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从“诗礼传家”走向“耕读传家”,为何这么难?


对这个问题,我一度以为是王熙凤个人的原因,细读深思之下才发现,即使王熙凤把这一提议极力向贾母王夫人等劝进,最终还是会无疾而终,不会有什么结果。其原因就在于,这不是贾府某个人的问题,这是整个阶层的问题甚至整个人类的问题,其中有着人类固有的劣根性


还有贾母对宝玉的教育,读不读书不重要,是否顽劣不重要,有没有上进心不重要,只有一点是必须严格要求的,就是在外人面前要有礼数:“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宝钗在大观园住了好几年,其“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的室内风格早已存在,不见贾母说过什么,唯有在带着刘姥姥游园时,突然指出不妥,原因就在于“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也就是有失脸面。虽然刘姥姥是个拐了很多弯的穷亲戚,但万一她出去当八卦说,贾府光鲜的脸面就被抹黑了。
是的,光鲜是贾府现在唯一看重的。刘姥姥慨叹:“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这正是贾府要的排面,也是贾母带刘姥姥游园希望收到的效果:展现“诗礼传家”的贵族风范,在刘姥姥面前也不会有任何失礼之处。


也正是这种名声的传扬,才让不知就里、只看表象的人以为,贾府依然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


这是有别于贵族的另一个阶层,这个阶层的人,不注重脸面排场。在身份上,他们只是平民,但他们又不是普通的平民,因读书而有着高于普通平民的修养,而且根据时势有自由选择进退的能力,进可走仕途治国平天下,退可读书务农。比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只是一介布衣,躬耕于南阳,过着读书务农的闲适生活。
对于贾府来说,这确实是一条不错的出路,趁着现在手头还拿得出银子,购买田产轻而易举。比如刘姥姥就拿着王夫人给的一百两,通过购置田产,从贫困线上翻了身。
但是,这条路于贾府而言,犹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种奢靡享受,已经是贾府的日常,由奢入俭难,想要贾府上下主动放弃这种奢靡生活,去过俭朴的农家日子,谈何容易?就连最为务实的探春,都认为朱熹的《不自弃文》是“虚比浮词”,不愿意把理论变为实践
因此,放弃现有的生活,主动退到农耕状况,这个提议,谁提都不落好,要么被嘲笑,要么被打压。精明的王熙凤又怎能不知?所以,她只会选择无视,就当从没听到过。


如果变“诗礼传家”为“耕读传家”,势必遣散奴仆,只留几个贴身侍候的。也不再有让人望而生羡的豪华府第,现在的排场都不可能再有了。对于面子大于天的贾府,有何颜面去面对亲友?再来一个像刘姥姥一样的穷亲戚,贾母拿什么去炫耀?
因此,只要有老太太在一日,退守的话就谁都不敢提,谁提谁挨骂。一贯以讨好老太太为要的王熙凤,当然不会去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人。


既然当不得真,当然就不会去向贾府和王夫人进言,更谈不上执行了。
所以,贾府最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必然结局,不是他们无路可走,而是他们不肯主动选择退步。即使有秦可卿提出的至佳方案,也不能挽救贾府的败亡。
其实,秦可卿能提出这样的方案,算不上有多智慧。因为,这样的智慧人人都有,不过大家都和贾府一样,不愿意去做罢了。相关阅读:《红楼梦》| 贾母的百年朽参和宝钗的济散论《红楼梦》| 可卿托梦凤姐,秦钟遗言宝玉,这样的安排有何深意?《红楼梦》| 秦可卿的天价棺材为何是樯木做的?有何喻意?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343 字。

转载请注明: 《红楼梦》| 从“诗礼传家”走向“耕读传家”,为何这么难?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