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五一”之后,提振内需仍是关键 | 新京报社论

“最热五一”之后,提振内需仍是关键 | 新京报社论

如何把旅游业所展现的信心,传导至更多产业也至关重要。
“最热五一”之后,提振内需仍是关键 | 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社论
五一小长假刚刚过去,一系列关于假期的数据随即出炉。据央视新闻报道,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9%。全国示范步行街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121.4%和87.6%。
文旅部披露的数据也显示,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均超过疫情前的2019年。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火热程度:五一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4%。其中,服务消费和商品消费同比分别增长28.7%和19.5%,反映居民消费意愿有所增强。
从各个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受疫情影响三年的旅游业,今年五一终于“满血复活”,被称为“史上最热五一”丝毫不为过。这也无疑再一次证明,激活消费所带来的巨大潜力。当然,也要看到假日经济的特殊性,这并非中国经济的常态。
现实是,在五一假期所带来的短期刺激之后,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信心进一步“扩张”,在假期之外的更多场景中,进一步修复预期、激活内需,把短期的爆发延续成为长期的增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样对促进消费作出了部署: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可以看到,在消费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文化、商业、旅游三大领域,将是促进消费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改革开放40余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是释放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这是因为旅游业产业链条长,对景区、酒店、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消费具有直接拉动作用,且可实现多层次消费和可重复消费。
而从今年五一旅游产业“狂飙”来看,各地正在把旅游视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主战场”。由此也能够看出,决策层的“消费优先”定位,为各地发展旅游产业、提振消费指明了清晰方向。
回过头看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较去年全年大幅提升,特别是服务消费明显恢复,接触型、出行类消费快速回暖。因此,其实不只是服务业,如何把旅游业所展现的信心,传导至更多产业也至关重要。
按照4月3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PMI数据看,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2%,服务业恢复性扩张与制造业增长不确定性增强的状况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制造业在手订单指数回落幅度小于新订单指数,且处于2012年以来91%分位水平。
此外,4月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连续第二个月回落,也指向制造业投资信心尚不稳。这意味着,制造业面临需求放缓压力,这也反过来进一步说明提振需求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最完整产业链的国家,在先天优势加持之下,制造业完全有能力为不断增长的内部需求提供更好的供给,完成向高端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
以消费电子为例,作为创新迭代最快的市场,中国消费电子企业也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越来越头部的位置。但持续向好的前提是,制造业的信心能够如同服务业一样,得到有效恢复。
以此而言,今年五一假期所展现的旅游产业信心恢复,仅仅是提振内需中的第一步。如何进一步激活整个生产供应链,让上下游动起来,打通内循环的堵点、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才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刘越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396 字。

转载请注明: “最热五一”之后,提振内需仍是关键 | 新京报社论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