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 品古建 | 祭祀舜帝陵官员的用膳之地立了块减负碑

按照古代“五里一亭,十里一铺”的交通设置,在主要道路上,亭子是十分常见的。永州之野,古亭遍布,在宁远前往舜帝陵的大路旁,更有一个路标——路亭村。

这座村子始建于明朝初期,至今有六百多年历史,留下了历代诸多祭舜官员和百姓的脚印。

路亭村人文气息浓烈,村内的云龙坊与王氏虚堂更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雕刻绝妙的云龙坊与气势恢宏的王氏虚堂。

读故事 品古建 | 祭祀舜帝陵官员的用膳之地立了块减负碑
读故事 品古建 | 祭祀舜帝陵官员的用膳之地立了块减负碑

舜帝陵必经之路 路亭村

有块

清代“减负”石碑

“禁革一切人夫、猪羊、什物、生兽并陆路塘坊、公馆以及竹木、柴炭、豆麻、灰草等件,毫不累民……”明、清两朝祭祀舜帝陵官员用膳之地——王氏虚堂内有“奉宪禁革”碑一方,立于清嘉庆四年。

读故事 品古建 | 祭祀舜帝陵官员的用膳之地立了块减负碑

路亭村因村前路旁有一座凉亭而得名,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民风纯朴,距县城25公里,是宁远县城去九嶷山舜帝陵的必经之处。历史上,经停路亭村前往九嶷山的祭舜官员众多,这既为村民带来荣耀,也给村里造成沉重负担。

清乾隆年间,路亭乡绅向县里反映,请求禁止摊派、强行接待等扰民行为。清乾隆十五年,朝廷下令并立碑,禁止祭舜队伍在村里用膳,累民备办堂房公馆、薪炭柴草等。清嘉庆四年,宁远县令吴绳祖在原碑损毁后重立禁碑,碑文规定更加细致具体:不准官员在此就餐,不准向当地百姓摊派粮食、马草,不准征用民夫等,如有违纪者将予以严历处罚。

王氏虚堂与“减负”碑齐名的是一“三槐世家”大匾。

读故事 品古建 | 祭祀舜帝陵官员的用膳之地立了块减负碑

“三槐”的名称源于北宋初期魏国公王彻。王彻文才武略,风流倜傥,天下望以为相。然因其刚正不阿,难容于时,终不能遂志。于是他在家庭院中植下三棵槐树,并立下誓言:日后吾子孙必有三公者。后来王彻的儿子王懿敏、孙子王巩果然以贤能而身居高位。王彻植槐树立志,以才德教育后代的家风为当时大文学家苏轼推崇。苏轼为王家作《三槐堂铭》。一时才以物显,人以文传,三槐堂之名声传遍华夏。后来,王姓人家都喜欢在大门上贴上“三槐世家”。

就在永州这个村落,在这种家风教育下,曾经出现过很多名人,除云龙牌坊旌表的该村举人王性之外,还有清乾隆进士王定元、清乾隆武魁王者弼、道光进士王建中等。

王氏虚堂柱子成排延伸,给人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

云龙牌坊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为彰表宏治二年乙酉科举人、明弘治七年进士王性所建,清乾隆、光绪年间曾作整修,1962年、1994年作了局部修缮。

读故事 品古建 | 祭祀舜帝陵官员的用膳之地立了块减负碑
读故事 品古建 | 祭祀舜帝陵官员的用膳之地立了块减负碑

云龙牌坊为全木结构,四柱三楼木质牌枋,平面为八字形,面阔14.3米,进深3米,高14米。主楼为歇山顶,檐下饰七层如意斗拱,以木雕、花卉、人物、龙狮装饰全坊,正大门与两边侧门都有门神画,工笔细腻,着色自然古朴,虽经岁月洗礼,仍清晰可辨,具有典型的湘南牌坊风格。

云龙牌坊以牵枋与王氏虚堂大门相连接形成整体。

王氏虚堂原为王氏宗祠。明万历四十二年,观察史邓云霄奉旨祭陵时,题为“王氏虚堂”,“虚”字表示的是广阔、宽大的意思。

读故事 品古建 | 祭祀舜帝陵官员的用膳之地立了块减负碑

进入王氏虚堂大门,依次为戏楼、前厅、中厅、后厅。王氏堂内厅堂广阔,门厅上建有戏楼,戏台下的两边是回廊,中间为天井式的空地,由于柱子成排延伸,给人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为湖南宗祠建筑的一大特色。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64 字。

转载请注明: 读故事 品古建 | 祭祀舜帝陵官员的用膳之地立了块减负碑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