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
远望宝得尔朝鲁石林。
千年古榆。
德力哈达岩画。
阿门乌苏岩画。
宝勒嘎岩画。
额仁淖尔苏木的古河道段落。
洪格尔岩画。
骆驼岩画。
舞蹈岩画。
希拉哈达岩画。
这里一望无际,绿草如茵,岩石裸露,大自然的厚爱赋予它宁静如诗般的风韵。阴山北麓的苏尼特草原,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之地。那些刻在岩石上的画,让我们穿越时空,聆听草原恒久的脉搏和呼吸。
自然之美
6月末,驱车穿越草原、沙地,丘陵,一路向西北至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这里的古岩画群、千年古榆、古河道等,是边境特色文化旅游线上的独特景观。历经数千年风侵雨蚀的额仁淖尔岩画,依然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额仁淖尔岩画群由德力哈达岩画、宝勒嘎岩画、阿门乌苏岩画、希拉哈达岩画等组成,内容有日月、星宿、动物,以及狩猎、驯马、舞蹈等场面,反映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对大自然的崇拜。” 苏尼特右旗文物保护管理局呼日勒介绍说。
沿弯曲道路,至额仁淖尔苏木的深山沟谷探寻古岩画。在吉呼郎图嘎查恩格尔毛敦庙以北2公里处的岩石上,看到6幅动物岩画,其中鹿、马、狗等图案清晰完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确定此岩画为青铜时代作品,被称为德力哈达岩画。山风猛烈,站在岩石面前,触摸那深浅不一的粗砺刻痕,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德力哈达岩画的创作技法有凿刻、磨刻和线刻,风格粗犷,原始质朴,颇具自然之美。” 呼日勒说。
走进一条长约10公里的山谷,两侧岩石上分布着以简单手法敲凿磨刻、图案简约而生动的岩画。山谷周围呈现深浅不一的绿色,绵延天际。
至阿门乌苏嘎查宝勒嘎敖包西100米处的小石山,站在高处向西望去,一条东北至西南方向的古河道与古岩画相伴,其源头有一眼泉水。在小石山的长方形棕色岩石上,惊喜地看到马岩画。岩画上7匹大小不同的马,似在悠然食草散步。草原寂静,碧空如洗,马匹在小石山下的草地缓慢移动,越走越远。想象在数千年前,远处吃草的一匹匹骏马触动牧人的心弦,于是这位心灵手巧的牧人在身边的岩石上刻下一幅幅形态各异的马。“该岩画是用小石块轻轻敲打而成的新石器晚期作品。在额仁淖尔岩画群中,马是较为常见的题材,有马与羊、鹿等动物共存的画面,是初民畜牧生活的形象反映。在一些动物岩画中,马的形象较为突出。” 呼日勒说。
位于阿门乌苏嘎查南面山中的阿门乌苏岩画,有文字、动物等。沟谷北边岩石上的文字模糊不清,南边岩石上刻有文字及狼等动物图案。画与岩石已融为一体,依稀可见细的花纹。有关专家初步判断此岩画为青铜时代以后的作品。
希拉哈达岩画位于阿门乌苏嘎查的一座小石山上,山下一眼泉水由西向东流,形成一条宽约5米的河道。抬头仰望,半山腰一块方形岩石上刻有文字、月亮、马、鹿等。西边的岩石上刻着较多的图案和文字,图案较模糊,文字内容难以辨认。在一块高大的岩石上,刻有半月形、方形、三角形等,为旧石器时代的岩画。
“‘苏尼特’为古代游牧部落的名称,苏尼特草原以该部落在此定居而得名。从这片草原发掘出土的古代石器、古墓、石碑、石人、岩画等证明,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额仁淖尔岩画群表现了草原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记录了北方游牧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中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历史,为研究其生产活动、生活习俗、文化渊源、艺术审美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呼日勒说。
在苏尼特草原,分布着许多古岩画,内容丰富,有各种野生动物、家养牲畜,还有舞蹈、祭祀、狩猎等画面。岩画大都形象逼真,艺术表现手法朴实,是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
凿刻精细
细雨过后,夕阳西下,在霞光的辉映下,草原与天连成一片。驱车至苏尼特左旗探寻洪格尔岩画和宝得尔朝鲁岩画。
洪格尔苏木淡黄色的山冈如麦浪起伏。在这冈阜之地,岩画多刻于丘陵顶部岩盘和一道道岩脉南侧。
