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想必这句话大家都是耳熟能详,那么三百六十行到底是哪三百六十行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这个问题。
其实三百六十行只是一个统称,是对各行各业的总称,形容行业众多之意。
而“行”最早出现于隋代,到了唐代有了更好的发展,所以最后慢慢演变成为“三百六十行”意指各行各业的总称。
其实隋唐时期的商业很是发达,甚至形成行业神崇拜的现象,至于具体有多发达呢,宋安之来说说。
在隋朝时期东都洛阳东市丰都市之内,有一百二十行,三千多家店铺,这在当时可谓是很惊人的了。
到了唐朝商业则是更发达,像西京长安本有东西两市,到了唐玄宗时期,又在威远营置南市,华清宫置北市。东市“东西南北各六百步,四面各开二门”。
根据《长安志》来看一般市周围筑有围墙,市内有东西街两条,南北街两条,各街宽度均在三十米以上。西市约一千五百米见方,周围不筑围墙,市内有井字街,街宽广十八米左右,街两侧并有明沟。市的周围,有很多邸店,可谓是“四面立邸”。
这个“邸店”中的邸相当于后世的货栈和批发店,一般不经营零售。店则相当于后世的商店,是经营零售的。
而东都洛阳,有南、北、西三市,南市在隋为丰都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四面各开三门”,“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
由此可见唐代的很多城市商业发达,不过当时实行的是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坊是指居住区,而市则是指商业区,两者之间往往是分开的。
根据《唐六典》记载来看,唐代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市中进行,一般是每天中午击鼓三百声开市,日落前七刻击小锣三百声收市。有些地方的交易市场规模不大的话,可以不用敲锣打鼓的。一般市里经营同一种类商品的店铺,都集中在同一个地区,所以叫做“行”。
当时行设行头,又称行老、行首,对外负责代表各行户与官府交涉和沟通相关事宜,还配合官府向行户征税和稳定市场及其检查行户等等,对内则是调解内部各行户之间的利益冲突。
除州县之中正式的市以外,当时在交通要道及其河津渡口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交易市场,称之为草市。
草市之外,亦还有墟市,亦作虚市。墟市即是定期市集,或三日,或五日,定期在某处相聚交易。因为这种墟市,必须选择广敞的场所,故称之为墟,这就相当于今天很多农村隔几天一次的集市了。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治安不错,大家晚上出门去夜市吃喝玩乐,基本上没什么危险,很多外国友人很是羡慕这一点。
其实我国早在唐朝就有不少城市有夜市的存在,诸如王建《夜看扬州市》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承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晚唐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诗中是这般描述苏州夜市的:“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还有《送友游吴越》诗:“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从以上可以看出,隋代商业就很是发达了,但因为二世而亡存在时间短暂,并没有持续多久,因此到了享国近三百年存在时间很长的唐朝,商业更加发达是更进一步,从大城市再到河津渡口及其交通要道最后到村庄都可以通过各种市来进行交易,还有夜市的发达,整个帝国不说像今天那般商业普及,但也是初具规模,在那个时代可谓是发展的相当好了。
随着唐帝国的商业发达,及其大量行业组织的出现,行业神崇拜现象也开始形成。
到了唐朝中叶时期,南方某郡官员上任,在巡视库房时,看见在酒库门上画着酒神杜康、茶叶库门上画着茶神陆羽,酱库门上画着制酱业祖师蔡邕。
当时的茶馆,都在灶台上摆放着一尊陆羽瓷像,把他当作“茶神”来供奉。河南巩县还形成了专门制售陆羽瓷像的产业,只要买几十个茶具,就送一个瓷像。开茶馆的人家如果生意不好,可以用茶水浇灌瓷像,据说这样生意就可以有起色。
随着行业神崇拜现象的形成,当时还出现了更进一步的同行集体祭祀活动。
诸如唐宣宗大中时期,在苏州的吴泰伯庙,每年的春秋两季,各行业行会中的行户都会前来祭祀祈福,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抬着各种纸糊的女子、仆人、车、马等纸扎,来进献给这位历史上的“三让王”。
最后再说说唐朝不只是内部商业繁荣,对外的商业贸易也很是繁华,可以说在历代是数一数二的。
当时的长安西市就聚集了很多西域的胡商,及其波斯、大食等外国商人。东都洛阳还有扬州因为漕运发达,往来的外国商人亦是不少。
而广州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从南海和印度洋远道而来的外国商船也多是停留于此,唐朝甚至专门设置了市舶司,来负责对外贸易。
而唐朝的商业发达,可以说是唐朝对外输出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使很多外国商人见识到了唐朝的强盛,回到本国一经传播,因此很多外国人都前往唐朝求学,这也是后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千百年之后,唐朝虽成为过去式,在世界各国的唐人街,依旧无声诉说着曾经梦幻盛唐的强大影响力。
而梦幻盛唐被称之为古代三大巅峰王朝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的确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