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雁荡山与旅游行业相关的人,我大约认识1/2,也就是总数的一半;
2、我对灵峰真的很熟,甚至去年最新版的雁荡山灵峰导游词也是我修编的,如果总是去灵峰,还当作是外出旅游的话,说出来可能会被自己嘲笑;
3、基于第一点,我最近一次到灵峰,是偷偷去的(甚至连朋友圈都没有发啊)。周末,可能没有熟人会欢迎我去而影响了自己的周末;如果是工作关系,看到我去了又假装不知道,会让人家很尴尬;如果我很高调,结果都没人理我,虽然以我的性格真的无所谓,潜在的别人可能还是会可能尬尴。
当然,更有可能是人家根本不care我。犹记得两年前,在雁荡山某景区做一场节庆,需要用到一张电子屏,把我们的短视频植入进去播放。大约是当天下午1点多,景区电脑区没有人,我就打电话给程序员。当然,程序员是不出现的,因为不是上班时间,人家的话意是:“如果你给雁荡山一把手打电话的话,我是可以来的。"
所以,我自己打开电脑把这事做了,顺便调了后台分辨率。他上班之后摆弄电脑,调了半小时还弄不回去原来的比率,打电话把我骂了一通。
当天,我的想法是,啊,这里的工作状态,这样的工作方式,真的一般般啊。
现在,我的想法里有了新内容:这家单位,够硬气。至少普通员工午休时间说不上班就不上班,真是充满人本主义。
所以,这是一篇自始至终的灵峰野游。循着自己熟悉而基本没有人知道的小路进的灵峰(也就是逃票,同时避免碰上景区门口的工作人员)。那么,这样的文章适不适合分享呢?当然,大部分景区都有这样的路径,如果你真的一定要这么做的话,所以也无可避免。但是,真的,除非你对某个景区熟悉到像我这样的程度,不然在高山的户外,危险系数是非常高的。安全第一。没必要省这个不太应该省的钱,真的,现在我在手机软件上听歌都很自觉付版权费的。
另外,其实,我有相关的证件,本来就是可以堂皇地走正常景区大门进去的。真的,我就是突然想偷偷地野游灵峰而已。
当然,当天并不便宜的民宿住宿、几顿餐费,我也已经为当地旅游消费做出了不小贡献。
雁荡山,过去最出名的是啥?大龙湫,小龙湫。
但是,雁荡山真的缺水。那些亿万年前形成的火山岩地质结构山体,很难蓄水。所以,好多景点都有点干干的,水都从岩缝、溪石底下漏走了。大龙湫也是如此,唯有豪雨阵阵的时候,大龙湫的瀑布水才特别有气势。
如果说哪里的水还是比较好的,那就是灵峰。
深深地刻在脑子里的,儿时的,水源地流出来的,最纯净的水,是依旧可以在如今的灵峰看到的。
那天是晴天,所以,灵峰的溪水,鸣玉溪的溪水,也是倒映着纯蓝色的:
另外一点是,那天午后,温州地区的最高气温在37℃左右。
所以,你看,那天下午,我的背上还背着一根很轻便的钓鱼竿。但是主景区这么多游人,虽然溪里野生的游鱼这么多,这么美。钓鱼,还是可以被称之为违法的:
这里的溪水,确实就是水源地的清澈的山泉水,因为景区再里面就没有多少人类活动的足迹了。山里汇流的水,也是带着寒气的,我站在水边,是真的,比呆在空调里舒服太多,而且,37℃的高温与溪水绝缘了。
山涧里的野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背上有条纹的石斑鱼,一种是带着彩色鱼鳍像蝴蝶小翅膀一样的溪白。
既然是野游的方式,我走的当然也不是寻常游客的路线。
径直往水源地继续走,从真济寺到马鞍岭的老路,翻山可以通到仙溪南閤。
这样,避开了灵峰景区的主景区,你可以只管溪钓了,纯野生的溪鱼。也可以慢慢观察这里的水环境。
水源地的溪鱼,都是成群地争食,石斑鱼要大一些,溪白相对小一些,咬钩非常快,一下子拉出去几厘米。大的石斑鱼咬钩的时候,甚至鱼竿有一种钝重感。
四周都很幽静,夏虫啁啾,鸟鸣不断。汩汩的流水声,成群的,在清澈见底的溪潭里完全可以看得见咬钩的鱼,最清凉的夏天。
有的时候,还有几条水蛇探头,对我上钩的鱼虎视眈眈。有那么一瞬,我被蚊子叮咬得有点烦躁,于是把一条上钩的鱼对准蛇头甩了过去,结果,那条蛇就咬住鱼不放了。没办法,只好把蛇钓上来消灭掉。
从蛇嘴里抓回来的鱼,被我扔回溪里,于是有了下面这个视频里的一幕:
你可以感受一下,这里的水到底有多清澈。
但是很意外的是,我竟然看到了一条四条腿的小鲵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开始去吃这条小溪白。
手机镜头挨得非常近,然后拍了下来。
当晚,所有游览灵峰夜景的游人走了之后,我又开始带上手电筒、驱虫剂、小鱼竿,等等等等,静悄悄地循着自己的路无比凉快地夜游灵峰了。
当然,我真的没有钓几条鱼,只是想在石潭的水源地试试石斑鱼的习性。
果然,石斑鱼喜欢在石潭的大岩石边觅食。而且越夜,小鱼越不活跃,大鱼却越发活跃。
如是静坐半小时。
鸟也是一样,小鸟的叫声已经听不到了。静夜里,有时候大鸟发出的声音,简直就像尖利的笑声,响彻在山谷。
雁荡三绝,灵峰夜景是一绝。
呵呵,其实哪儿有保护得这么好的生态环境,那就什么都是绝的。
抛开人的因素不提,仅仅是这里山水的夏天,确实还是真正消暑的夏天。
题外话:你知道,我很爱这个花,每年春天开始绕着办公室的窗边爬藤,每年秋天再回收种子。它最初的种子,便来自雁荡山。一晃,已是有四五年了。
来源:卿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