我们必须想出办法,突破困境。”从策划到经营选品进货,从举办展览到邀请专家讲座,周宁全是亲力亲为,“每周一次讲座,时间很紧张,这一次刚讲完,下一次就开始筹备了,再加上4楼每月一次的艺术展,比当年上班还要忙”。
更为辛苦的是,周宁每天早上8点多就要到馆清扫准备,往往下午6点多才能下班,遇到特殊工作,加班到晚上8点多也是常事,“有时候还得带回家去做”。一个月最多能休息四天,休息期间有事随叫随到。
如此高强度奔忙,“您在这里的工资不低吧?”
“一个月基本工资只有两千多块钱,旺季的时候会有提成,淡季的时候也就是基本工资。”周宁说得实在又淡然。
周宁为参观者讲解。
道歉的永远是她
工资不高不算啥,碰到委屈向谁诉?
开馆半年多的时候,馆里招来一个学旅游的小伙子小胡,周宁和同事都很开心,终于有人分担体力活了,可事与愿违,没几天,关于小胡的投诉纷纷传来。
一天,馆里迎来从北京来的一家三口游客,他们非常喜欢这里,逛完已是中午时分。在慢递区,两位老人兴致勃勃地要为未来的自己寄封信,却不知道怎么操作,便问正在吃饭的小胡,小胡没好气地说:“没看见我在吃饭?”老人不悦:“你怎么这个态度?我不懂才问你一下。”小胡立刻呛道:“我就这个态度,你愿意投诉就投诉!”这一幕刚好被周宁看到,立刻上前给游客致歉,老人看周宁很真诚,没有多说什么就转身离开了。
转过头周宁批评小胡:“我们是青岛的窗口,你代表的是青岛形象。”没想到,得到的回应竟是顶撞,几番道理都讲不通,周宁拨通了兰芳的电话:“兰总,现在我已经没法管理其他人,如果他不走,我请辞!”兰芳回复:“周宁,你通知他做好工作交接,明天不用来了!”爽快,基于信任。
时光流逝,2018年的一天,邮电博物馆迎来了一个由家长陪同的小学生研学团队,因为人没聚齐,一群人在大厅里吵吵嚷嚷,工作人员建议他们先上去参观,否则堵在门口影响其他游客。一位家长立刻不满道:“乱,不是我们的错,你凭什么赶我们!”随后,言语愈加激烈,工作人员满腹委屈。
周宁赶到后拉开工作人员,连忙给家长道歉。尽管暂时平息了风波,更大的风浪还在后面。周宁接到了转自文旅局的投诉电话,周宁赶忙解释,并给投诉家长回了电话。
“对不起,是我们员工欠考虑,这其中有误会,请问我怎样做才能弥补?”
“你们已经给我造成不好的影响,我孩子是班长,我的形象已经受损了。”
“那这样,我去你们学校,到你们班上给大家解释一下,你看可以吗?”
对方沉默了一会儿,“不用了,你给家委会说一下,让家委会在群里给解释吧!”
周宁照做了。7年接待近百万人次,需要道歉的场合没有几个,但给别人道歉的那个人,永远是她。
周宁为参观者讲解。
用时间抚平创伤
打过退堂鼓吗?打过。家中接二连三的打击,曾经让周宁两度打算请辞。
对于丈夫董军强来说,周宁的敬业让他更多地承担了家里的大事小情。董军强没有怨言吗?他有,但他体谅她,甚至在他患癌期间,都不愿意耽误妻子的工作。
那是2016年的夏天,在一次例行查体中,董军强被查出罹患癌症,这则消息如晴天霹雳,让幸福的小家庭蒙上了一层阴霾。从查出癌变到董军强去世,仅有一个月的时间。
董军强住院期间,总是对周宁说:“没事,你去博物馆上班吧,这里有我哥哥呢。”结婚32年,两个好强的人不免会有争执,但在对待工作上,他们都是一类人。
2016年9月30日,董军强走了,他比周宁大一岁,才59岁,还有一年就退休。在周宁的笔记本上,永远记下了这个日子。
痛不欲生的周宁觉得支撑不下去了,拨通了兰芳的电话:“兰总,我向您请辞!”
“周宁,这个时候,你在家里会更难过,不如上班分散一下注意力,对你反而更好……”兰芳劝慰道。
周宁为参观的小朋友讲解。
2016年10月6日,那个讲解生动的周宁,再次出现在游客面前,她憔悴的面容中透露着坚韧,没有人知道她刚刚经历了什么,没有人知道,在人群簇拥过后,回到家里的她,只能与孤独为伴。
然而,打击没有结束。2017年5月17日,周宁的母亲去世了。
是母亲给予她生命,是母亲把她带到了青岛,现在,她也走了。父亲早在2001年去世,6个兄弟姐妹又各自一方,周宁的精神世界又一次跌入低谷。
“我母亲是十几年的植物人,一直住在北京的一家医院里,有护工照顾。虽然她不会交流,但这十几年当中,一到过年过节,我都会上医院陪她几天,在她床前说说话……”
绷紧的神经几欲断裂。但工作,一直牵着她走,因为5月18日又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也是邮电博物馆重新开馆3周年纪念日。处理完后事,第二天周宁就出现在了工作岗位上。
周宁坚持下来了,这一坚持又是5年。
周宁为参观者讲解。
我是谁并不重要
再问一句,你后悔吗?这次周宁回答得很干脆:“我不后悔!”
用女儿董辰的话说,周围的人对妈妈的评价永远是五星好评。投入在工作里的周宁,并非想象中完全忽略家庭,跟妈妈一样自立的女儿董辰说:“妈妈是我的朋友。”
2019年底回国后,女儿董辰去了西安,电话那头,谈到妈妈白天工作劳累,晚上一个人在家,短暂的沉默,继而是哽咽。“对不起……”董辰哭了,她心疼妈妈,“我问她要不要再找个人,她拒绝了,不想把精力用在适应伴侣上。我说你养只狗吧,她说我没时间伺候它。”
周宁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用在了游客身上。
一张张照片里,她被围在中间,年轻时的自信和干练,始终未曾消失。
“是的,我年轻时有过环游世界的梦想,我喜欢旅游,喜欢看不同的风景,尤其喜欢人文历史,想要去体验各地不同的民俗。但自从来到邮电博物馆,我的‘驴友’都不带我玩儿了,这个愿望以后恐怕很难实现了,但我不后悔。每年,我接待这么多游客,看到他们聚精会神的面孔,听他们感叹,如果不听讲解,还真不知道青岛有这样一段历史,我心里觉得挺自豪的。”
没错,这种自豪溢于言表。
周宁会仔细观察进馆的游客,看他们停留的时间,看他们满意的表情。上个月,国家博物馆来了几位专家,专程到青岛邮电博物馆考察,他们给予周宁很高的评价:“没想到一个行业博物馆,开得这么有特色,不是简单的通信技术展览,还包含城市发展史,尤其是讲解,让很多照片都生动起来。”
周宁更是信心十足,“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在我们小小的邮电博物馆了解到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了解到邮电的百年历程,只要他们觉得进了我们馆不虚此行,我就满足了。”
邮电博物馆内的游客留言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