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月季花火红鲜艳,游人纷纷与之合影,过往行人纷纷赞叹,太美了,凯里成了一个大大的花园……城市绿化美化得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一目了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黔东南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逐梦前行。
青山如画,绘就绿色的底色
绿水青山,一直是令黔东南人骄傲的烫金名片。春夏秋冬,这里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凯里市发展蓝莓基地800公顷、水晶葡萄种植1600公顷、核桃种植1600公顷、猕猴桃等经果林70公顷,工业原料林基地7000公顷、林下种养150公顷。
凯里军民共建林、青年林、机关林、企业林等义务植树活动一个接一个,三年来共建义务植树基地5个,义务植树造林400余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6.5%以上。
从“生态立州”到“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再到“大生态”,到“绿色发展新路子”,迈出的每一步都体现着黔东南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决心。
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山地林业结构调整、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城乡绿化美化、森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资源保护等八项重点工作任务一样不落,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措施坚决落实。
2015年10月1日,黔东南州在全省率先颁布行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打造“百姓富 生态美”的大美黔东南提供法制保障。
高擎绿色之笔,黔东南山更青了,到2017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68%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
随着“绿色王国”建造的愈发美丽坚实,黔东南人也在发展中欣喜地发现,那山,不再沉睡,好风景里有了好“钱景”。
30多年不改初心,累计种植苗木500多万株的黎平县双江镇侗族老人吴庆贤,靠自己的双手点“绿”座座山头。在他的带领下,双江镇群众掀起造林高潮,森林覆盖率30多年间翻了近一倍,双江镇依托生态旅游,年人均纯收入已达七八千元。
国家发改委将黔东南列为“全国生态补偿示范区”并启动实施,支持黔东南率先探索民族自治地区行政体制改革;文化部将黔东南列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启动实施;国家林业局将黔东南列为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州予以支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林业局将雷山县、剑河县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等10个部委将雷山县列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水如蓝黛 生态产业如潮涌
剑河县水资源丰富,做好“水文章”,探索产业脱贫路径,作为旅游龙头项目,建筑面积约10 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洗浴500余人的剑河温泉,集五星级酒店、康养谷温泉池为一体,已成为省内一流的天然温泉。这是分享生态红利的一个生动事例。
黔东南生态环境的建设成绩来自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黔东南先后制定出台了《黔东南州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2014—2020年》、《黔东南州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黔东南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州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7年)》等系列指导性文件。
水、气、土壤、农村环境治理等生态文明工程在黔东南州得以大力实施。如今,每逢夏季,凯里市巴拉河流域,消暑的游客络绎不绝,带火了沿河40多家大大小小的农家乐。
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黔东南州累计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治理资金近400亿元。
凯里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了凯里火电厂,关停了运转半个世纪的凯里纸厂,换来甜美生态“果实”。
目前黔东南境内大大小小2900多条河流,水质达到一、二类标准的超过95%。我州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达6处,包括仰阿莎湖水利生态风景区、镇远氵舞 阳河水利风景区、岑巩龙鳌河水利风景区、氵舞 阳湖水利风景区。
生态产业 富民兴业蓬勃发展
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是黔东南州的两大宝贝,推动民族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新路,生态旅游方兴未艾。
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把旅游产业作为最大的绿色产业进行打造,基本形成以施秉云台山、镇远古城、施秉杉木河、黎平肇兴、凯里云谷田园和雷山西江等为代表的景区。
生态文明建设,在黔东南得到了最为生动的展现,生态农业强势推进。
黔东南州狠抓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组织凯里水晶葡萄、茅坪香橘和天柱骡鸭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建立形成以蓝莓利口酒、花酒、绩曲酒、蓝莓酒等为主的新品种,积极发展酸系列特色食品,培育形成以凯里市三辣明洋食品公司、贵州千里山生态食品公司、剑河县老蔡食品公司等为代表的特色食品企业。
黔东南狠抓生态绿色有机特色产品基地、工业原料基地、森林康养基地和珍稀特色绿化苗木花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黎平高屯绞便村、天柱永兴油茶种植合作社获得“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黔东南牢牢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走工业经济绿色化、山地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山区城镇特色化的道路,黔东南生态文明实践之路,十多年间,黔东南一步一梯,一张“绿”图绘到底,不断浓墨重彩,添砖加瓦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实践中描摹出绿水青山新长卷。
来源:黔东南微报
编辑 侯川川/编审 李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