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坛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南段永定门西侧,与天坛遥相对应。这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以及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是北京皇家祭祀建筑体系中保存完好的一处。
北京先农坛,是与天坛、社稷坛、太庙等共同组成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古建筑群之一,不同历史阶段分别称为山川坛、神祇坛、先农坛。山川坛时期的主要建筑包括先农神坛、神厨、宰牲亭、山川坛正殿、拜殿、具服殿、旗纛庙。
天神地祇坛是明嘉靖时期根据典章制度改革的需要,于先农坛内坛南门外增建,用以供奉风云雷雨、山岳海渎等神灵,以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农业的丰收,成为中国古代重农尊祖思想的体现。天神、地祇坛形制现已无存,目前尚有保存完好的地祇坛石龛座移入博物馆内,以绿色植物示意地祇坛原有形制。
具服殿、观耕台和皇帝的一亩三分地位于太岁殿南侧。观耕台是皇帝观看大臣行耕耤礼的观礼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砖石结构,台高1.6米,台平面19米见方,须弥座以黄绿琉璃砖砌筑,装饰精美。台南是皇帝亲耕耤田,即一亩三分地。台北大殿为具服殿,是皇帝亲耕之前的更衣之所。
先农坛的建筑群,包括现存的内坛墙在内,从明代始建到清乾隆期大修,迄今历经400余年,整体布局基本完整,建筑的构筑特色及艺术风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特征。
这些祭祀建筑,根据祭祀活动中的不同要求分为宫殿建筑(皇帝祭祀前后的更衣场所、文武百官祭祀后的庆功之地、祭祀太岁的殿宇等)及象征生产等项功能性建筑。
由于使用的不同要求,建筑的结构及技艺又有所差别:宫殿建筑雄伟壮观,庑殿或歇山屋面,外表辉煌,采用黑色或绿色琉璃瓦,内部雕造精细,用鎏金斗硕装饰,格扇门窗用三交六碗菱花,建筑内外用金龙和玺彩绘等。其余建筑虽然也为厅堂结构,但灰瓦硬山及简练的装饰,与前者形成明显的等级对比。
中和韶乐,是明清时期的礼仪用乐。中和韶乐意即最和谐完美的音乐。清代皇帝以中和韶乐作为先农祭礼的祭祀音乐。
今天,游学假期带你了解古代祭农文化。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农业起源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炎帝神农氏,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先祖之一,也是中国农业文明开创者的化身。自汉代起,祭祀先农被列入国家典章制度,并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祭祀先农之神,既是中国古代祭农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农神崇拜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皇帝亲耕亲祭大典,展现清代皇家祭祀先农之神和亲耕耤田的礼仪过程、祭祀陈设、祭祀礼器,以及相关制度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秋天,亲耕田收获后,将谷物存放在神仓院,供北京九坛八庙祭祀使用。
雍正帝先农坛亲耕图:清代宫廷画师用写实的手法,将雍正帝祭祀先农之神和扶犁亲耕的盛大场面绘成上下两画卷。
通过走进先农坛的研学旅行,同学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农耕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延绵数千年,置身四大文明古国,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为本,无论最高统治阶层还是普通社会百姓,无不把农耕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渔樵耕读、富国强民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奠定了万代基业。