洪格尔岩画群由呼和朝鲁、毕其格图、陶恩图、托来等岩画点组成。岩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象逼真,洋溢着浓厚的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气息,表现出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据专家考证,红格尔岩画群中岩画主要为青铜时代的作品。
至洪格尔苏木西南62公里处的呼和朝鲁岩画点,连绵起伏的山丘上岩石耸峙,岩画凿刻于岩石或岩盘上。山丘间古河床遗迹非常清晰,可见这里曾为水草丰美之地。在山丘向阳、近水之处,留存着一顶牧民居住过的毡帐。浏览这里的千余幅岩画,凿刻精细,让人叹为观止,有日月、星辰、狩猎、舞蹈、车辆、动物、各种符号等,这些岩画中最小的仅3.5厘米。在一块长4.2米、宽1.8米的岩石上,凿刻了近百幅岩画。动物岩画有牛、马、羊、鹿、骆驼、狼、虎、豹、雁等。表现游牧、狩猎、舞蹈、搏斗等场面的岩画,布局均匀,排列有序,羊群、马群分明。在古代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中,狩猎具有重要地位,因此狩猎岩画凿刻非常细致,人物形象生动,动物神态逼真,并呈现收获情景。车辆岩画中车轮刻画较为细致,与勒勒车基本相似。
毕其格图岩画点距呼和朝鲁岩画点约2.7公里, 80余幅岩画分布于1.5平方千米的岩石中,既有青铜时代创作的岩画,又有元朝时期的作品。创作技法主要有凿刻和划线。行走至陶恩图岩画点,这是距中蒙边境最近的一个岩画点,在0.4平方千米的岩石上,发现10余幅近现代岩画。托来岩画点的100余幅岩画,主要以凿刻为主,马、羊等动物岩画居多。
洪格尔岩画群中表现的羊、牛、马和骆驼等动物,是这片草原优质原生态畜种,如今,苏尼特羊、苏尼特骆驼远近闻名。
据有关专家考证,洪格尔岩画群中大多数岩画是4000多年前北方游牧民族创作的。表现手法有浅浮雕、线刻和轮廓画等。岩画虽然线条简单,但形象生动、别具特色。
从满都拉图镇向东北行170余公里至达来苏木境内的宝德尔朝鲁。在辽阔平坦草原上忽见怪石林立,突兀奇绝,拔地而起,形态各异,或似骏马奔腾,或如群龟蠕动,或像雄鹰栖息,据地质和考古学家在此发现的贝壳、海螺化石等证明,这里是一亿两千万年前的海底世界。宝得尔朝鲁石林附近有一条山沟,沟内榆树成林,百鸟鸣啭,流水潺潺。这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成群的黄羊在草原上奔跑。令人称奇的是,岩石上留存着百余幅线条简洁、形态各异的岩画,主要以凿刻、划线两种手法制作。与岩画相伴的一条小溪涓涓不息,冬日也是雾气弥漫,非常美丽。
考古人员在岩画附近发现 10 余座古墓,从墓的排列及堆积物来看属于典型的石板墓。石板墓为古代墓葬的构筑形式之一,用石板做墓底、墓壁,并封顶。这种墓在我国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自古以来,宝得尔朝鲁就是牧人的冬营地,牧人习惯把毡帐扎在石丛之南,以避冬日之严寒。据当地的牧民讲,冬日这里曾经毡房点点,炊烟袅袅,羊群戢戢,马儿嘶鸣。宝得尔朝鲁岩画中就有表现羊群、骏马的画面,其中马岩画最多,说明当时这片草原不仅马的数量多,而且崇尚马、誉美马。
宝得尔朝鲁岩画凿刻在石丛的南面,由于岩画创作时代不同,故色调相差较多,有些岩画已漫漶不清。
分布于苏尼特左旗的古岩画,或粗犷、或细腻、或凝重、或简练,有对事物的具体描绘,也有把事物符号化抽象体现。这些古岩画的发现为研究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观、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有专家表示,从发现的车辆岩画看,数千年前的这片草原,已出现或使用车辆,而且可以制作和维修车辆,车辆主要用于游牧转场时运输物资。
历史烟云滚滚,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他们的生活痕迹在草原上遗留至今,或埋于地下,或刻于岩上。这些隐没在草原上的岩画,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艺术审美,蕴含着深刻又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理,犹如草原上遗落的明珠,持续散发着璀璨耀眼的光芒,成为后世触摸先民脉搏、破译草原文明的密码。
随着时光流逝,岩石逐渐风化、剥落,很多岩画模糊不清、难以辨识,这些珍贵的文物亟待抢救保护。(记者 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