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运河畔 感受母亲河

沧州5月,是天清风暖的季节。

大运河,沧州人的母亲河,浸润着历史的沧桑,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5月24日,沧州日报社联合大元集团元科发展(沧州)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共同举办了“女记者眼中的母亲河暨行走大运河”活动。

大家从沧州市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出发,沿大运河东岸一路向南,徒步约6公里,听专家讲运河文化、水利工程,记录着沿途的风土人情,感受大运河的魅力。

感受

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美景

清晨6点,人们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集合了。

队伍的集合处,在风景如画的沧州市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

沧州市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位于沧州南部,南运河河畔,依河而建,风景秀美。在这里,大运河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大弯。

为何形成这样一个特殊的形状?

“对这段运河,人们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三弯顶一闸。这样的造型,有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张海军说。以前,运河水流湍急,大运河的“弯”,是为了减少水流对河堤的冲击。

近年来,沧州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全面提升大运河开发利用整体水平,不断修复和改善两岸的生态环境,人们正在享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实惠。

在沧州市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绿草如茵,碧波荡漾,市民们三三两两在这里晨练、拍照,轻松惬意。

6点30分,行走大运河的队伍出发了。人们沿运河东岸一路向南,一起倾听大运河的故事,探讨大运河的文化,感受大运河的内涵。

领略

王希鲁闸所的魅力

运河一路蜿蜒,贯穿大小河流,很多节点上都建有闸所。

位于沧州南,距离市区最近的闸就是王希鲁闸。

大约15分钟后,行走大运河的队伍已来到了沧州市南运河王希鲁闸所。

文化墙记载着历史,讲述着《诗经》《论语》以及和沧州有关的文化。

沿着文化长廊,闻着花香,映入眼帘的是王希鲁闸。

据张海军介绍,王希鲁闸是个节制闸。它是南水北调应急输水工程的重要控制工程之一,2010年开工建设,2013年6月初完工,2013年6月9日,王希鲁闸所揭牌成立。

王希鲁闸所采用独特的唐朝建筑风格,与捷地分洪闸统一调度、联合使用,有效提高了南运河捷地分洪闸的行洪能力。

王希鲁闸和沧州市区北面的北陈屯节制闸遥相呼应,联合控制蓄水,提高沧州市区景观水的蓄水位,有效改善沧州市区的生态环境。

修建在王希鲁节制闸上面的闸室,是一个唐代风格的阁楼。

阁楼气势宏伟、严整开朗,与水闸所处的王希鲁景区整体环境相得益彰。由于疫情影响,阁楼并未向人们开放。大家只能仰头遥望,领略它的美,感受它的韵味。

寻觅

捷地闸所丰富的文化

离开王希鲁闸所,继续前行。

运河岸边绿草茵茵,古树参天。绿色的麦田里,小麦已经灌浆。阳光透过树的枝叶,斑驳地照射在行人的身上。

运河里,河水荡漾,不时可见岸边垂钓的人。

继续前行,岸边的道路正在施工修整,机器轰鸣,工人忙碌。有的路面已经铺上了白色的石灰,有的路面已被轧道车轧得十分平整。

道路施工难行并没有阻挡人们的脚步。有的人改道而行,有的人提前探路,有的人踏着土路、碎石路仍在挥汗前行。

边行边赏景,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行程,人们行至捷地闸所。

捷地闸口距离出发点约6公里,行走至此时,已是上午10点钟。有的人已出了一身汗,有的人已累得腿疼,但人们还是迫不及待地走进捷地闸所,领略它的风采。

走进御碑苑,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捷地御碑苑,依托南运河管理处捷地闸所建设,是一处水利建设与大运河文化建设相融合的景点。其中包括“三廊、三园、两河、两闸和两碑”。三廊即:京杭运河碑廊、历史长廊和大运河捷地碑廊;三园即:宪示碑园、垂钓园和万花园;两河即:大运河、捷地减河;两闸即:捷地分洪闸、捷地新建闸;两碑即:乾隆碑和宪示碑。

“探寻运河文化,感受运河韵味,捷地闸所是个不容忽视的地方。”沈国义老人应大家之邀担任起了讲解员。

今年68岁的沈国义是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退休干部。如今,他已子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他与大运河打了一辈子交道,热爱着大运河,没事的时候,就到捷地闸口看看,为人们讲一讲有关捷地闸口和大运河的故事。

说起捷地闸口,沈国义如数家珍。在他的带领下,大家走进沧州御碑苑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在墙上的一块块碑文,上面都是知名作家的题词:王蒙、戴小华、蒋子龙、铁凝……

站在文学长廊里,这些镌刻在墙上的文字和图刻带着人们穿越历史的隧道,仿佛走到了古老的运河河畔。

“夜半不知行近远,一船明月过沧州。”这里收录了乾隆皇帝以及古代文人墨客途经沧州留下的诗篇。

走过捷地减河上的分洪闸,是大运河碑林,此碑林环乾隆碑原址而建,收录了很多书法家如贾子贞、田时雨、刘芳廷等人的力作。

走出大运河碑林,大家来到了垂钓园。信步走来,在这里小憩、观钓,一路的疲惫已消散殆尽。

乾隆碑是乾隆御书的捷地纪事诗碑。一面为七言诗,一面为五言长诗,是乾隆到南运河后书写的。乾隆七下江南,曾两次在捷地办公,留下墨宝,当地官员遂建成了高3米多的乾隆碑。

乾隆碑位于捷地减河分洪闸北侧,一农家院外。碑基旧址紧靠河堤。御碑苑内的乾隆碑是按照原碑复制的。

行走在南运河管理处捷地水闸的大堤上,运河沿岸林茂草丰,让人心旷神怡。

现在,捷地闸所仍在发挥着输水、排水、分洪的重任。历经岁月沧桑,凝聚着沧州人民智慧的捷地分洪闸,已成为大运河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探求

运河文化、运河内涵

大元集团元科发展(沧州)股份有限公司优秀员工代表一直走在队伍的前面,大家边走边看边了解。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行走。经过这次行走,我们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对于运河文化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大元集团元科发展(沧州)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庄丽说。

“这次行走运河,让合作的单位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庄丽说,“今后,希望我们有更多这样的合作机会。”

“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大运河凝聚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张海军边走边讲,边为人们拍照。

摄影师孙希旺也一路拍摄,捕捉活动中一个个剪影,记录难忘的一个个瞬间。

参加本次活动的沧州日报社女记者们,一路行走、参观、采访,纷纷表示,这是一次亲近沧州人的母亲河——大运河的活动,也是一次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好机会,一定要带着对大运河的感情,用手中的笔、手机、相机,创作出有温度的报道。

时近中午12点,“女记者眼中的母亲河暨行走大运河”活动已近尾声。以沧州市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为起点,人们途经王希鲁闸所,到达捷地闸所。一路走来,人们了解了王希鲁节制闸的作用,倾听了捷地分洪闸的古今故事,探求运河文化、两岸的风土人情和大运河丰富的内涵,见证了大运河文化带正在扎实推进的步伐。大家表示,这次徒步行走虽然辛苦,但收获颇丰,有意思,更有意义。

【来源:沧州晚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711 字。

转载请注明: 行走运河畔 感受母亲河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